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万里蔚蓝天,金秋九月紫气翩。2021年9月25日,第24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甲状腺癌专委会学术会议以远程线上网络会议和直播的形式圆满举行。本次大会注重甲状腺癌治疗的规范化、科学化、个体化、合理化及多学科协作的理念,注重先进性和临床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汇聚了检验、超声、外科、病理、核医学、内分泌、肿瘤等多学科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成功发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进行了各章节解读并开展了甲状腺癌遗传学研究专题讲座和论文交流。大会吸引了1万多名同道的参与和交流,为甲状腺癌诊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会议伊始,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蕤教授主持介绍,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黄慧强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致辞,强调指南编写的意义,理念和特色,并对相关贡献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黄慧强教授
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致辞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陈立波教授启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发布仪式。陈立波教授表示这是中国第一部专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诊疗的多学科规范指南,本指南充分遵循“多学科协作,规范化诊疗”的原则,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为目标,参考国内外高质量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根据证据特征和专家共识度以表格为主要形式对诊疗方案作出分级推荐,并给与必要的注释,保证了指南的先进性、实操性和可读性。其次,本指南内容涵盖广泛,共八大章节,4万多字,充分体现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以开放和包容的胸怀拥抱了包括消融在内的各项新型诊疗技术。同时本指南更新强调基于生化反应、影像变化和生存获益的多维疗效评价体系,为未来DTC相关多学科的交流和诊疗模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科学、可重复参考的疗效评价方法。作为指南的执行组长,陈教授表示自己责任重大,未来也会一直不断地探索和持续地积累更新的科学数据,做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陈立波教授启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发布仪式
第二板块:指南解读
血清学、病理学及影像学指南的解读部分由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李小毅教授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李小毅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程歆琦教授对DTC的血清学诊断和生化疗效评价进行解读。程教授主要围绕TSH、Tg、TgAb这三个实验室指标展开叙述,程教授表示TSH测定有助于协作评价甲状腺结节功能、指导DTC术后甲状腺激素用量;Tg则是DTC术后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可用来监测DTC术后疾病复发,进行生化疗效评估,穿刺洗脱液Tg可作为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Ⅱ级推荐。甲状腺全切术后3~4周、Tg降至最低点时是术后首次Tg检测的最佳时间。Tg检测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TgAb 影响最常见,建议TgAb须与Tg同时检测,最好能用同一种检测试剂盒随访监测,此外,尿碘可作为Ⅲ级推荐用于评估体内的碘池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程歆琦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刘志艳教授解读了甲状腺癌诊疗指南病理诊断部分的内容,从细胞学诊断、组织学诊断、免疫化学/组织化学、分子病理和电镜检测的方法和结果展开讲述, 包括甲状腺FNA细胞学检查及分子检测在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细胞蜡块和术前粗针穿刺的应用、快速冰冻病理及细胞印片的应用、常规病理及分子检测的应用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及诊断要素等。刘教授对术前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Bethesda诊断系统,分子检测及临床处理规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次将术前甲状腺FNA细胞学检查作为ⅠA类推荐。提出分子检测有利于结节良恶性诊断和预后判断,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刘志艳教授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超声医学科张波教授对DTC的影像诊断和疗效评价进行解读。张教授表示超声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非常好的分辨率和诊断效率,尤其是在结节的良恶性判断上。张教授强调所有颈部CT平扫和/或增强、MRI通常不适合用于已知或可疑的甲状腺结节的初次检查,但对于FNA确诊的DTC,CT则应作为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对于复发DTC有帮助。碘-131全身显像是DTC术后碘-131治疗必不可少的工具,SPECT/CT显像可同时提供功能和解剖信息,明确摄碘部位性质,参与碘-131治疗疗效评价,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氟-18-FDG PET/CT有助于碘-131全身显像阴性而Tg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灶寻找和定位。对于系统治疗疗效评价,以CT和MRI为主的RECIST1.1评价标准,超声和氟-18-FDG PET/CT有一定的帮助,最后张教授表示应恰当合理应用多种影像学手段,这对于改善DTC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超声医学科张波教授
DTC经典治疗手段的指南解读部分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杨爱民教授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杨爱民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甲状腺外科王卓颖教授解读DTC的外科手术治疗。王教授从术前准备、原发肿瘤的初始治疗、淋巴结清扫的初次手术治疗、局部晚期,持续/复发肿瘤的手术治疗四个方面展开讲述。王教授表示外科手术是大多数DTC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肿瘤能否根治切除是影响DT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放射性碘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外科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周围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保护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对于低危甲状腺乳头癌治疗方法的选择还需谨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头颈外科王卓颖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核医学高再荣教授解读DTC诊疗指南的131I治疗部分。该部分囊括碘-131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剂量决策、治疗前准备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这四个方面。高教授表示根据治疗目的可将碘-131治疗分为三个层次:清甲治疗、辅助治疗和清灶治疗。清甲可提升血清Tg监测疾病的可靠性,为DTC的疗效归类和动态危险度分层奠定了基础;辅助治疗可降低当前影像学检查尚未检出的亚临床疾病患者的复发风险,协助明确高甲状腺球蛋白血症的原因,提升患者无进展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清灶治疗可改善具有摄碘功能残留/复发/转移性DTC病灶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疾病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治疗目的,合理制订碘-131治疗剂量,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核医学高再荣教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徐书杭教授解读了DTC的内分泌治疗,包括DTC术后TSH抑制的目标与实施、TSH抑制副反应分层系统的构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诊治三个方面。徐教授表示根据患者复发风险制定初始TSH抑制目标,TSH抑制的实施首选L-T4口服制剂,其起始剂量需结合患者年龄和伴发疾病情况,L-T4剂量确定有赖于血清TSH目标的监测结果。其次,介绍了甲亢和亚临床甲亢的潜在不良风险、TSH抑制治疗的副反应风险分层及副反应的处理、特殊情况下妊娠和儿童术后甲状腺激素治疗原则及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识别和治疗等内容。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徐书杭教授
其他治疗手段在DTC治疗中的应用部分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林承赫教授主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林承赫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郭晔教授解读放射性碘难治性复发转移性DTC(RAIR-DTC)的系统治疗。郭教授表示首先需确定患者存在放射性碘难治,其次对RAIR-DTC进行分层,若无症状或疾病稳定可定期随访;若有症状或进展迅速的单个病灶可选择包括外照射、消融在内的局部治疗,而多病灶则需根据情况选择多靶点的分子靶向系统治疗,推荐RET融合基因阳性者可考虑选择普拉替尼,RET阴性或未知者使用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具有较高的肿瘤缓解率和降低疾病进展风险的数据,优先推荐仑伐替尼,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合理选择。国产原研阿帕替尼和安罗替尼在RAIR-DTC随机对照研究中对主要终点PFS也取得了很好的数据。郭教授表示碘难治性复发转移性DTC的系统治疗已经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对于一线靶向治疗失败后,可进行二线靶向治疗,目前卡博替尼是唯一美国FDA批准用于的RAIR-DTC二线治疗药物,但尚未进入中国市场。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侯晓荣教授解读DTC的外照射治疗部分。侯教授指出外照射是术后高危、持续/复发及转移性DTC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之一,有利于局部区域控制,对整体治疗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转化生存获益,改善寡转移患者生存。本次指南明确建议术后复发风险高危,包括肿瘤肉眼残存且不能手术切除,单纯依靠碘-131无法控制和术后残存或复发灶碘抵抗者进行外照射。利用新的放疗技术,提高生物有效剂量,可达到与手术等效,并有利于保护正常组织器官,降低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联合大分割放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治疗提高疗效。
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侯晓荣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罗渝昆教授解读DTC的消融治疗。DTC的消融治疗对原发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选择合适适应症的情况下安全有效,但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和长时间随访提升证据等级;对DTC局部复发病灶不适合手术或手术风险高时,消融治疗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式。消融治疗最常用方法为热消融治疗,罗教授对消融前的准备、操作技术要领、治疗后评价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讲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罗渝昆教授
第三板块:专题讲座及CSCO收录论文汇报
浙江省人民医院武晓泓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武晓泓教授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侯鹏教授授课《甲状腺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侯教授从甲状腺癌流行病学、组织病理、风险因素、发生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学事件这五个方面展开讲述。PTC中常见的突变为基因BRAFV600E、RAS和RET/PTC等。DTC的风险因素很多,包括碘水平、炎症和辐射等。儿童期辐射是公认的风险因素,辐射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一系列生物体内早期遗传学改变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侯教授随后仔细分述BRAF基因突变、RAS基因突变、RET基因突变及重排、TERT启动子突变、PIK3CA基因突变,PTEN缺失和TP53突变等基因改变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甲状腺癌分子遗传学可辅助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提供治疗决策信息,预测术后复发,危险度分层,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筛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侯鹏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陆晓筱博士分享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etic profile between primary lesions and matched lymph nodes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陆博士分析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基因突变图谱差异。该研究共纳入131例PTC患者,利用DNA/RNA共提取、目标区域扩增子测序对手术组织石蜡包埋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TC患者的原发灶与配对转移淋巴结之间的体细胞突变和基因融合存在差异,转移淋巴结的基因变异类型、数量更多更复杂,肿瘤突变负荷更高,而伴随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组间也未出现显著突变特征差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陆晓筱博士
讨论环节: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病理科王学菊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玉龙教授分别表述了各自的见解和感悟。王学菊教授认为甲状腺炎、甲状腺癌和原发于甲状腺的淋巴瘤之间易于混淆,如何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值得我们重视。王玉龙教授表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检测的方法,而更注重实验结果的判读。事实上,很多实验结果取决于实验方法和步骤是否严密,原发灶与转移灶可能存在非同一肿瘤起源,病灶肿瘤细胞含量不一致等情况影响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结果差异。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病理科王学菊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玉龙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陆克义教授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季冬梅教授汇报苹果酸法米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甲状腺未分化癌和不适合碘-131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单臂、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研究,预计样本量115例,其中I阶段37例。该研究采用Simon二阶段的设计思路,受试者每21天给药法米替尼20mg qd和卡瑞利珠单抗200mg q3w。季教授表示该研究项目还在入组中。初步结论表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对甲状腺未分化癌和不适合碘-131治疗的DTC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和可耐受的安全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季冬梅教授
该环节的讨论嘉宾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乳外科黄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樊友本教授和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吕静教授组成。各专家教授分别对上述讲者的汇报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对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和入组患者的标准提出了各自新的思考和疑问,并对试验结果表示期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乳外科黄韬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樊友本教授
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
最后,陈立波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庆祝2021年CSCO甲状腺癌专委会年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内容全面丰富,学术水平和临床价值极高,收获很大。本次会议成功发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诠释了指南的所有内容,提炼了《指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分析了现存的争议和不足。这是学会多学科团队努力创造的集体成果,感谢大家八年来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和全心付出。未来,学会将在CSCO甲状腺癌专委员全国巡讲活动中,对《指南》进行更为广泛而充分的解读。希望学会继续精进,为持续改善中国乃至全球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做出积极贡献。期待2022年CSCO甲状腺癌专场再相逢!
排版编辑:晓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