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方仪教授:从“早”入手——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前瞻

10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精准医疗与全程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使其成为恶性肿瘤中预后改善最为显著的瘤种之一。作为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乳腺癌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方仪教授在接受【肿瘤资讯】专访时指出:乳腺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早”——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更应延伸至晚期患者的系统管理与综合干预,实现从“早诊早治”到“早防早管”的全程优化。

方仪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乳腺外科支部书记
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乳腺癌负责人
中国医促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委、秘书长
中国医促会乳腺疾病分会青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副主委
北京慢性病与健康教育委员会乳腺专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副主委
北京癌症防治协会乳腺癌青委会副主委
2018年“全国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您认为在乳腺癌领域,“早诊早治”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仪教授: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发病人数超35万例[1]。然而,与高发病率相伴的,是日新月异的治疗进展。如今,乳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乃至临床治愈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管理策略,让更多患者获益?我认为,核心要义在于一个“早”字。这个“早”贯穿于乳腺癌预防筛查、早期治疗,乃至晚期患者并发症管理的全过程,是我们提升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抓手。

国家近年来大力倡导癌症的“早诊早治”,作为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乳腺癌负责人,我对此深有体会。在乳腺癌领域,“早诊早治”无论在患者微观层面,还是国家宏观层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患者个人而言,“早诊早治”直接意味着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的“双提升”。通过乳腺X线摄影(钼靶)、超声等成熟的筛查手段,我们可以发现更早期病灶,如导管原位癌,以及尚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早期浸润癌。对于这类患者,通过规范化的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许多患者能够实现临床治愈,拥有与健康人群无异的预期寿命[2]

同时,早期发现也为我们保留患者的身体完整性和心理健康创造了条件。例如,我们有机会实施保乳手术,而非全乳切除,这不仅是外观的保留,更是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极大尊重。此外,早期患者往往可以避免因疾病广泛转移而必须进行的全身化疗,从而显著减少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和对身体功能的长期影响。

从国家医疗系统的宏观视角看,“早诊早治”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防治效率的核心策略。它标志着我们从针对晚期患者的被动治疗,转向对早期风险人群的主动防治。通过筛查发现一例早期患者,其社会总医疗成本远低于治疗一例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这不仅能节约大量的医保基金,更能保护社会劳动力,产生深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筛查,将乳腺癌的防治“关口前移”,逐步将其从一种令人畏惧的恶性肿瘤,逐渐转变为一个可防可治、甚至有望可治愈的慢性疾病。

除了在早期患者的中提倡“早诊早治”外,在晚期患者的全程管理中,“早”的理念是否同样有所应用?

方仪教授:“早”的理念并非局限于早期患者,在晚期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它同样具有深刻的价值,其核心在于“预防性管理”和“前瞻性干预”。这是延长患者生存、控制疾病进展、保障并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以乳腺癌骨转移的预防为例,这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之一,可能导致骨相关事件(SREs),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严重摧残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已确诊为晚期,特别是激素受体阳性(HR+)的高复发风险患者,我们会尽早、预防性地使用骨保护药物(如地舒单抗),即便骨转移灶尚未在影像学上显现。这种将骨骼管理前移到骨转移发生之前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或推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此外,快速发展的分子检测技术,也成为我们“早”管理的重要武器。例如,通过液体活检,我们可以更早地捕捉到疾病在分子层面的复发或耐药迹象,从而为我们尽早调整治疗策略、抢占先机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

“好药先用”理念同样是“早”的体现。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随着CDK4/6抑制剂的出现,其联合内分泌治疗已取代传统单药内分泌治疗,成为新的一线标准方案。尽早联合使用,而不是等待内分泌治疗失败后再用,能为患者带来更长的一线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其高质量生存时间。

总体而言,在晚期乳腺癌的全程管理中,基于“检测-预警-预防”的主动管理模式,将“早”的理念贯穿始终,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实现更优治疗结局的关键。

具体在乳腺癌骨转移的管理中,在系统治疗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方仪教授:乳腺癌骨转移的管理,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核心目标在于预防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并与全身抗肿瘤治疗协同,以控制疾病进展。

首先,积极有效的全身抗肿瘤治疗是根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CSCO BC)指南2025》明确指出,骨转移的治疗应以全身治疗为主[3]。在个体化治疗时代,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分子分型等特征制定方案。例如,HR+/HER2-患者应考虑基于内分泌治疗的联合方案,而HER2+患者则是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通过精准治疗,才能更快、更好地控制肿瘤,从根源上遏制骨转移的进展。

其次,骨保护药物是骨转移管理的基石。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修复或减少骨骼破坏,降低骨相关事件风险。以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为例,它能高亲和力地特异性结合RANKL,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功能和存活,从而打破肿瘤骨转移的恶性循环。III期临床研究证实[4],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能将首次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显著推迟18%,并将发生多次骨相关事件的风险降低23%,并将平均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从60%降至46%(P<0.05)。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研究揭示了骨保护药物与免疫治疗的潜在协同作用[5,6]。数据显示,骨转移是免疫治疗预后更差的独立预测因素。一项发表于《Cancer Cell》的转化研究深入探索了其机制[7],指出骨转移灶中的破骨细胞被肿瘤“重编程”后,会分泌大量骨桥蛋白(OPN)。这些OPN作为免疫抑制信号分子,可通过循环系统输送至全身,影响远处病灶的免疫微环境,从而削弱免疫治疗的疗效。而通过应用RANKL抑制剂调节破骨细胞的活化,则有望阻断这一机制,从而改善免疫治疗的疗效。

当然,在应用骨保护药物时,必须提前预防其不良反应。例如,用药前进行全面的牙科检查,用药期间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以预防罕见但严重的下颌骨坏死。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经肾脏排泄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优先考虑不经肾脏代谢的地舒单抗,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总而言之,通过全身抗肿瘤治疗与骨保护药物的早期同步应用、相辅相成,既能治本,又能治标。辅以多学科团队的保驾护航和定期的影像学评估,我们才能更大限度地做好骨转移管理,将骨转移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Han B.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 Natl Cancer Cent. 2024;4(1):47–53.
[2] 张文博, 杨勇. 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 药学进展, 2024, 48(8): 625–632.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
[4] Stopeck A.T. et al. J Clin Oncol. 2010;28(35):5132–9.
[5] Paz-Ares L. et al. Lancet Oncol. 2021;22(2):198–211.
[6] Li X. et al. Thorac Cancer. 2023;14(18):1812–1821.
[7] Cheng JN. et al. Cancer Cell. 2025;43(6):1093–1107.e9.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10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通过全身抗肿瘤治疗与骨保护药物的早期同步应用、相辅相成,既能治本,又能治标
11月02日
刘海燕
丹东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11月01日
贾原菊
宜城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