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SIBCS | 张剑教授:循证驱动与新药破局,展望2026版乳腺癌诊疗指南更新方向

11月26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1月13-15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于上海世博中心盛大召开。本届论坛以“廿廿不忘,生生不息”为主题,在SIBCS创办二十周年的里程碑时刻,汇聚了国内外乳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回首峥嵘岁月,共绘未来蓝图。在此次学术盛宴中,【肿瘤资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结合年度重磅研究及现场共识讨论,就“2026版指南更新”的潜在方向性调整及晚期治疗的排兵布阵进行了深度解读。

基于全年的重磅研究和现场讨论,在辅助治疗领域,哪些循证证据最有可能推动2026版指南做出方向性的重大调整?

张剑教授:本次论坛的共识讨论旨在通过集思广益,为未来指南(如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CACA-CBCS乳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提供指导与参考。这些讨论议题的产生,主要基于日益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靶向药物(尤其是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1. HR+乳腺癌辅助治疗:CDK4/6抑制剂的强化与再挑战 

CDK4/6抑制剂在辅助治疗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以MonarchE、NATALEE以及DAWNA系列研究为代表的临床试验,均证实了将CDK4/6抑制剂纳入辅助治疗强化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无浸润性疾病生存期(iDFS)。随着部分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管理复发后的治疗策略——特别是“CDK4/6抑制剂再挑战”——成为关注焦点。

  • 耐药与敏感性的界定: 临床亟需明确CDK4/6抑制剂辅助治疗结束后的“洗脱期”界限,以判断患者是否仍对该类药物敏感。目前的共识讨论中,倾向于将“12个月”作为界定敏感与否以及是否适合再挑战的重要分层标准。

  • 精准检测的时机: 随着PI3K抑制剂、AKT抑制剂等后线药物的应用,针对PI3K/AKT通路的检测势在必行。关于检测时机(初次确诊时、首次复发时,还是内分泌耐药后/启用新内分泌治疗前),临床专家已展开深入探讨,这将为未来精准治疗路径的优化提供参考。

2. HER2+乳腺癌脑转移:ADC与小分子TKI的博弈

在抗HER2治疗领域,新型ADC药物展现了卓越的疗效。例如,相关临床研究(如DB-09等)证实了ADC药物在PFS方面的显著优势。针对初诊伴脑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面临两种主要治疗模式的选择:

  • ADC优先模式: 采用具有入脑潜力的ADC药物进行治疗。

  • TKI强化模式: 采用类似PHILA研究的方案,即“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紫杉类”的小分子TKI联合大分子单抗模式,利用其血脑屏障透过优势进行治疗。 这一议题的讨论将直接反映临床实践中对于脑转移患者治疗优选方案的思维转变。
    此外,讨论还涉及了医保适应症与获批适应症、临床试验入组范围不一致时的临床决策伦理与法规问题,以及通过具体病例分析来细化指南的实际操作性。

在ADC、新型内分泌药物等“新式武器”不断涌现的当下,2026版指南在晚期治疗的“排兵布阵”上,最迫切需要更新或引发“范式转变”的是哪一部分?

张剑教授:新药物、新理念与新靶点是本次共识讨论的核心,药物研发的早期突破将对未来各亚型乳腺癌的治疗场景产生深远影响。

1. 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多元化解法 

针对HR+乳腺癌的内分泌耐药难题,未来的治疗格局将不再局限于现有的CDK4/6抑制剂,更多新型靶点药物正在重塑治疗版图:

  • 下一代CDK抑制剂: 研发方向包括增加对CDK2的抑制(CDK2/4/6抑制剂)、去除对CDK6的抑制(CDK4抑制剂)或特定的CDK2/4抑制剂。其目标在于不降低甚至提升疗效的同时,维持或降低毒副反应,为内分泌治疗的迭代提供空间。

  • 新型非CDK靶点: 针对BCL-2、KAT6、KAT7等新靶点的药物研发初露端倪,为解决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HER2阳性乳腺癌:双抗ADC的崛起 

HER2阳性领域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双功能抗体偶联药物(双抗ADC)的涌现,这类药物在结构设计上更具巧思:

  • 双表位/双靶点策略: 例如JSQ-003(同时靶向HER2的结构域II和IV)、TKB-2102,以及百利天恒研发的BL-B01D1(EGFR/HER3双抗ADC)等。 这些新型ADC药物在各自的早期临床研究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极有可能改变HER2阳性乳腺癌的后线甚至前线治疗标准。

3. 三阴性乳腺癌(TNBC):精准分型与免疫/ADC的全面突围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模式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期:

  • 精准诊疗理念: 以邵志敏教授团队“复旦分型(FUTURE系列研究)”为代表,精准治疗理念已深入人心,通过分子分型指导治疗决策已成为趋势。

  • 免疫治疗升级: 在一线治疗中,双特异性抗体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抗血管生成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如AK112/依沃西单抗、PM8002等),正尝试突破单纯免疫治疗的瓶颈。

  •  ADC前移: 针对Trop-2靶点的ADC药物(如基于ASCENT-03/04等研究)正逐步向一线治疗推进。


综上所述,这些新药的涌现不仅是乳腺癌治疗未来的希望,也是推动我们投身新药研发的动力。我们期待通过全国同道的共同努力,将这些创新药物转化为临床获益,切实提高患者的根治率与生存率。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