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年CSCO学术年会 | 李荣教授:分子标志物引领乳腺癌个体化诊疗新时代

09月22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在乳腺癌继续教育专场,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荣教授作出《迈向未来:乳腺癌分子生物标志物最新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系统阐述了从遗传风险评估、复发预测到靶向治疗及耐药监测等关键临床决策点的标志物研究现状与前沿方向。【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1.jpg

遗传易感性评估:聚焦高价值基因

乳腺癌作为一种基因相关性疾病,其遗传易感性评估是精准预防与筛查的基石。当前临床中,大规模基因检测日益普遍,但其临床必要性需审慎评估。NCCN指南明确推荐了20个与乳腺癌遗传风险密切相关的核心基因,提示在进行遗传咨询与检测时应更有针对性。

在这些关键基因中,BRCA1/BRCA2突变和TP53突变带来的风险最高。尽管BRCA1/2胚系突变在普通人群中比例不高,但其携带者的累积患癌风险可高达普通人群的10至16倍。这充分说明,精准识别并管理携带此类高风险突变的人群,对于乳腺癌的早期干预和家族性风险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复发风险预测:多基因模型指导化疗决策

对于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准确评估其复发风险以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是临床决策的关键。为此,国内外指南推荐了多个经验证的多基因表达谱检测模型,包括Oncotype(21-gene)、MammaPrint(70-gene)、PAM50、EndoPredict和BCI等。

这些模型的应用旨在精准筛选出低复发风险、可从化疗中获益甚微的患者,从而实现化疗的“降阶”,避免过度治疗。其核心价值在于,单一或少数几个基因标志物已无法全面、准确地预测复杂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必须通过整合多个基因信息的数学模型,才能为个体化辅助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靶向治疗决策:从ESCAT分级看关键驱动基因

在靶向治疗领域,ESMO精准医学工作组提出的ESCAT(ESMO Scale for Clinical Actionability of molecular Targets)分级为评估分子靶点的临床价值提供了重要指引。在乳腺癌中,达到ESCAT I级推荐(可指导常规临床实践)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有四个:胚系BRCA1/2突变、PIK3CA突变、HER2扩增和ESR1突变。这表明基于这些靶点的治疗决策拥有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3.jpg

除了这些核心靶点,HRR通路中的PALB2突变(作为BRCA2的功能伴侣分子)以及泛癌种的NTRK基因融合等,同样是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特别是NTRK融合,尽管在乳腺癌中发生率极低(约1/1000),但靶向药物(如拉罗替尼)疗效显著,堪称“黄金突变”,凸显了在特定患者中进行广谱基因检测的价值。

解析治疗耐药:聚焦PI3K-AKT-mTOR与ESR1通路

获得性耐药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PI3K/AKT/mTOR通路和ESR1基因突变的活化是两大关键机制。PI3K/AKT/mTOR通路的异常激活(如PIK3CA、AKT1的激活突变或PTEN的功能缺失性突变)是HR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及抗HER2治疗耐药的常见原因,约50%的HR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该通路改变,且其本身就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2.jpg

ESR1突变是内分泌治疗获得性耐药的标志性事件。该突变主要集中于配体结合域的537和538位点,导致雌激素受体(ER)产生非配体依赖性的持续自我激活,从而绕开内分泌药物的抑制。值得注意的是,ESR1突变在原发肿瘤中极为罕见(<1%),但在多线治疗后,其检出率可逐步攀升至40%,提示在内分泌治疗进展后进行液体活检或组织活检以明确ESR1状态,对指导后续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液体活检新篇章:MRD与ctDNA重塑

监测格局

以ctDNA检测为基础的液体活检技术,尤其是微小残留病(MRD)监测,正在深刻改变乳腺癌的全程管理模式。MRD检测拥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比影像学等传统手段提早长达18个月发现肿瘤复发的分子信号。I-SPY 2研究证实,在新辅助治疗后实现MRD转阴的患者,其预后远优于MRD阳性者,其预测价值甚至可能超越病理学完全缓解。

4.jpg

MRD和ctDNA水平的动态监测为治疗的“升阶”与“降阶”提供了有力工具。例如,对于早期高危患者,术后持续的MRD阳性可能预示着需要强化辅助治疗;而在晚期疾病稳定期,MRD持续阴性或可为患者争取一个安全的“药物假期”提供依据。因此,将MRD/ctDNA检测融入临床,有助于实现更动态、更前瞻的个体化治疗调整。
 
最后,李荣教授总结道,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与应用已贯穿于乳腺癌预防、预后评估、复发监测和治疗决策的各个环节。从评估遗传风险的胚系突变,到预测复发的多基因模型,再到指导靶向与免疫治疗的驱动基因和动态监测耐药的液体活检技术,乳腺癌的治疗正迈入一个由分子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诊疗新时代。本次报告系统梳理了乳腺癌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为临床医生在个体化诊疗时代精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tho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tho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22日
王龙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在乳腺癌中,达到ESCAT I级推荐(可指导常规临床实践)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有四个:胚系BRCA1/2突变、PIK3CA突变、HER2扩增和ESR1突变。
09月22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9月22日
陈州华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分子标志物引领乳腺癌个体化诊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