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后报道】第2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丨胸部肿瘤专场

11月25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1月22日下午,第2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胸部肿瘤专场在南京长江之舟华邑酒店二楼多功能厅A成功举行。本场会议汇集了国内众多肺癌内、外科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行业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伊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王涛教授和王立峰教授分别在杨阳教授的主持下致欢迎词,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忠心感谢,祝贺本次学术会议顺利召开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200.png

从Tubeless技术看临床研究体系的建立

  1. 主持嘉宾:史敏科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2. 授课嘉宾:邵文龙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282.png

邵文龙教授系统阐述了外科临床研究从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到前瞻性研究的完整路径,并以“自主呼吸无管胸腔镜技术(Tubeless)”为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构建系统化的研究体系。他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围术期管理、疼痛控制及快速康复方面的优势,并强调外科研究应聚焦于患者长期生存获益与功能保护。邵教授指出,Tubeless技术不仅是手术方式的革新,更是推动胸外科临床研究范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未来应结合真实世界数据与前瞻性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其在多中心应用中的价值。

EM01研究:EGFR-TKI耐药继发C-MET扩增NSCLC的研究探索

  1. 主持嘉宾:王锐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  

  2. 授课教授:张衍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602.png

张衍教授汇报了EM01研究的最新进展,该研究旨在评估伏美替尼联合伯瑞替尼治疗EGFR-TKI耐药后继发MET扩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采用Ib/II期设计,通过3+3剂量递增探索了100mg、150mg、200mg BID三个剂量组。初步数据显示,150mg BID组在PK特性与安全性方面表现最佳,被确定为扩展阶段推荐剂量。截至2025年11月,在可评估患者中,总体ORR达58.3%,且疗效与MET拷贝数呈正相关。目前研究已进入剂量扩展阶段,张教授表示,该联合方案有望为EGFR/MET双通路耐药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融合基因从分子机制到精准治疗

  1. 主持嘉宾:温林春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

  2. 授课教授:田涛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946.png

田涛教授从融合基因的分子机制出发,系统阐述了其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融合基因检测需根据临床场景选择适当方法:FISH、IHC适用于经典融合,而RNA-NGS对未知融合及罕见伴侣基因检出率更高。田教授以ROS1、ALK、RET等基因为例,说明不同融合伴侣与变异体对TKI疗效具有显著影响,如CD74-ROS1融合患者使用安奈克替尼的PFS显著优于其他类型。他强调,在治疗策略上应遵循“靶向先行”原则,优先选择针对性TKI药物,并提出了“异病同治”的泛癌种治疗理念,呼吁推动融合基因检测的标准化与普及化。

肺癌的新药临床研究

  1. 主持嘉宾:韩正祥教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 授课教授:徐崇锐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1269.png

徐崇锐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肺癌新药临床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参与国际多中心试验,到主导国内创新药研发,再到发起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IT),中国肺癌临床研究体系逐步成熟。他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为例,介绍了其在IPASS、AURA3、ADAURA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研究中的关键角色,以及推动奥希替尼、伏美替尼、伯瑞替尼等药物上市并纳入医保的实践成果。徐教授强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离不开规范化的流程管理、专业的团队协作与持续的质量控制,未来应进一步加强IIT研究的设计与产出,推动中国肺癌研究走向国际。

小细胞肺癌新药进展

  1. 主持嘉宾:陈勇教授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2. 授课教授:于韶荣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1578.png

于韶荣教授聚焦小细胞肺癌的新靶点与药物进展,重点介绍了DLL3、B7-H3、SEZ6等新兴靶点及其相应的双抗、ADC、CAR-T等治疗策略。他指出,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arlatamab在III期研究中显示出优于化疗的生存获益,中位OS延长至13.6个月,已于2024年获FDA批准用于复发SCLC。此外,B7-H3 ADC药物I-DXd(DS-7300)在IDeate-Lung01研究中ORR达54.8%,目前也已进入III期临床。于教授强调,SCLC已从“化疗唯一”进入免疫与靶向治疗并存的时代,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分型与联合治疗策略。

非小细胞肺癌少罕见突变靶点治疗进展

  1. 主持嘉宾:吴风雷教授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2. 授课教授:史美祺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1939.png

史美祺教授系统梳理了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EGFR 20ins、RET、ROS1、MET、KRAS及HER2等关键靶点。她指出,埃万妥单抗与舒沃替尼已成功解决EGFR 20ins的成药难题;塞普替尼与普拉替尼在RET融合阳性患者中一线疗效优异;他雷替尼与瑞普替尼作为二代ROS1-TKI,对G2032R耐药突变具有显著活性;而在KRAS G12C领域,氟泽雷塞等国产药物也已获批上市。史教授强调,随着多靶点药物相继问世,罕见突变NSCLC已进入“精准检测、分型施治”的新阶段,临床应加强对少见突变患者的系统筛查与全程管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1. 主持嘉宾:彭伟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

  2. 授课教授:方申存教授 南京脑科医院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2272.png

方申存教授重点汇报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涵盖三代EGFR-TKI单药与联合治疗、脑转移管理、耐药后策略等热点问题。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阿美替尼在PFS与安全性方面可能优于奥希替尼,尤其在EGFR 19del与脑转移患者中获益显著。在联合治疗方面,FLAURA2研究证实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可进一步延长OS;阿美替尼联合节拍化疗或抗血管药物也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出优异疗效与耐受性。方教授指出,未来晚期NSCLC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组合与全程管理,耐药后的精准检测与第四代TKI研发是下一步攻关方向。

点评环节

  1. 主持嘉宾:苗立云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2. 讨论嘉宾:沈泽天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史校铭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丁乃清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仿军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随后的点评环节由苗立云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沈泽天指出小细胞肺癌在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双抗单抗和ADC药物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强调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显著,但后续治疗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靶向药物与放疗、化疗等联合治疗方式的探索。史校铭强调外科治疗中需要新药和手术优化相结合,指出小细胞肺癌手术机会有限且效果欠佳,认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术前新辅助和术后辅助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提出需要更多研究来评估完全缓解患者的手术必要性,并认同肿瘤整合治疗的重要性。丁乃清指出小细胞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肿瘤类型,过去几十年以化疗为主导但进展有限,免疫治疗仅使部分患者获益。指出DLL3等新靶点的发现可能成为未来研究主流,特别提到CAR-T细胞治疗在DLL3高表达患者中观察到显著疗效,同时提出细胞治疗面临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挑战,期待未来通过联合治疗探索更多可能性。陈仿军总结了关于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重点提到小细胞肺癌领域出现了TCE、双抗和ADC等有效新药,特别提及DLL3靶点药物和B7H3靶点药物;同时介绍了罕见突变靶向治疗如TKI药物和化疗联合方案的可行性,并强调需进一步学习消化这些前沿知识,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应用。

胸部肿瘤专场通讯稿3211.png

本场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最后,杨阳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并向受邀专家和参会嘉宾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