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方案不断革新,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推动其治疗理念向覆盖初诊至随访的“全程管理”演进。在此过程中,对MM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骨相关事件(SREs)是影响MM患者长期预后与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因此,在MM全程管理中,规范的骨保护治疗已上升为与抗MM治疗并重的核心支柱。
在此背景下,作为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地舒单抗精准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进而强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为规范化的骨保护治疗提供了重要选择。为深入探讨骨保护治疗如何赋能MM全程管理,【肿瘤资讯】特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杰教授围绕MM骨保护治疗的进展、临床策略与多学科协作进行分享,详情如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老年血液肿瘤病区主任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博士后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山东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肿瘤免疫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细胞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转化医学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医师协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
精准、深度、支持:MM诊疗三大支柱共谱全程管理新篇章
李杰教授:近年来,MM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多数患者能够实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存。这一进展使MM逐渐转变为一种可长期控制的肿瘤。 基于这一疾病新定位,构建一个从初诊至长期随访的全程化管理体系,对于改善MM患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MM的临床治疗目标也已演进为在追求深度缓解的同时,更侧重于实现长期的高质量生存。
在全程管理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MM的诊疗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诊断与分层的精准化。在诊断初期,临床医生就需要通过分子遗传学等手段进行精准的风险分层,明确MM患者属于低危、中危还是高危。这一步是后续所有治疗决策的基石,旨在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具针对性的长期治疗策略。
第二,是治疗策略的深化与疗效评估的精细化。随着多种新型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治疗能够使MM患者达到更深层次的缓解。在此基础上,微小残留病(MRD)监测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为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1]。
第三,是支持治疗的系统化与规范化。临床医生在关注疾病缓解的同时,越来越重视MM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其中就包括器官功能的保护与支持治疗的改进。在支持治疗中,骨保护治疗的角色演变尤为突出。骨骼病变是MM的特征性表现,许多患者会发生广泛的“虫蚀样”骨质破坏,导致病理性骨折[2]。轻微的创伤就可能引起MM患者发生骨折;若累及脊柱,还可能造成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过去,临床对于骨保护治疗的重视程度不足;而现在,骨保护治疗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被动处理已发生的SREs,转向与抗MM治疗同步启动的主动预防。这得益于骨保护药物(如地舒单抗)的规范应用。MM的全程管理理念强调,应尽早、规范地使用骨保护治疗药物,以预防严重骨折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管理与患者教育,也构成了MM全程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
综上所述,通过精准的诊断分层、深度的治疗缓解和全面的支持治疗,MM全程管理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让更多MM患者实现长期、高质量的生存。
早期保护,全程设防:MM骨保护治疗的核心策略与安全管理
李杰教授:MM相关的骨质破坏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骨保护治疗的启动时机至关重要。《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3]推荐,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应在启动抗MM治疗的同时,就立即开始骨保护治疗。骨保护治疗的具体用药周期,通常建议在前两年每月使用一次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两年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为每三个月一次,以实现对SREs的最大化预防。这是伴随MM整体治疗目标提升而来的一项治疗理念上的重要进步。
在药物选择方面,除了传统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舒单抗作为一种靶向RANKL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已成为MM骨保护治疗中的重要选择[4]。与作为化学药物的双膦酸盐相比,地舒单抗通过精准抑制RANKL信号通路,从源头上阻断破骨细胞的活化与分化,实现更具针对性的骨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地舒单抗在预防SREs方面展现出卓越疗效,为MM患者的骨骼健康管理提供了机制更明确、疗效更可靠的治疗选择[5]。
在骨保护治疗药物充分发挥疗效的同时,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建立“防大于治”的安全管理体系。MM的临床管理需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低钙血症的防治。MM患者常因肾功能不全、活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等因素存在钙代谢紊乱基础。骨保护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血钙水平进一步下降[6]。因此,在启动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包括血钙、维生素D水平等指标;在治疗期间,临床医生则需定期监测血钙变化,并常规指导患者预防性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
其次是颌骨坏死(ONJ)的预防,这是MM骨保护治疗中需高度警惕的不良反应。为有效管理此风险,临床应建立标准化的口腔管理路径。在启动治疗前,理想情况下应提前3个月完成全面的口腔检查,并预先处理所有现存的口腔问题,从根源上消除风险。治疗期间及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进行非紧急的有创口腔操作。这不仅要求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充分教育,使其了解ONJ的风险与后果,也需告知并提醒相关科室医生注意MM患者的用药史,以加强协同管理。通常建议,在用药前3个月及用药期间,若非紧急情况,应暂缓有创口腔治疗[3]。
总之,通过这样一套涵盖治疗前评估、预防性用药、定期监测和患者教育的全程化管理体系,MM的临床治疗能够有效平衡骨保护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
超越专科,协同共治:MDT赋能MM高质量全程管理
李杰教授:MM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因此,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对于MM的全程管理而言,是实现优质疗效的重要基石。MM经典的“CRAB”症状,即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贫血和骨病,即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此外,患者的凝血功能、心脏等脏器功能也常受原发病的影响。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学科无法满足MM患者全方位的诊疗需求。
一个高效的MM-MDT团队,其核心成员应固定涵盖血液科、骨科、放射科、影像科、肾内科以及疼痛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7]。鉴于MM患者常合并心脏淀粉样变性等心脏问题,心内科的介入也至关重要。同时,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都需要依赖MDT团队的共同关注与协作处理,才能为MM患者制定出最优方案。
在成功构建MDT团队的基础上,其高效运作依赖于两大核心理念的支撑。首先,必须高度重视MDT理念。在现代医学分科日益精细的背景下,任何单一专科的医生都难以解决患者的全部问题。各学科间存在知识盲区,唯有集中各自的专业优势,才能实现诊疗效果的最大化。其次,MDT的成功依赖于常态化、制度化的持续开展。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团队成员通过反复的实践与磨合,不断深化对疾病的认识,最终才能形成高水平的协作默契。
MDT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性解决MM患者全方位的临床问题。这包括在初始阶段,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研判药物对心肾等器官的潜在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管理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协同处理如SREs等关键问题——例如,与骨科医生共同决策手术介入的最佳时机。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MM患者可能首诊于骨科或其他科室,这就更需要一个成熟、高效的MDT网络来确保他们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医疗系统,都能获得统一、规范的诊疗。正是得益于这种多学科综合力量的支撑,临床医生才能够切实改善MM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助力实现高质量的长生存。
[1] Kumar S, Paiva B, Anderson KC, et al.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consensus criteria for response an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ssessment in multiple myeloma. Lancet Oncol. 2016 Aug;17(8):e328-e346.
[2] Zweegman S, van de Donk NWCJ. Supportive care in myeloma-when treating the clone alone is not enough.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24 Dec 6;2024(1):569-581.
[3]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J]. 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2):1186-1195.
[4] Wu E.Q., Bensimon A.G., Marynchenko M., et al. Comparison of skeletal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early vs. delayed zoledronic acid therapy in multiple myeloma.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1;11(4):326–335. doi: 10.1016/j.clml.2011.04.004.
[5] Røra M, Solberg MS, Moore KLF, et al. Incidence and prevention of skeletal-related events in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real-world experience. EJHaem. 2024 May 29;5(4):669-676.
[6] Raje N, Terpos E, Willenbacher W, et al. 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in bone diseas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 2018 Mar;19(3):370-381.
[7]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等.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诊疗指南(2024年版)[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5,11(2):85-94.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