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突破脑转移困境,开创“化时代”新格局 | 中国颅内转移瘤协作组(CLAIM)——脑转移多学科交流会顺利举办

11月24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1月11日,备受瞩目的学术盛会——中国颅内转移瘤协作组(CLAIM)——脑转移多学科交流会,在线上盛大开幕。本次会议荣幸地邀请到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方申存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引领我们共同探索脑转移疾病研究的新境界,开启这一领域的新篇章。【肿瘤资讯】特别整理大会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云端聚首,共话前沿  

方申存教授  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

优替德隆在乳腺癌和肺癌脑转移领域疗效显著,尤其在三阴性乳腺癌联合治疗(贝伐珠单抗+免疫治疗)及脑膜转移患者的挽救治疗中表现突出,可帮助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李薇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跨瘤种的脑转移深入探讨,将为乳腺癌脑转移治疗提供重要启示。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方案,也为乳腺癌脑膜转移的研究指明新方向。

王启鸣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脑转移治疗需依托MDT,在控制病灶与兼顾全身、平衡疗效与毒性间寻求最优解。虽然当前行业共识与诊疗规范尚待进一步凝聚,但应重点关注优替德隆在实体瘤脑转移中的潜力。目前,正开展优替德隆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NSCLC脑转移的注册临床研究。

信涛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未来应致力于整合各方成果,开展系列深度研究。精准医疗的要义是针对“患病的人”制定个性化方案;优替德隆有望近期启动国内临床研究,加速解决脑膜转移这一临床难题。

林根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脑转移领域关注度日益提升,但在病灶取材及发病机制理解上仍存诸多挑战,临床认知需不断深化。

CLAIM协作组介绍:汇聚108家中心共筑脑转移诊疗新防线

程也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CLAIM协作组于2025年初发起,旨在应对我国每年约150万例脑转移患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破解缺乏特效药物、缺少多学科综合指南、亟待建立规范化诊疗体系这三大痛点,该协作组打破学科壁垒,联合肿瘤科、神经外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搭建开放的多学科平台。目前,协作组已汇聚108家中心、170余位成员,采用“1+N+X”协同创新推广模式,共同致力于开展研究引领、指南撰写与人才培养,以推进高水平诊疗、建立技术标准并孵化原创研究。

脑膜转移癌诊疗的辩证与逻辑思考:从提升诊断阳性率到靶向联合鞘内灌注的生存获益

信涛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在脑与脑膜转移的诊疗全链条中,关键在于突破几个核心瓶颈。首先,驱动基因阳性肿瘤初诊脑转移率高达20-40%且多伴有脑膜播散,而其治疗机制在于药物在转移瘤残破血管网内的浓度。其次,诊断上的主要障碍是脑脊液细胞学假阴性,通过对2-4ml脑脊液立即进行甲醇或乙醇固定,可将阳性率从极低提升至80%以上。治疗上则强调“全身+局部”双轨并行:全身靶向治疗(如双倍奥希替尼)已可带来9-10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而在多线失败后,通过改良泵进行鞘内灌注培美曲塞可达约80%的客观缓解率(ORR)和12个月左右的中位总生存期(OS),耐药者还可续贯鞘注信迪利单抗。疗效评价则以症状缓解和细胞学转阴为主要标准,并需个体化调整剂量。

优替德隆:有望突破脑转移领域的治疗瓶颈

史业辉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癌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存在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尤其对于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ADC类药物证据不足,研究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优替德隆作为中国原研的新型微管化疗药,凭借其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及强效的颅内抗肿瘤活性,在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CNS ORR为42.6%-67.6%,CNS PFS为10-15个月,中位PFS 7.7个月,中位OS 15个月,且安全性可控。优替德隆在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创造比其他化疗药更优的结果,有望突破该领域的治疗瓶颈。并且,优替德隆已经被FDA授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孤儿药资格。

 肺脑同治-南京胸科脑转移MDT经验 

方申存教授  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

脑膜转移的诊断面临挑战,其症状隐蔽且易导致误诊,但专业团队仍有机会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核心研究显示,脑脊液ctDNA可有效替代传统检测,为治疗提供精准指导,其一致性远高于血V浆检测。L858R突变患者是脑膜转移的高危人群,若这类患者在TKI治疗中出现无法解释的神经或精神症状,需高度警惕脑膜转移。此外,研究发现鞘内化疗或全颅放疗可将“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为效果不佳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病例分享:一例优替德隆+贝伐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脑转移患者

河南省肿瘤医院张翠翠教授讲到,患者确诊为左肺腺癌(T3N1M0,PD-L1 5%,无驱动突变),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免疫、手术及辅助治疗后,病理显示PD-L1升至15%并检测到TP53突变。后续患者出现肝脏及脑转移,经射波刀治疗后再次出现颅骨、肝、脑进展。最终,患者入组“优替德隆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NSCLC脑转移”的Ⅱ期研究,获得颅内、外病灶均为部分缓解(PR)的良好疗效,且神经毒性轻微。此病例提示,优替德隆作为可高效穿透血脑屏障的非P-gp底物小分子药物,为肺癌脑转移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病例分享:优替德隆联合方案治疗EGFR突变型NSCLC伴软脑膜转移患者

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程弯弯教授表示,患者在确诊软脑膜转移后,历经六线治疗,核心策略体现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交替+局部脑室化疗”。治疗方案先后涵盖吉非替尼、高剂量伏美替尼、奥希替尼等TKI药物,以及含铂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PD-1抑制剂和ADC药物(优替德隆+依沃西单抗)。尽管治疗过程复杂且经历多次进展,但在第六线治疗后,患者KPS评分从30分显著提升至60分,颅内病灶达到PR。此病例充分体现综合治疗策略在EGFR突变LM患者中实现长期生存的价值,患者目前已存活超过33个月并仍在持续治疗中。

破局求索,专家热议肿瘤脑转移精准诊疗与优替德隆应用探索

会议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游雅婷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雷宏伟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李林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郦守国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中医医院李迅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刘屹教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王刚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红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溢鑫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洁薇教授抚顺市中心医院朴今花教授共同参与与讨论。

专家们指出,当前临床面临TKI加量带来毒性与经济“双重负担”、免疫治疗颅内效果欠佳以及影像诊断困难等挑战;在放疗策略上,立体定向放疗(SBRT)凭借高安全性与低成本在寡转移中占据优势,而全脑放疗(WBRT)则是脑膜转移重症或无效时的保底手段。尤为关键的是,优替德隆在脑转移治疗中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凭借其能透过血脑屏障及高脑组织浓度的特性,在联合治疗中帮助多线治疗后的患者获得显著生存获益(超1年生存期);契合“肺脑同治”理念,为靶向耐药后的脑进展患者开辟重要的新治疗方向。

  大会总结  

展望未来,依托CLAIM协作组的多学科协同与“1+N+X”创新模式,脑转移诊疗将加速迈向规范化与精准化。以优替德隆为代表的能穿透血脑屏障的创新药物,将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力量。随着“肺脑同治”理念的深化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必将为患者开创长期生存的新希望,共筑脑转移治疗的“化时代”新格局。

左右滑动查看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24日
戴明
厦门市中医院 | 肿瘤科
驱动基因阳性肿瘤初诊脑转移率高达20-40%且多伴有脑膜播散,而其治疗机制在于药物在转移瘤残破血管网内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