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肺癌免疫分会场顺利召开,聚焦前沿进展与临床转化

11月25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1月21日晚,备受瞩目的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肺癌免疫分会场在南京长江之舟华邑酒店三楼上海厅隆重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本场分会由周国仁教授、杨阳教授共同担任主席,聚焦肺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科研突破与临床转化路径,展开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对话,现场气氛热烈,交流成果丰硕。

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肺癌免疫分会场通讯稿185.png

周国仁教授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会议在周教授的精彩开幕致辞中拉开序幕。他首先对与会专家及同道表示诚挚欢迎,并指出,随着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不断深入,如何将前沿研究成果系统、高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核心议题。

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肺癌免疫分会场通讯稿311.png

精准诊疗在肺癌中的进展与应用转化研究

主持嘉宾:杨阳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授课嘉宾:李子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在专题报告中,李教授从多个角度阐述精准治疗。他的团队在精准诊疗领域取得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显著提升了中国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他认为医师需要聚焦中国人群特有的驱动基因谱。在技术创新方面,基于血液液体活检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被誉为“极具创造性”,实现了肺癌复发的无创早筛与疗效预测。通过整合临床资料与基因组、免疫组、代谢组、微生物组等多组学数据,构建了肺癌精准诊疗一体化平台,发现包括肠道菌群、PTPRT基因、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多项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指标,为破解免疫耐药难题提供新方向。相关成果获《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顶刊发表。

讨论

主持嘉宾:王丽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

点评嘉宾:聂春兰教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胡俊教授(南京市红十字医院肿瘤内科)、杨艳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肿瘤科)、丁舟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王丽教授指出,当前已有诸多临床与转化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内外指南,直接指导临床决策。她肯定了液体活检在动态监测中的价值,同时也坦言免疫治疗仍存在诸多未解难题。

聂春兰教授:肺癌相关内容多且深入,用药需要符合临床需求和指南。关于靶向治疗,患者常见靶点、罕见靶点突变用药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挑战,比如EGFR耐药患者选择哪种方案更获益。同时,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不高,仅部分患者有效,而且,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难以把握,急切需要明确的指标预测,可能不一定是单一的指标,只有找到指标,临床上医生用药才有底气。

胡俊教授:肺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占比居高,精准治疗意义重大。他以“导弹”比喻精准药物相较于传统化疗的“地毯式轰炸”,强调了其在提升疗效与降低毒性方面的双重优势,并以ALK阳性患者长期生存为例,展望将肺癌转变为慢性病的可能。
杨艳教授:从临床实操层面指出,“有靶打靶”已成为共识,但对于疾病再次进展的患者,再活检与基因检测是实施精准定位的关键步骤,最终目标始终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

丁舟教授:作为年轻医师,对于肺癌的精准诊疗,还需要继续练习“基本功”。她感到受益颇深明白精准化诊疗需要全程管理,也进行了学习总结,提出“快”与“准”两个感触。而且,她请教李子明及在场的其他前辈,她作为后辈,面对新药上市和精准治疗,针对用药后的AE,如果筛选高风险人群?在医疗决策中,除关注PFS、OS获益外,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李子明和方勇教授分别对她的问题做出回答。李教授强调,安全性是医疗决策的首要考量,但不良反应的预测仍是当前难点,需学界共同努力。方勇教授则以“安全、疗效、经济”六字概括临床决策的核心原则,强调在循证基础上兼顾患者意愿与经济负担。

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肺癌免疫分会场通讯稿1505.png第二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肺癌免疫分会场通讯稿1507.png

2025 ESMO早期NSCLC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主持嘉宾:杨阳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

授课嘉宾:方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方勇教授详细解读了今年ESMO会议上关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试验数据。方教授尤其提到pCR,对于达到pCR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或者不进行辅助治疗,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未达到pCR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相对不进行的患者获益更多。但是,pCR的鉴定比较困难。针对EGFR阳性且PD-L1高表达的患者,是该选择靶向药还是化疗联合免疫的方案,需要讨论。他还指出,基线MRD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他提出,在免疫治疗时代,三期NSCLC治疗需要继续优化。在免疫化疗后,立马免疫序贯治疗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停一周期后再序贯免疫治疗预后更好。他还重点提出,MDT讨论能使患者拥有更多获益,因根据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是否远处转移、病人耐受综合考虑手术前进行几次治疗。之后,杨阳教授也提到,对于部分患者,新辅助治疗比直接手术有更多获益,需要个体化甄别。

讨论

主持嘉宾:马亚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点评嘉宾:方岳雨教授(南京市浦口人民肿瘤内科)、李均教授(南京梅山医院肿瘤科)、魏国利教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吕昕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方岳雨教授:早期EGFR阴性围手术期治疗,免疫治疗费用高,而且,pCR对病理要求高。对于早期患者、局部晚期患者,需要严谨评估能否手术。

李俊教授:再次呼吁建立更可靠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模型。

魏国利教授:MDT需要优化。他提出,有的文献研究利用AI对图像进行模型训练,制作利用AI的MDT。

吕昕教授:提到靶向新辅助治疗相对免疫新辅助治疗pCR低,那EGFR阳性的患者该选择什么方案需要综合评估。他也指出,患者先免疫化疗后手术再EGFR维持预后较好。马亚军进行了总结,尤其提到AI解读的可能性,他认为,这可能给临床问题带来新的答案。

会议最后,杨阳教授对整场学术活动作出总结。他强调,本次分会既扎根于临床现实问题,又放眼于精准医学的未来方向,充分展现了肺癌免疫治疗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整合的发展趋势,为参会者带来深刻启发。整场会议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顺利闭幕。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