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年浙江大学大肠癌国际学术论坛主题报告特辑

2020年09月13日
作者:韦敬荪  赵颖馨  丁雨薇  方绎旻  金天  钱煜成  潘翔
来源:肿瘤资讯

今日,为期四天的浙江大学大肠癌国际学术论坛落下帷幕。本次会议大咖云集,多名海内外专家就肿瘤临床检测筛查及疾病防治科研的探索经验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受众广泛。据统计,大会开幕当天直播在线人数最高达27484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云端”学术盛宴。以下是我们对大会开幕当天上午和下午两场精彩主题报告的概要,以飨对大会主题报告意犹未尽以及遗憾错过大会报告的同道们。文末提供大会视频回看链接,欢迎同道学习分享。

 主题报告捷英 

基因检测在结直肠癌临床应用的要点

1张苏展教授.jpg

张苏展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苏展教授作了《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解读和意义》的主题报告。张苏展教授指出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结直肠癌基因检测也愈发重要。随后,张苏展教授围绕着1.肿瘤组织检测中胚系突变与体系突变的区别及意义;2.液体活检(ctDNA、cfDNA)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价值;3.基因检测的目的及基因检测套餐的选择等问题,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意义,让大家对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中国结直肠癌的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

2李进教授图片.jpg

李进教授(上海东方医院)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李进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改变临床实践》的报告。李进教授共介绍了四个临床研究,分别是帕博利珠单抗的KEYNOTE177研究、呋喹替尼的FRESCO研究、西妥昔单抗的TAILOR研究以及晚期姑息化疗的V308研究。通过对比临床数据,直观展示了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实验带来的治疗策略的明显优化。李进教授进一步指出,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应与制药企发起的临床研究并行,互为补充,才能更好地推进药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

困难的结直肠癌——外科切除及整形修复

3.顾晋教授.jpg

顾晋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作了《困难的结直肠癌——外科切除及整形修复》的主题报告。顾教授特别关注了临床少见的结直肠皮肤侵犯转移,认为外科切除与整形修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随后顾晋教授对结直肠癌皮肤转移侵犯的相关病例进行了分析,并对皮肤转移灶的类型及治疗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顾晋教授总结到:结直肠癌皮肤侵犯的外科治疗须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并针对不同的皮肤侵犯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同时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也非常重要。顾晋教授的精彩汇报使大家对结直肠癌皮肤转移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有了新的思考。

微创手术平台和微创手术术势未来趋势之拙见

4王锡山教授.jpg

王锡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来自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锡山教授,他在本次大会中进行了《微创手术平台和微创手术术式的未来走向》的主题报告。王锡山教授指出理念的革新、设备的进步共同促进了术式的改变,从而提升了手术的精度和效果。接着王教授简述了大肠癌手术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外科医生的治疗理念应当随着对疾病的不断认识而改变,同时强调切忌追求手术的革新而忽略对患者的治疗。报告的最后,王锡山教授再次指出微创外科中治疗理念技术革新对微创手术的重要作用,并对微创手术术式的未来走向提出了切实的展望。

晚期结直肠癌治疗进展及中国实践

5徐瑞华教授.png

徐瑞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瑞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以《晚期结直肠癌治疗进展及中国实践》为主题的报告。徐瑞华教授从CRYSTAL研究的后续分析为切入点,指出RAS是西妥昔单抗的疗效预测指标。由于左右半肠癌激活的分子通路不同,西妥昔单抗在左半结直肠癌中获益更明显,但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仍可提高双侧肠癌的OS及PFS。随后,徐瑞华教授讲解了肠癌的各线治疗种的最新进展:一线治疗中,VITALITY研究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化疗,或将带给我们惊喜。二线治疗中,改良的mXELIRI方案已在临床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三线治疗中,瑞戈非尼与PD-L1的联合也正在探究中。最后,徐瑞华教授建议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需要检测RAS、BRAF、HER2及MSI等分子标记物,并根据这些基因状态及原发灶部位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同时鼓励更多医生及病人参与临床研究。

Paradigm Shifts in Colorectal Cancer Genomics

6 prof K.png

Kari Hemminiki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KFZ)

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的Kari Hemminki教授带来一场主题为《结直肠癌基因组学的范式转变》的精彩汇报。CRC患者中14%与遗传易感性相关,目前发现DNA错配修复基因、SMAD4、BMPR1A,STK11等基因突变与其有关,但仍有很多家族性CRC无法从中得到解释。Kari Hemminiki教授介绍了遗传性CRC研究范式的进化史,从双生子研究到连锁研究、关联分析再到家族性癌症的优先流程,提出基于家庭的研究模式,并回顾了由此筛选出的一些CRC易感性相关候选基因。

TNT in Rectal Cancer,the Standard with More Questions

7.Weijing Sun教授.jpg

Weijing Sun(University of kansas)

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癌症中心的Weijing Sun(孙伟劲)教授针对直肠癌的治疗,提出直肠癌治疗的标准及未来面临的问题。 孙教授介绍了直肠癌诊治从手术到新辅助治疗的发展,同时提出新辅助放化疗目前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有研究提出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中有一半的病人术后五年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孙教授提出TNT(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治疗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TNT治疗是指把所有新辅助治疗方法用在手术前,包括CRT和化疗,术后不再给予辅助治疗。这一策略理论上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局部疗效,降低远处转移风险,患者耐受性也比术后辅助化疗高。最后孙教授认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还有待新的研究成果,在将来直肠癌的治疗中免疫治疗等方面的影响还要进一步探索。

人工智能与结直肠癌诊治

8.丁克峰教授图片.png

丁克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作《肠路漫漫,智取未来——探习人工智能与结直肠癌诊治》的主题报告。丁克峰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AI辅助肠镜诊断研究和AI建立基于文本信息的疾病风险模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随后,丁克峰教授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肿瘤诊治中的6大研究方向:1.内镜影像;2.数字病理;3.医学文本分析;4.基因组学;5.放射影像;6.外科手术辅助,并对AI发展的不足之处及对AI隐私与安全的远虑近忧进行了讨论。丁教授指出,中国结直肠癌AI发展未来布局应围绕着产学研一体、亚组建设以及临床模型运用三个方向开展,人工智能的困难和不足绝对不是放弃的理由,培育思维、重视参与才是应对之策。

蛋白质组学和肿瘤标志物研究

9 郑树.jpg

郑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来自浙大二院的郑树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蛋白质组学和肿瘤标志物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 寻找新的肿瘤标记物;2. 新一代蛋白组学研究CRC标志物;3.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血浆、外泌体研究;4. 基于产业化血清肽的诊断模型。郑树教授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可通过寻找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更好地对CRC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Immuno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10 郑雷.jpg

Prof. Lei Zheng (郑雷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郑雷教授带来了题为《Immuno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的报告。郑雷教授受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的启发,逐步开展针对大肠癌疫苗的研发。随着PD-1治疗的兴起,郑雷教授发现利用GVAX可以使微卫星稳定的结直肠癌从冷肿瘤变成热肿瘤,提高患者对PD-1的应答。最后郑教授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Updata of colon cancer pathology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precision oncology

11 沈德钧.jpg

Pro. Dejun Shen (沈德钧教授,美国凯撒医疗)

来自美国南加州凯撒医疗的沈德均教授带来了题为《结直肠癌病理学进展及其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意义》的报告。沈德均教授与大家交流了近年来结直肠癌病理诊断方面的进步。他分享了最新的肿瘤病理学分类分期手册详细内容及最新版分子病理学诊断手册,特别提到了KRAS、BRAF、MSI等分子标记物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河南食管癌高发现场60年防治回顾与展望

12 王立东.jpg

王立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立东教授带来了题为《河南食管癌高发现场60年防治回顾与展望》的报告。王立东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食管癌诊治的研究,他指出阐明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分子机制、建立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发现的分子分型是实现“早诊、早防和早治”的关键。王教授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2个中国人食道癌易感基因、癌前病变进展相关致病基因、食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相关血清自身抗体等,对中国食管癌的防治事业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Multi-omics Characterization of Neoantigen Repertoire and Immuno-microenvironment in colorectal cancer

13 邵吉民.png

邵吉民教授(浙江大学)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邵吉民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大肠癌新抗原库和免疫微环境的多组学特征》为的报告。在导师郑树校长的支持下,邵吉民教授团队顺利开展寻找大肠癌新抗原库的工作,应用新技术如斑马鱼模型建立等获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大会主题报告链接:

上午主题报告:http://www.liangyihui.net/class/65029 

下午主题报告:http://www.liangyihui.net/class/65032

责任编辑:蒋凯   孔祥兴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晓栋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09月15日
梁启廉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20年09月14日
龙玉明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科
结直肠癌皮肤侵犯的外科治疗须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
2020年09月14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