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十邑论坛第304期|重启癌症研究:AI如何赋能肿瘤学新时代

07月22日
来源:肿瘤资讯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办的【十邑论坛】开播啦!论坛于每周四推出,带您用中文听原汁原味的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研究。本期论坛聚焦于人工智能(AI)在癌症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革命性作用。来自美国圣伊丽莎白医院、担任 Al in Precision Oncology Journal杂志主编的Doug Flora教授带来了题为“重启癌症研究”(Rebooting Cancer Research)的精彩报告。【肿瘤资讯】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的赵珅教授对该报告进行深入解读。

赵珅解读
|
00:00
00:00
赵珅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 腹部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 委员兼秘书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肿瘤内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转化医学实验室主要成员

图片1.png

共同使命与当前的困境

所有癌症研究者都怀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征服癌症。业界迫切希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更长的生存期、更低的毒副反应,并实现治疗的降级,以更精细化的方法区分哪些患者应接受强效治疗,哪些又可以豁免。这一切都得益于自19世纪以来所遵循的科学方法:提出假设、进行合理设计并努力回答问题。这种方法卓有成效,自1991年以来,癌症的生存率每年至少提高1%。

然而,Flora教授结合其作为资深临床医生与癌症幸存者的双重经验指出,当前的临床研究生态系统正在承受重压。它因监管压力、海量数据收集以及需要耗费数年时间的设计流程而步履维艰。常常等到研究启动时,当初的问题可能已被解决,或者生物学本身已经发展到不再需要这项研究的程度。因此,迫切需要加快速度,做得更好。一个共识是,业界正迎来一次彻底的转型,需要用拥有的新工具重新开始,回归基本原则。

历史的车轮:适应变革,否则将被淘汰

变革的速度对所有人来说可能都有些惊人。回顾历史,1900年的纽约复活节游行照片中,马车是主流,只有一辆机动车;仅仅13年后,照片中就只剩下一辆马车了。这场变革彻底颠覆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曾经兴盛的职业——铲马粪的工人,被机械师和汽车零件制造商所取代。

这揭示了一个道理:面对变革,无需恐惧,但必须适应。当电子病历出现时,医疗界并未积极参与主导,导致当前使用的产品体验并不理想。这一次,面对AI技术浪潮,医生群体必须有机会掌握方向盘,主导这场讨论,而不是被动接受变革的结果。若不主动适应,就只能被时代淘汰。

AI引擎:加速癌症监测、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

AI,特别是其模式识别能力,正在成为加速癌症研究的强大引擎。

癌症监测:在本届ASCO年会上成为热点的ctDNA、多癌种早期监测(MCED)等技术,其核心都是AI模式识别器,用以区分循环游离DNA和肿瘤相关的ctDNA。未来,通过AI或许能同时筛查50种癌症,并达到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为它能识别出人眼无法察觉的复杂模式。

药物生产:过去,成千上万的科学家需要花费数年时间从数万种化合物中筛选潜在药物。如今,AI可以在几天之内处理识别出最有潜力的候选药物,并预测其是否能穿过血脑屏障、被口服吸收且无药物相互作用。这对于药物的临床前开发是颠覆性的。制药公司已经将AI视为其药物设计的主要策略,该领域的增长将是爆发性的。

临床试验的智能化:AI工具能够分析海量的基因组数据,帮助研究者提出更“聪明”的研究问题,识别出驱动疾病的真正因素——可能不是癌细胞本身,而是血管生成、免疫微环境,甚至是微生物组。此外,AI还能高效匹配患者与临床试验。例如,AI模拟模式识别器可以在几秒内读取160页的复杂方案,并与从电子病历中抓取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匹配,将临床研究协调员(CRC)从耗时数小时的筛选工作中解放出来。

图片2.png

走向未来:数字孪生与精准个体化治疗

随着技术发展,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正逐步接近。可以想象,未来不再需要物理对照组,因为每个患者都将拥有一个“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作为其自身的对照。如同当前对摩天大楼进行抗风能力或桥梁抗震性的模拟一样,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数字孪生体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佳的药物、剂量和用药顺序。

药物基因组学也将在AI的助力下迎来巨变。以Flora教授所在的中心为例,已有三名全职药学博士专门负责检查药物基因组学信息与药物相互作用,确保没有患者因二氢嘧啶脱氢酶(DPD)缺乏症而错误接受治疗。未来,在不了解患者药物代谢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将是不可想象的。

图片3.png

人的角色:负责任、合乎道德地拥抱人机协同

作为富有责任心的医疗工作者,必须负责任地、合乎道德地使用AI。

首先,技术必须服务于所有人,无论是何种族裔、性别或地域背景的患者,都必须警惕并消除算法偏见。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AI无法取代医生所扮演的角色。当病人需要情感支持,当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患者的迷走神经反应或皮肤荨麻疹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是AI无法替代的。一个普遍的期望是,AI能将临床医生从繁重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患者本身。

1804年,法国织布工约瑟夫·雅卡尔发明了打孔卡织布机,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却也引起了手工艺人(即“卢德分子”)的恐慌和抵制。他们害怕新技术会摧毁他们耗费20年学来的手艺。但历史证明,这项技术最终让丝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医疗界不应成为新时代的“卢德分子”。

结论:必须是“人+机器”

临床研究的范式正在被彻底改变,这将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加速新药物、新疗法和更优治疗方案的发现。所有领域同道要为患者负起责任,时刻做那个掌握方向盘的人。未来必须是“人+机器”的协同。这些工具只是为了增强从业者的能力,而患者值得医疗人员以最高的职业水平去服务。一个明确的趋势是,在未来一两年内,若不拥抱这些技术,将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30日
阚随随
安阳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在本届ASCO年会上成为热点的ctDNA、多癌种早期监测(MCED)等技术,其核心都是AI模式识别器,用以区分循环游离DNA和肿瘤相关的ctDNA。未来,通过AI或许能同时筛查50种癌症,并达到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为它能识别出人眼无法察觉的复杂模式
07月27日
苗军程
金乡县人民医院 | 肿瘤外科
AI如何赋能肿瘤学新时代
07月26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如何快速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