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北京站:聚焦手术前沿,共话中国围术期免疫治疗方案

09月19日
来源:肿瘤资讯

新kv.jpg

由我国胃癌领域多位权威专家牵头,北京鼎医公益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CGCA)及复宏汉霖联合支持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胃癌指南巡讲”暨“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项目”于2025年8月28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聚焦胃癌外科治疗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通过手术直播、专题报告和病例研讨等形式,搭建了高水平的院际交流平台。

大会致辞

上午会议伊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陈凛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共同作为大会主席分别进行大会致辞。陈凛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了当前胃癌诊疗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多方智慧,推动胃癌外科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化应用。接着介绍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的发展史。近年来,科室积极引进先进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复杂胃癌手术的精准操作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区域胃癌诊疗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梁军教授则从肿瘤内科视角出发,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核心价值,指出外科手术与内科治疗、放疗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是突破当前胃癌治疗瓶颈、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路径。本次会议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胃癌指南巡讲的重要一站,旨在推动指南的普及与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共同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新策略与未来方向。

随后,在宁宁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观摩了一台由陈凛教授团队带来的一场全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充分展现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机器人手术在复杂胃癌治疗中的技术优势。

从指南前沿到临床实践专家谈: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及未来

在会议的专题报告环节由宁宁教授主持并分享了题为“CACA胃癌指南进展——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现状和未来”的报告。他指出,中国作为胃癌高发国家,约70%的患者初诊时即为局部进展期,即便接受了D2根治手术和术后化疗,5年总生存率仍不超过50%,复发率高。近年来,胃癌治疗已进入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模式。以RESOLVE研究为代表的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围手术期SOX方案的价值,并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问世,胃癌治疗迎来了“化免结合”乃至“化靶免结合”的新时代。

宁宁教授重点解读了MATTERHORN、KEYNOTE-585及DRAGON-Ⅳ等关键研究,指出PD-L1表达水平(尤其是CPS评分)是目前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相对可靠的生物标志物,CPS评分越高的患者获益越明显。同时也分享了斯鲁利单抗联合SOX方案在新辅助治疗中的良好数据。此外,旨在精准定位免疫优势人群(CPS≥5)的Astrum-006研究,有望进一步提升pCR率和EFS,并可能让患者术后免于化疗之苦。最后,宁宁教授强调了规范管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重要性,并对中国胃癌诊疗走向世界舞台表达了坚定的信心。

幻灯片1.JPG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浩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利辉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冯宁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郭锐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王鑫鑫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周才进教授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唐锦教授围绕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普遍认为,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的重要方向。对于化疗方案的选择,多位专家指出,尽管FLOT方案在MATTERHORN研究中表现优异,但其四药联合的毒性较大。考虑到亚洲人群的耐受性,以RESOLVE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数据显示,SOX方案更适合中国患者,应作为主要的化疗基石。王鑫鑫教授回顾了其导师陈凛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组合SOX方案并推动其成为标准治疗的历程。与会专家一致强调,制定中国胃癌指南必须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数据,同时可借鉴NCCN、ESMO等国际指南。

幻灯片2.JPG

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实现pCR:两例进胃癌围术期治疗病例精粹

病例分享1:晚期胃癌转化治疗成功一例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张雁凯教授分享了一例高龄晚期胃癌转化治疗成功的病例。患者为84岁男性,诊断为胃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T4N2aM1),分子分型为pMMR,PD-L1 CPS=5。经MDT讨论,患者接受了“SOX+斯鲁利单抗”方案的转化治疗。尽管患者仅完成两个周期治疗后便坚决要求手术,但评估提示肿瘤部分缓解(PR)。陈凛教授为其施行了机器人辅助全胃癌根治术。术中发现组织纤维化严重,手术难度极大,充分体现了机器人在复杂手术中的优势。术后病理证实达到病例完全缓解(pCR)(TRG 0级),29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

幻灯片3.JPG
在随后的讨论中,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秀峰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志雄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强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江海涛教授、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潘利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钟文进教授对此病例进行了深入剖析。专家们认为,该病例充分展示了免疫(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在转化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对于新辅助/转化治疗后的手术时机,目前尚无定论,多数临床研究设定在治疗结束后4-6周进行,但需平衡肿瘤退缩与组织纤维化带来的手术难度。同时,专家们也探讨了免疫治疗后淋巴结清扫范围、irAEs的识别与处理等问题。

幻灯片4.JPG

病例分享2:局晚期不可切除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达pCR一例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沈超教授介绍了另一例局晚期不可切除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pCR的病例。患者为75岁男性,因胃窦巨大占位就诊,临床分期为cT3N2M0,初始评估为不可切除。其分子分型为MSS,PD-L1 CPS=10。MDT讨论后,决定采用“SOX+斯鲁利单抗”进行新辅助治疗。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患者肿瘤显著退缩。随后,患者成功接受了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同样证实为pCR(TRG 0级),淋巴结无转移。术后建议患者继续完成化疗并接受一年的斯鲁利单抗单药维持治疗。

幻灯片5.JPG
在讨论环节,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季洪阁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添铮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文博教授、泉州市第一医院王洋强教授、漳州市医院连明杰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童山教授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专家们围绕PD-L1评分对免疫疗效的指导意义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CPS是当前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需结合多维度分子标志物进行综合判断。此外,讨论还涉及了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外科入路选择、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术后引流管的放置策略等临床热点问题。

幻灯片6.JPG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陈凛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陈凛教授强调,外科技术的发展终究是为肿瘤学服务,核心目标是在实现肿瘤根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鼓励各位同道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各中心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化特征,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最后呼吁,中国的胃癌诊疗要依靠中国自己的研究数据,每个医疗中心都应重视临床数据的积累与总结,从而为推动中国胃癌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幻灯片7.JPG

手术及会议录播

手术观摩

会议录播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20日
崔艳东
叶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及未来
09月19日
龙平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