您好,欢迎您

2025 ESMO|刘洁琼教授解读PLANeT研究:降本不降效,低剂量“K药”联合化疗或为TNBC有效替代新选择

11月28日
来源:肿瘤资讯
审校:刘洁琼教授

在乳腺癌免疫治疗领域,疗效、毒性与经济成本的三角平衡始终是临床实践中的核心关切点。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一项针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PLANeT试验(摘要号LBA15),凭借其创新的低剂量免疫治疗方案惊艳亮相,引发全球肿瘤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显示,低剂量“K药”(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了治疗成本与毒性风险,有望破解资源受限场景下TNBC患者的治疗困局。

为此,【肿瘤资讯】特别专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教授,深度剖析PLANeT试验的价值与临床转化意义。

研究简介

研究题目

Low dose pembrolizumab in addition to neoadjuvant anthracycline and taxane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ANeT Trial)

研究背景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占全世界所有乳腺癌的近15%。根据KEYNOTE-522的研究结果,在新辅助化疗(NACT)中加入帕博利珠单抗可提高TNBC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 (pCR)、无事件生存率 (EFS)和总生存率(OS)。对于许多资源受限地区,例如中、低收入国家,接受完整的免疫治疗疗程仍面临较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兼顾疗效与成本的新型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前TNBC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II期临床试验,拟评估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联合NACT在TNBC患者中的疗效。共纳入160例既往未经治疗的 II-III 期 TNBC 患者,按 1:1 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对应治疗:

试验组:接受NACT联合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帕博利珠单抗给药方案为 50 mg,每6周静脉注射一次,共3个周期(50 mg,q6w×3)。

对照组:仅接受标准 NACT 治疗。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剂量密集型AC-T方案:首先接受4个周期的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多柔比星6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q2w×4),随后序贯4个周期的紫杉醇治疗(175 mg/m2,q2w×4)。

研究结果

在主要终点 pCR 率方面,试验组的 pCR 率达到 53.8%(95% CI:43.9%-6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0.5%(95% CI:31.1%-50.4%),两组绝对差异为 13.3%(95% CI:0.3%-26.3%)(p = 0.047),证实了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联合 NACT 治疗方案的优效性。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任何级别不良事件(AE)的发生率相当,分别为 92.3%(72/78 例)和 92.4%(73/79 例)。其中,试验组 ≥ 3 级 AE 发生率(50.0%)略低于对照组(59.5%)。两组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学毒性以及非血液学毒性,包括呕吐、急性疼痛综合征、神经病变等发生率相近。试验组中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需重点监测,其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 10.3%(8/78),低磷血症为 3.8%(3/78)。此外,试验组有 1 例患者接受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引发剥脱性皮炎,继发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导致治疗相关死亡。

在剂量密度与用药延迟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的8周期化疗完成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93.6% vs. 97.5%),剂量延迟的发生率也相近(26.9% vs. 27.8%),中位延迟时间分别为9天和10天。试验组的相对剂量强度略高于对照组(95.4% vs. 92.9%),提示联合用药并未降低化疗强度。此外,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的给药依从性较好,96.1% 的患者完成了全部 3次计划给药。

研究结论

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联合 NACT 治疗方案的绝对获益在数值上与 KEYNOTE-522临床试验中标准剂量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方案获益相当,因此在标准疗法不可及的资源受限地区,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联合 NACT 治疗可作为 TNBC 患者的一种有效替代治疗方案。

注:本文图源ESMO官网

专家点评

刘洁琼教授:TNBC因其侵袭性强、复发率高、治疗手段受限,始终是临床诊疗中的“硬骨头”。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成功改写了多种癌症的治疗格局,也为TNBC的治疗方案优化带来了突破性希望。然而,irAEs管理、经济成本等问题仍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挑战。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ICI通过阻断PD-L1/PD-1通路恢复T细胞抗肿瘤功能,其剂量-效应关系呈平台状,即当药物剂量达到靶受体有效饱和后,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不仅难以提升疗效,反而可能增加毒性风险。因此,低剂量ICI策略成为平衡疗效与耐受性的潜在方向,PLANeT研究正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探索。

PLANeT研究设计中,试验组采用低剂量帕博利珠单抗(50 mg,q6w),避免了患者因给药频繁往返医院,有效提升了治疗依从性。疗效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联合方案显著提升了pCR率,亚组分析进一步显示了疗效获益不受基线特征限制,适用人群广泛,尤其是肿瘤负荷较高的T3-T4患者或可获得更显著的疗效改善。安全性评估表明低剂量方案整体耐受性良好,且irAEs以轻度为主。

近年来,低剂量ICI的临床潜力已成为研究关注热点。印度一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III期优效性临床试验,针对姑息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与单纯化疗相比,采用仅为约标准剂量1/12的纳武利尤单抗(20mg q3w)联合节拍化疗,将患者一年OS从16.3%提升至43.4%。该方案总费用仅为全剂量免疫治疗的10%左右,在临床疗效与卫生经济学效益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

作为一项单中心II期试验,PLANeT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单一中心、小样本量及纳入人群种族/地域单一性限制了结果的推广应用;其次,研究缺乏对长期结局数据的报道,目前暂无法确认低剂量ICI方案能否切实转化为生存获益;此外,研究未开展剂量对比及生物标志物分析,无法明确最优剂量和最佳获益人群。

尽管存在以上局限,PLANeT研究仍为TNBC新辅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新思路,对于无法获得足剂量治疗的患者,低剂量ICI联合NACT有望成为替代治疗方案,在维持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反应,尤其适合医疗资源有限、患者经济负担较重的国家或地区。同时,该方案缩短了NACT的治疗时长,使患者更易于接受完整8个周期化疗。未来期待更多的高质量研究聚焦长期生存数据与安全性结局,惠及更多TNBC患者。

刘洁琼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中心诊断科副主任
第8届“羊城好医生”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学组青年委员
CSCO转化医学专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学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体表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8-2010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联合培养博士
2014-2015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乳腺中心博士后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CCR 、JITC、NC、Lancet Onc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1篇,主持科研基金15项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x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