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上午,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黑色素瘤专场会议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黑色素瘤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专题讲座
上午8:00,黑色素瘤专场会议准时召开,大会主席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实教授先后致开幕辞,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主席们指出,当前黑色素瘤诊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次会议将通过汇聚国内该领域的权威智慧,共同推动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与规范化发展。

专题讲座
骨肿瘤的智能手术规划与精准实施策略
在张晓实教授的主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峰教授,就“骨肿瘤的智能手术规划与精准实施策略”分享了其团队在数智骨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刘巍峰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当前骨肿瘤手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专家案例引导骨肿瘤切面规划方法”。该研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取术区骨骼的多尺度几何特征,将复杂的解剖结构进行几何抽象化,以算法量化传统依赖医生经验的手术决策过程,为实现精准、安全的骨肿瘤保肢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智能辅助工具。刘教授不仅分享了其团队在数智骨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更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对当前技术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剖析。他指出,尽管以智能规划为代表的精准保肢重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局限性,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能骨科从理论研究走向临床常规应用,最终实现最大化切除肿瘤、精准保留功能、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目标。此次报告为骨肿瘤外科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

实体肿瘤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治疗的临床探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的李丹丹教授发表了题为“实体肿瘤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治疗的临床探索”的专题演讲,为攻克实体瘤细胞治疗难题提供了前沿思路与发展路径。李教授首先指出了当前细胞治疗技术的局限与困境,强调了开发安全有效疗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具有更高安全性、特异性的肿瘤新抗原。因此,李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创新性利用人工智能及生信平台准确预测新抗原并利用外周血来源的T细胞制备肿瘤特异性抗原T细胞,开发个体肿瘤特异性新抗原T细胞(Neo-T)治疗,在临床中显示出明显治疗潜力。同时,李教授的团队还发现了CXCL13是表征T细胞携带肿瘤特异性TCR的独特分子标志物,并基于此开创性地建立了个体化TCR-T治疗平台。最后,李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新抗原预测与筛选方面的前沿工作,通过整合多组学测序数据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精准筛选可用于T细胞疗法的高免疫原性新抗原的系统性流程,为下一代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次报告由牛晓辉教授主持并总结。

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
接着,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王焱教授的主持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孙国文教授介绍了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现状,重点分享了外科手术联合冷冻治疗在该领域的独特优势。孙国文教授指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作为一类发病率低但预后较差的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常表现为口腔内褐色或黑色斑片,易被忽视。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传统扩大切除常受限于口腔空间,难以获得理想的安全切缘。结合临床实例,孙教授首先肯定了冷冻治疗在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冷冻治疗不仅能直接破坏肿瘤细胞,还能激发抗肿瘤免疫效应,从而实现良好的局部控制。对于肿瘤范围大、病情复杂的病例,孙教授的团队介绍了冷冻消融、外科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策略,能有效实现局部控制并减少复发、延缓复发时间,最终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

中国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难点与未来方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就“中国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难点与未来方向”发表专题演讲,系统梳理了新辅助与辅助治疗中的关键临床问题与研究进展。首先,崔教授系统指出,当前黑色素瘤围手术期的治疗呈现出从单一治疗向多学科整合发展的显著特点,形成以免疫治疗为核心、结合靶向治疗、局部介入等多元化策略。其中,新辅助治疗的价值日益凸显。接下来,崔教授深入解析了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要点,重点介绍了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与辅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并且,通过展示BRAF靶向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反应模式数据,崔教授强调了病理缓解在治疗决策中的指导价值。最后,崔教授总结了当前新辅助治疗领域热点研究方向,并介绍了PD-1抑制剂联合溶瘤病毒、抗血管生成药物、仑伐替尼或LAG-3抑制剂等新型联合方案的临床研究进展。通过介绍国内外多项研究,崔教授梳理了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的关键问题,为我国该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次报告由武汉协和医院陈静教授主持并总结。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姜愚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陈浩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顾黎雄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燕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志刚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红梅教授、南京天印山医院寻琛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金志斌教授和林樾教授围绕就上半场报告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们在多个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为黑色素瘤诊疗提供了多维度的专业视角,展现专家们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临床智慧,充分体现了整合医学在黑色素瘤诊疗中的重要价值。

2025年ASCO黑色素瘤进展
在包头市肿瘤医院王丽萍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毛丽丽教授向大家分享了2025年ASCO黑色素瘤进展。针对BRAF突变患者的治疗,毛教授介绍了DREAMseq 和SECOMBIT两项临床试验,这两项研究均显示先免后靶更优。然而,毛教授指出靶免联合、序贯顺序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TIL相关研究,毛教授总结了Lifileucel研究的的5年生存结果、OBX-115研究结果以及TIL疗效预测标记物。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毛教授向大家分享了针对GNAQ/11突变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的ADC药物,该研究不仅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提供了新疗法,更开拓了 ADC 药物的研发思路。

2025年ESMO黑色素瘤进展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连斌教授就2025年ESMO黑色素瘤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内容涵盖辅助、新辅助及晚期治疗三大领域,呈现了丰富的长期随访与新研究数据。在辅助治疗方面,连教授重点解读了Ⅲ期KEYNOTE-716的5年随访数据和Ⅲ期CheckMate 238研究的9年随访结果。在新辅助治疗领域,连教授向大家展示了SWOG S1801研究的3年生存数据、Ⅲ期NADINA研究的2年生存数据。对于晚期治疗,连教授介绍了一系列最新研究:IOB-013/KN-D18研究的初步分析揭示了新联合方案的潜力,KEYMAKER-U02子研究展现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方案在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中的获益情况。此外,多中心Safe Stop试验为免疫治疗有效后能否安全停药提供了现实依据,而PLUME研究则探索了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疗效。本场报告由湖南省肿瘤医院李先安教授进行主持与讨论。

色素增加性皮肤疾病的鉴别诊疗
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晨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王大光教授就“色素增加性皮肤肿物的鉴别诊断”这一临床核心课题作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王教授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Paget病以及恶性程度最高的黑色素瘤等一系列常见色素增加性皮肤肿物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他不仅通过典型的临床图片对比,直观呈现了各类疾病在形态、边界、颜色及发展规律上的细微差别,更结合关键病理学图谱,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其组织学上的诊断要点与鉴别依据,为与会同仁构建了一个从宏观表象到微观结构的完整诊断知识体系。本次报告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清晰的诊断思路,对提升皮肤肿瘤的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黑色素瘤疑难病例分享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徐秀莲教授的主持下,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陆玉萍教授带来了两例极具挑战性的晚期黑色素瘤病例,引发了与会专家的深度思考。
第一例为罹患牙龈黏膜黑色素瘤的患者。该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转移,虽先后历经六线系统治疗,但疾病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焦点在于颅内病灶持续进展,即使在接受颅内病灶切除手术后,肿瘤依然顽固生长,凸显了黏膜黑色素瘤对现有疗法不敏感及颅内转移灶难控制的治疗困境。
第二例则是一例BRAF V600E突变肢端黑色素瘤患者。该患者接受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后出现脑转移,其治疗历程更为曲折。医疗团队先后为其尝试了“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双靶治疗联合放疗、乃至“双靶+免疫+抗血管”的四药强力联合方案并配合脑转移灶放疗,但效果均不理想,脑转移灶反复进展。即便通过手术切除可见病灶,仍很快出现新的颅内转移,而颅外始终未见明确病灶,这为全身系统治疗的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两个病例集中暴露了黑色素瘤脑转移,尤其是对多线联合治疗耐药后的临床管理难题,深刻说明了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与药物已是迫在眉睫。

随后,在梁宪斌教授的主持下,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雍红梅教授、徐州市肿瘤医院朱梅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蔚友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沈芸竹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芳岑教授、来瑞鹤教授和任宇教授参与了本轮讨论,大家积极互动,畅所欲言,将会议氛围推向了高潮。

会议进入尾声,邹征云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向受邀专家、参会学员、会务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

排版编辑:xiaodong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