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举行

07月21日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711165857.jpg

由我国胃癌领域多位权威专家牵头,北京鼎医公益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CGCA)及复宏汉霖联合支持的“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项目”正式拉开帷幕。该项目聚焦胃癌外科领域的新进展与临床实践,借助手术演示和病例研讨等多样形式,致力于促进院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2025年6月26日,项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志伟教授、李元方教授和骆卉妍教授主持,全国14家医疗中心的专家莅临现场,上午参与胃癌手术观摩,下午展开专题学术研讨,现场交流气氛热烈,碰撞出丰富的学术火花。

(完整手术及会议录播请跳转至文末)

会议开篇:开场致辞指引方向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324.png

上午会议伊始,周志伟教授发表开场致辞。他首先对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致辞中,周教授回顾了近年来胃癌治疗领域的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围术期治疗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他还简要介绍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的发展现状,包括手术量、科研方向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他指出,科室长期致力于胃癌综合治疗的研究,尤其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随后,在周志伟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观摩了四台精彩的胃癌手术,分别由李元方教授、梁垚教授、陈永明教授孙晓卫教授团队完成,充分展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胃癌外科治疗方面的技术特色与实践经验。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611.png

下午,学术会议伊始,骆卉妍教授进行开场致辞。骆教授指出,胃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消化道肿瘤中的重点疾病。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优化及免疫、靶向等新药应用,胃癌治疗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在晚期和围手术期管理方面进展显著。本次会议将围绕最新研究与诊疗实践展开深入交流,内容前沿、观点丰富。衷心感谢各位嘉宾、专家、学者的到来,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前沿之声: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免疫治疗新探索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819.png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袁庶强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聂润聪教授作了题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和未来”的报告。在中国,60%~70%胃癌患者初诊即为局部进展期,传统D2根治术联合辅助化疗后复发率超40%,5年生存率约40%,预后亟待改善。当前,治疗模式已从单纯手术演进至围手术期治疗,研究证实“新辅助+手术+辅助”的三明治模式显著优于术后辅助化疗,获NCCN/CSCO指南推荐。

近年来,免疫治疗通过逆转肿瘤微环境免疫耗竭,为局晚期胃癌带来突破。术后辅助免疫可能因淋巴结清扫后免疫应答减弱未显获益,而新辅助阶段免疫联合化疗更具潜力——保留的肿瘤抗原可有效激活抗肿瘤免疫。目前,多项关键研究验证了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策略:Ⅱ期NEOSUMMIT-01显示免疫联合SOX/XELOX显著提升主要病理缓解率(44% vs 20%)和病理完全缓解(pCR)率(22% vs 7%);2025年ASCO会议公布的Ⅲ期MATTERHORN证实免疫联合FLOT显著改善无事件生存(EFS),实现pCR获益向生存的转化。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揭示了疗效异质性:Lauren肠型/混合型及PD-L1 TAP≥1%患者获益显著优于弥漫型或TAP<1%群体。可见,精准分型成疗效探索核心方向,中肿正推进如NEOSUMMIT-06等研究聚焦优势人群,并探索HER2阳性、dMMR/MSI-H等亚型的个体化策略。

分享中,聂润聪教授还介绍到了Astrum-006研究,是中国首个Ⅲ期注册临床研究,纳入18-70岁可切除(T≥3,N≥1,M0)且CPS≥5胃癌患者,试验组接受3周期斯鲁利单抗联合SOX后手术,术后斯鲁利单抗单药治疗(至多17周期);对照组接受3周期安慰剂联合SOX后手术,术后采用5周期SOX治疗。主要终点EFS,次要终点pCR、OS等。CPS≥5人群约占中国胃癌患者一半,Astrum-006聚焦这一免疫优势群体且术后单用斯鲁利单抗,有望提升pCR与EFS并减少患者化疗之苦。

令人鼓舞的是,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整体安全可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单独化疗相当,但需规范管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综上,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正向着围手术期免疫联合化疗的方向发展,现有数据展示了该模式的优势,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和巩固这一结论,未来还需通过精准筛选优势人群、优化组合策略等措施持续提升治疗效果。

实践之镜:多学科视角下的典型病例剖析

实验病例1:精准施治,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病理完全缓解之路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1618.png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韬教授分享了“一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病例分析”。该患者,男,56岁,分子分型为HER2阴性、pMMR、EBERs(-)、PD-L1 CPS<1。临床分期为cT3N+M0。自2024年10月起接受SOX联合斯鲁利单抗新辅助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3级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肝功能异常,经对症处理及化疗减量后改善。治疗3周期后原发灶及淋巴结显著缩小,考虑疗效初现及毒性积累,提前终止新辅助治疗。2025年1月,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术,术后病理达pCR,26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术后继续接受SOX方案辅助治疗,截至2025年5月,未见复发转移。该病例显示免疫联合化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可能具备转化治疗潜力。

实验病例1讨论:免疫联合化疗的围术期疗效解析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1964.png

在讨论环节Ⅰ,中日友好医院符涛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涛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王跃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许慕明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胡浩凯教授、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超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王振奋教授等对该病例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患者接受3周期SOX联合斯鲁利单抗新辅助治疗后,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达到pCR,术后继续SOX辅助治疗。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重要策略,获益人群筛选需综合考量分子特征,如肠型、高PD-L1 CPS评分、dMMR及HER2阳性等。

新辅助免疫治疗周期数存在争议,延长治疗可能提升pCR率,但需权衡心肌炎/肺炎等严重irAE风险,术后化疗强度应根据病理分期调整。新辅助显著应答为功能保留手术提供契机,例如胃上部癌深度缓解者可选择近端胃切除术替代全胃,兼顾肿瘤学安全与生活质量。手术技术革新,如ICG荧光导航、AI辅助识别及“大荷包”技术,提升了精准性并降低并发症。术前腹腔镜探查对排除隐匿转移至关重要。本病例凸显化免联合新辅助治疗价值,强调精准筛选、irAE管理及功能保留手术创新。

未来个体化治疗需深化分子分型(如FGFR/Claudin 18.2)及多组学整合,并探索dMMR/HER2阳性等优势人群的“免手术”治愈模式。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方面,ctDNA动态分析可较影像学提前预警复发,但需优化检测策略。推动多中心合作解决未决问题,如最佳周期设计、pCR术后方案等,是产生高级别证据的核心。

实验病例2:长疗程新辅助治疗,胃癌患者的希望曙光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2619.png

随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小江教授作了题为“胃癌病例实践:长疗程新辅助治疗”的病例报告。该患者,男,70岁,胃镜病理活检确诊为中-低分化肠型腺癌,分子分型为HER2阴性、pMMR、PD-L1 CPS=5、EBERs(-)。影像与腹腔镜提示为cT3N2M0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入组中肿团队开展的一项全程新辅助治疗Ⅱ期研究,接受SOX联合斯鲁利单抗治疗8个周期。第3周期起影像学即提示明显缓解,6周期时胃镜活检未检出肿瘤细胞,8周期结束后评估为部分缓解(PR)。2024年4月接受近端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达到pCR,28个淋巴结均无转移。术后功能保留良好,随访至术后约20个月,未见复发转移。该病例显示,在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中,全程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可实现深度缓解与功能保留的双重目标。

实验病例2讨论:长疗程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剖析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2992.png

在讨论环节Ⅱ,泉州市第一医院蔡宗达教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何一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华科雷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刘宏达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彭肃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王珂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杨沛刚教授、泰安市中心医院张玉鹏教授等对该病例进行了热烈讨论。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胃癌能显著提高pCR率,但影像学或内镜评估的临床完全缓解(cCR)与pCR差异大,且部分pCR患者术后会复发转移。此外,免疫联合方案可使肝、腹膜等转移灶退缩,为部分患者创造手术机会,但术后免疫维持治疗时长无标准,部分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后可能复发,血脑屏障也限制了药物对脑转移的控制,常需联合局部放疗或手术。

对于影像学评估为cCR的患者,因现有技术无法排除微转移,手术仍是金标准,尤其对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即使R0切除后复发风险仍高,需严格筛选。近端胃保功能手术仅适用于早期或新辅助后显著退缩者,其生存获益可能受病例选择偏倚影响;全胃切除适用于治疗反应差者,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前腹腔镜探查联合细胞学检测可提升隐匿性腹膜转移检出率,术后不推荐常规腹腔镜随访,仅用于可疑病例。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全身治疗可能改善控制,但需个体化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疗效预测标志物(如PD-L1表达、ctDNA)价值有限,HER2状态可能动态改变;新辅助后病理反应差者术后应更换化疗方案;局部进展如吻合口瘘可考虑覆膜支架处理。需避免对弥漫型或多线治疗无效患者强行手术。制定方案需结合影像、病理及分子标志物,并建立区域协作网络,复杂病例转诊专科中心。未来,需平衡手术获益与生活质量,强调个体化治疗策略。

大会总结

刀锋问道 胃术新境—2025胃癌院际交流会议,首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圆满闭幕-v1-07113693.png

会议尾声,李元方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总结陈词。李教授强调,局部进展期胃癌因局部侵犯范围大、术后复发率高及患者营养差,诊疗难度大,需多学科综合管理。治疗以围术期治疗+根治性手术为核心,通过影像及腹腔镜分期精准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强调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微创技术应用,长期随访监测复发转移以改善预后。本次交流最大收获在于建立了合作契机。期待未来在胃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学科发展。希望今后继续开展此类会议,为促进专业交流、增强学术凝聚力提供平台,进而推动胃癌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手术及会议录播

手术观摩

会议录播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



评论
07月21日
刘海燕
丹东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免疫治疗通过逆转肿瘤微环境免疫耗竭,为局晚期胃癌带来突破
07月21日
龙桂华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 药剂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