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9月6日至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作为全球肺癌领域的顶级盛会,WCLC为全球学者、专家及从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的临床与科学研究成果。
自靶向治疗问世以来,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期已显著延长,逐步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然而,为了进一步延长生存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者们仍在不断探索。在本届WCLC上,ALK领域的研究再次攀上新高,从晚期患者的治疗新策略,到早期患者的围术期探索,再到全病程管理的精细化考量,众多重磅研究结果令人瞩目。
为了深入解读这些前沿进展,【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了五位肺癌领域专家,包括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玮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雪教授、南阳市中心医院刘培培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静教授以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翠云教授。专家们围绕“探索新联合模式”、“全程化管理”、“围术期进展”以及“关注患者生活质量”这四大核心话题展开了圆桌讨论,共同展望ALK阳性NSCLC治疗的未来方向。
ALK阳性晚期肺癌治疗新模式:强效TKI联合局部巩固治疗,实现66个月PFS
李玮教授Q:过去,我们对晚期ALK阳性NSCLC的治疗更多聚焦于系统性的TKI药物更迭。但本届WCLC似乎涌现出一个新趋势,即在一线强效TKI的基础上联合局部巩固治疗。您如何看待这一潜在的治疗模式转变?又有哪些关键研究在支撑这一新方向?
杨雪教授:局部巩固治疗是今年WCLC上ALK晚期治疗领域的一个亮点。我们正在从单纯依赖系统治疗,向“系统+局部”联合治疗的模式转变,这背后是对更深缓解深度和长生存的的追求和理解。
Brighstar研究的最终分析结果是最引人注目的数据之一。这项研究探索了布格替尼联合局部巩固治疗(LCT)在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非常鼓舞人心:
超长PFS获益: 在34名入组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66个月,5年PFS率高达51%。而在经典的ALTA-1L试验中,对于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单用布格替尼治疗的中位PFS是29.4个月,可见联合局部巩固治疗能够显著提高PFS。
“完全”巩固,获益更佳: 事后分析发现,接受了全面巩固治疗(即对所有病灶进行LCT)的患者,其中位PFS尚未达到;而接受部分巩固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为26个月,两者差异显著。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追求对所有寡残留病灶进行全面的巩固治疗,以期最大化生存获益。
安全性可控: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良好,≥3级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主要包括食管炎、肺炎等,均在可管理的范围内。
精准人群筛选:研究还探索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基线ctDNA阴性或肿瘤体积较小的患者预后更优,这为未来筛选最适宜接受联合治疗的人群提供了方向。
此外,另一项来自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的回顾性研究(EP.12.16)也从侧面印证了局部治疗的价值。该研究分析了寡转移(OMD)的ALK阳性患者,发现这类患者的总生存期中位数超过10年(160个月)。在多模式治疗中,对进展病灶采用局部治疗,包括放疗或局部消融治疗(LAT),与首次进展后更长的PFS相关。
综合来看,Brighstar研究的前瞻性数据和真实世界的回顾性分析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对于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在一线强效TKI治疗后,如果能积极联合局部巩固治疗,并尽可能对所有病灶进行全面巩固,不仅安全可行,更有望延长患者生存期,使得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真正实现慢病化管理。
全程化管理:解码ALK耐药机制,规划后线治疗新策略
李玮教授Q: 感谢您的精彩解读。我们知道,耐药是ALK-TKI治疗全程管理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本届WCLC在揭示耐药机制和优化后线治疗策略方面,有哪些新的发现和启示?
刘培培教授:耐药是ALK治疗无法回避的话题,今年的WCLC从基因组学和临床实践两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知。
第一,TP53突变是关键的耐药驱动因素。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P2.06.53)深入探讨了共存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TP53突变是ALK阳性肺腺癌中最常见的共存突变(占33%),并且与一线治疗的PFS及OS显著缩短相关。无论是在治疗前检测到,还是在治疗过程中新出现的TP53突变,都会导致患者的PFS和OS显著恶化。更重要的是,TP53突变的肿瘤,其影像学缓解率显著更低,这表明它可能介导了原发性耐药或加速了获得性耐药的出现。这一发现强调,在临床决策中,我们应高度关注TP53的突变状态,它可能是预后不良和快速耐药的重要预警信号。
第二,新一代TKI的应用与多线治疗显著改善生存结局。一项来自泰国的真实世界研究(P3.12.28)展示了ALK抑制剂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研究明确指出,一线使用二代/三代ALK抑制剂的患者,其5年PFS率显著更高(38.5%)。这再次印证了“好药先用”的理念,一线选择强效、高选择性的新一代TKI至关重要。
该研究还发现,能够接受≥二线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其中位无化疗生存期(3.8年 vs 1.6年)和总生存期(5.4年 vs 3.1年)均优于仅接受单线TKI治疗的患者。这提示我们,为患者进行长远的全程化管理布局,确保后线有药可用,是延长总生存期的关键。
此外,研究还观察到ALK阳性患者普遍存在PD-L1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趋势相关。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WCLC的这些研究提醒我们,ALK的全程管理需要“向前看”和“向内看”。“向内看”即通过NGS等手段,深入了解如TP53等共存突变对耐药的驱动作用,为预后判断和联合治疗探索提供依据。“向前看”即在治疗初期就选择最优效的药物,并为后续治疗做好规划,通过合理的序贯治疗,最大化患者的长期生存。
迈向“治愈”:ALK靶向治疗前移至围术期,助力早期患者迎来新希望
李玮教授Q:将战线前移至早期、争取临床治愈是目前ALK领域最激动人心的方向之一。本届WCLC上涌现了多项关于ALK-TKI用于围术期治疗的研究,您认为这些探索有何重要意义?
郑静教授:围术期治疗无疑是本届WCLC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多款ALK-TKI在新辅助/辅助治疗领域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预示着可切除ALK阳性NSCLC的治疗模式即将迎来变革。
首先,多项研究证实了新辅助靶向治疗在ALK阳性NSCLC中的高效性。
NAUTIKA1研究显示,阿来替尼新辅助治疗8周,在可手术的28例患者中,主要病理缓解(MPR)率达到了60.7%,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也高达25.0%。92.6%的患者实现了R0切除,且安全性良好。
国产创新药的数据同样出色。Neo-INFINITY研究中,伊鲁阿克新辅助治疗10例手术患者,MPR率为50%,pCR率达30%。
一项关于恩沙替尼的真实世界研究也显示,在9例患者中,MPR率和pCR率分别达到了66.7%和44.4%,同样展现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其次,靶向治疗有望让“不可切除”变为“可切除”。
一项病例系列研究(EP.08.10)报道了3例初始诊断为不可切除的N3期患者,在接受阿来替尼或克唑替尼的转化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获得了手术机会。其中2例患者术后病理评估达到了pCR,并且在长期随访中未出现复发,PFS和OS分别达到了38个月和64个月。这表明靶向治疗在诱导过程中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部分初始评估不可切除的ALK阳性NSCLC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性。
今年WCLC的这些数据为相对早期的ALK阳性NSCLC患者描绘了一幅新的治疗蓝图:对于可切除的早期ALK阳性NSCLC,新辅助ALK-TKI治疗能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高R0切除率。同时它又能扮演“转化者”的角色,让许多原本不可切除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这些研究为将ALK-TKI引入围术期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推动我们向着“治愈”的目标更近一步。
回归日常生活:从“活得久”到“活得好”,关注安全性与患者生活质量
李玮教授Q: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大幅延长,“活得久”之后“活得好”变得愈发重要。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药物安全性管理方面,今年的WCLC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视角和数据?
苏翠云教授:长期带瘤生存的ALK患者,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体验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本届WCLC有多项研究聚焦于此,其中几项数据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Brilliant研究证实了布格替尼在中国真实世界中的良好安全性。这是一项覆盖中国患者的非干预性研究,其首次分析结果显示,布格替尼一线治疗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临床试验一致。值得注意的是,≥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生率仅为7.3%,因TRAEs导致剂量调整和治疗中断的比例分别仅为4.9%和3.7%。这表明在真实的临床实践中,布格替尼的安全性良好,大多数患者可以维持稳定的治疗,这对于保障长期疗效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一项研究揭示了不同TKI的患者体验差异。该(EP.12.35)研究通过定性访谈,直接从患者视角比较了一线使用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和阿来替尼的体验。研究发现,在患者报告的“每日服药体验”和“按医嘱服药难度”评分上,布格替尼组的平均分是最低的,表明其服药负担感最轻。相应地,在“治疗满意度”评分上,布格替尼组的平均分最高,达到了9.3分(满分10分)。这些来自患者的直接反馈,为我们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日常生活干扰的药物提供了宝贵依据。
最后,其他调查研究凸显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一项针对中国医患的调查(P1.17.36)发现,医患双方在对生活质量(HRQoL)的关注点上存在差异。医生更关注咳嗽等临床症状,而患者则更在意癌痛、神经病变等主观感受。
同时,法国的一项研究(P2.15.29)也揭示了ALK患者面临着广泛的心理社会学负担,如焦虑、职业挑战和对亲密生活的影响。这些都提示我们,临床上需要更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应用HRQoL量表等工具,全面地评估并管理他们的身心健康。
李玮教授总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共同回顾了2025 WCLC在ALK领域的累累硕果。从Brighstar研究展示的布格替尼联合局部治疗带来的66个月超长PFS,我们看到了晚期治疗的新希望;从围术期靶向治疗的卓越病理缓解率,我们触摸到了早期治愈的可能;从对耐药机制的深入探索,我们获得了更精细化全程管理的钥匙;最终,在对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的持续关注中,我们回归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本源,尤其是患者体验研究告诉我们,像布格替尼这样治疗负担轻、满意度高的药物,是实现高质量生存的重要保障。
可以说,ALK阳性NSCLC的治疗正在从“长生存”向“优生存”和“谋治愈”的更高阶梯迈进。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
CSCO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青年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胸部肿瘤的个体化精准诊疗、肿瘤创新药物早期临床试验、肺部肿瘤的消融治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委员会秘书
CSCO青年专家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委员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肺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学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委员
《BMC cancer》《thoracic cancer》审稿专家
第一负责人主持吴阶平基金1项
近5年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40
第五届”35 under 35”优秀青年肿瘤医生
百例肺扬病例挑战赛全国第一名
南阳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病区
南阳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南阳市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
河南省肿瘤分子委员会青年委员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科室临床研究专业组秘书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委 副主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 秘书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专委会 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 青年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呼吸专委会 青年委员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呼吸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广西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广西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广西协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广西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常委兼秘书
广西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西临床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T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