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邹征云教授:深度剖析中国黑色素瘤的“冷肿瘤”困局,从差异化特征到精准诊疗的破局之路

11月28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为促进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肿瘤整合诊疗理念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由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南京滨江肿瘤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于2025年11月21-23日在南京成功召开。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征云教授,深度解析中国黑色素瘤的基因背景差异、免疫治疗的本土化探索以及多学科会诊(MDT)在全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邹征云
教授、南京大学博导、博后合作导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肿瘤中心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江北院区 副院长
江苏省卫生健康行业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学组 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委会 常务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黑色素瘤学组 组长
江苏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罕见突变诊疗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记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专业方向:恶性肿瘤精准免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承接国内外临床研究40项,自主发起临床研究8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10余项;发明国家专利4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9项;曾在Nat Commun、J Clin Invest、J Immunother Cancer、NPJ Precis Oncol等期刊发表论文。

东西方显著差异:中国黑色素瘤独特的“冷肿瘤”体质

邹征云教授:黑色素瘤在我国属于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的数据,肺癌的新发病例高达106.06万例,而黑色素瘤仅有约8800例。然而,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的高度恶性和东西方人群的显著差异,中国黑色素瘤的诊疗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深入理解中国黑色素瘤与西方人群的本质区别,是制定有效治疗策略的前提。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病部位和基因组学特征两个维度:

1、发病部位截然不同:
在西方,90%的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主要与紫外线照射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头颈部或胸背部。而在我国,肢端型和黏膜型占据了主导地位,两者合计占比接近70%。

  • 肢端型(约占50%):主要发生在手掌、脚底或指甲下;

  • 黏膜型(约占20%):广泛分布于眼结膜、鼻腔、口咽、肛肠及外阴等处。

2、基因突变与微环境特性:
西方黑色素瘤患者中,50%-60%伴有BRAF V600突变,这成为主要的驱动基因。然而在我国,BRAF突变率仅为20%-30%,更常见的是c-KIT突变和NRAS突变。

这种独特的遗传背景导致中国黑色素瘤在免疫学特征上往往属于“冷肿瘤”:其免疫细胞浸润度极低,肿瘤突变负荷(TMB)显著低于西方的皮肤亚型。这一生物学本质,直接解释了为何单纯使用PD-1单抗治疗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时,疗效往往不如西方患者理想。

分型而治,精准施策:构建符合国人特征的诊疗新格局

邹征云教授:既然“亚型”不同,治疗便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未来的治疗方向必须坚持“亚型个体化”与“靶向精准化”。针对不同亚型及免疫治疗不敏感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分层治疗策略:

  • 肢端型黑色素瘤:可参照CSCO指南推荐的三药联合新辅助治疗。此外,溶瘤病毒联合PD-1单抗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尽管目前国内尚未有获批的溶瘤病毒产品,但相关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中。

  • 黏膜型黑色素瘤:鉴于单药免疫治疗效果较差,主要策略是在PD-1单抗的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多靶点靶向药,进行围手术期治疗,以期突破疗效瓶颈。

  • 皮肤型黑色素瘤:可以参照指南推荐的“双免治疗”(CTLA-4抑制剂+PD-1抑制剂)。尽管在国外皮肤型黑色素瘤的围手术期治疗中,新辅助治疗(包括单药PD-1或双免联合)已取得突破性成就,大大提高了无病生存期,但在中国,我们需要探索更高效的组合。

“免疫+”策略的深化:针对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困境,我们倡导“免疫联合”策略,即通过联合放疗、溶瘤病毒或表观遗传调控药物,来协同提升疗效,将“冷肿瘤”转化为对免疫治疗敏感的微环境。

科研驱动,多组学探索:挖掘特异性靶点与药物开发

邹征云教授:面对疗效差异,我们必须借助前沿科技寻找破局点。NGS(二代测序)检测及多组学研究(DNA、RNA、蛋白质组学)是关键抓手。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黑色素瘤特有的靶点,我们可以致力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创新药物,例如: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表观遗传学调控药物。

未来的治疗一定是高度精准化的,涵盖精准的靶向治疗和精准的免疫治疗。这需要临床医生与药企齐心协力,通过数据挖掘找到特异性靶点,推动适合中国患者的创新疗法进入临床。

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打造鼓楼医院黑色素瘤诊疗的高地

邹征云教授:黑色素瘤因其发病部位广泛(从脑膜、眼部到消化、泌尿系统及皮肤肢端),注定了其治疗不能依靠单一学科。南京鼓楼医院黑色素瘤亚专科成立于2013年,自成立之初便确立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我们团队汇聚了外科(针对不同部位)、影像科、病理科等各领域专家,旨在为患者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管理。

此外,我们团队的一大特色是临床研究的本土化与样本库建设

  • 活组织样本库:我们已建成了活组织样本库,不仅可以用于诸如肿瘤的发生、侵袭与转移等基础研究,未来还可以帮助药企开展抗肿瘤新药靶点筛选,协助新药临床转化及精准治疗等。

  • 转化研究:结合中国人发病特点和中心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靶向、免疫及综合治疗),我们通过探索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组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一线、二线治疗及新辅助/辅助治疗)。

这些努力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多学科优势与科研平台,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探索出一条“量身定制”的希望之路。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