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而骨骼是其最主要的转移靶器官。尤其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骨转移的发生率超过90% [1, 2]。根据《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由于缺乏广泛的前列腺癌筛查,我国初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绝大部分处于中晚期,导致5年生存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3-5]。骨转移不仅是疾病进展的标志,更会引发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在内的骨相关事件(SRE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缩短生存期 [6]。尽管近年来诊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诊断延迟、治疗不规范等挑战 [7]。基于此,【肿瘤资讯】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辉教授结合最新的国内外指南与共识和前沿研究,系统阐述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疾病负担、现有诊疗模式,并探讨其面临的瓶颈与未来发展方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二病区主任。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从事泌尿及男生殖系统肿瘤临床诊疗工作。2010年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2.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分会膀胱癌学组委员
3.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前列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
4.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5.中国抗癌协会前列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6.黑龙江省医促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7.黑龙江省抗癌协会泌尿及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8.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9.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0.黑龙江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11.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委员
沉重的疾病负担:亟待关注的临床挑战
前列腺癌骨转移为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多维度负担。首先,骨转移直接导致的SREs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SREs可能导致需要骨科手术或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因脊髓压迫导致瘫痪,极大地剥夺了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6-8]。其次,针对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ADT)本身会加速骨质流失,显著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7]。研究表明,接受ADT治疗的第一年,患者骨密度丢失可达5%~10%,远高于正常生理性骨流失。这种“治疗相关性骨丢失”与“肿瘤相关性骨破坏”共同作用,使患者骨骼健康面临双重威胁。因此,前列腺癌骨转移不仅是一个肿瘤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患者功能、生活质量乃至生存的综合性临床难题,亟需通过全程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应对。
现有诊疗模式:指南推荐与骨保护药物的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规范化管理依赖于精准的诊断和系统性的多模式治疗。
诊断与评估
诊断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基石,对于高危局限性或已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应进行充分的影像学分期。
全身骨显像 (ECT):作为传统的筛选手段,具有高灵敏度和成本效益,是评估全身骨转移范围和病灶数量的基础检查 [7, 8]。
PSMA PET/CT:近年来,以⁶⁸Ga或¹⁸F标记的PSMA PET/CT凭借其卓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诊断和分期的重要工具,能够发现传统影像学难以探查的微小转移灶 [7, 8]。
CT与MRI:对于骨显像阳性或可疑病灶,CT有助于评估骨质破坏程度,而MRI则在评估骨髓浸润和软组织侵犯(尤其是脊髓压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 7]。
系统性抗肿瘤治疗与骨健康管理
系统性治疗是控制肿瘤进展、管理骨转移的核心,应根据疾病分期(mHSPC或mCRPC)、肿瘤负荷等因素,在持续ADT的基础上 [9, 10],联合新型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ATs,如阿比特龙、恩扎卢胺)[11, 12]、化疗(如多西他赛、卡巴他赛)[11]或放射性药物。有效的全身治疗是减轻骨转移症状、延长生存的基础 [5]。
骨保护治疗:从局部骨骼获益到全身免疫增效
骨保护药物在骨转移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已从单纯的“辅助治疗”上升为核心治疗组成部分。
关键作用与指南推荐: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和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是目前主要的两类骨保护药物。国内外多项指南和共识均明确推荐,对于诊断为骨转移的mCRPC患者,应常规使用骨保护药物以预防和延缓SREs [2, 6, 7, 9-13]。推荐剂量为:地舒单抗120mg皮下注射,每4周一次;或唑来膦酸4mg 静脉注射,每3-4周一次(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所有接受骨保护剂的患者应补充钙和维生素D,并在治疗前进行口腔评估以降低颌骨坏死风险 [7, 10, 13]。
地舒单抗的独特优势与免疫协同增效:地舒单抗是一种靶向RANKL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功能,有效减少骨破坏。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一项发表于Cancer Cell的研究[14]指出,骨转移灶能诱导破骨细胞产生骨桥蛋白(OPN),OPN进入循环系统后,可远程抑制骨外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功能,从而削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的疗效。这一发现为骨保护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的视角: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地舒单抗的核心机制),不仅能直接保护骨骼(局部获益),还可能打破由骨转移介导的系统性免疫抑制链条,恢复乃至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为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实现了从局部到全身的获益。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诊疗手段日益丰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瓶颈
目前临床实践中存在骨转移筛查不足、骨扫描使用频率偏低、骨保护药物启用时机滞后且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许多医生仅在患者出现骨痛后才开始干预,忽视了预防SRE的重要性,这与指南推荐的“确诊即治疗”原则相悖。此外,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特别是骨科、口腔科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未来展望
1. 推广规范化诊疗与全程管理:依据《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5],加强指南宣贯,提高临床医生对骨转移早期筛查、骨健康管理和规范使用骨保护药物重要性的认识。
2. 深化MDT协作与精准分层:建立常态化的MDT机制,整合多学科力量,为患者提供全程化、个体化方案。同时,结合基因检测(如HRR基因)等手段进行精准分层,指导靶向治疗和PARP抑制剂的使用。
3. 探索联合治疗新策略:基于骨转移微环境与全身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骨保护药物(特别是地舒单抗)、放射性核素药物(如镭-223)与ARAT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望实现“1+1>2”的协同抗肿瘤效应,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1] Boopathi E, Birbe R, Shoyele SA, Den RB, Thangavel C. Bone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Continuum of Prostate Cancer Disease. Cancers. 2022;14(17):4305. doi:10.3390/cancers14174305.
[2] Gómez-Aparicio MA, López-Campos F, Pelari-Mici L, et al. Bone Health and Therapeutic Agents in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Landmark Edition). 2022;27(1):34. doi:10.31083/j.fbl2701034.
[3] Litwin MS, Tan HJ.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 A Review. JAMA. 2017;317(24):2532-2542. doi:10.1001/jama.2017.7248.
[4] 赫捷, 陈万青, 李霓, 等. 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 中华肿瘤杂志, 2022, 44(1): 29-53.
[5] 中国抗癌协会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 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7): 533-550.
[6] Gartrell BA, Saad F. Managing Bone Metastases and Reducing Skeletal Related Events in Prostate Cancer.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4;11(6):335-45. doi:10.1038/nrclinonc.2014.70.
[7] 南方护骨联盟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组.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 17(3): 201-208.
[8] Nishimura K. Management of Bone Metastasis in Prostate Cancer.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Metabolism. 2023;41(3):317-326. doi:10.1007/s00774-023-01435-w.
[9] Garje R, Riaz IB, Naqvi SAA, et al. System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ASCO Guideline Updat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5;:JCO2500007. doi:10.1200/JCO-25-00007.
[10] Schaeffer EM, Srinivas S, Adra N, et al. Prostate Cancer, Version 4.202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 JNCCN. 2023;21(10):1067-1096. doi:10.6004/jnccn.2023.0050.
[11] Mollica V, Rizzo A, Rosellini M, et al. Bone Targeting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State of the Art. Cancers. 2021;13(3):546. doi:10.3390/cancers13030546.
[12] FDA Orange Book. FDA Orange Book.
[13] Saylor PJ, Rumble RB, Tagawa S, et al. Bone Health and Bone-Targeted Therapies for Prostate Cancer: ASCO Endorsement of a Cancer Care Ontario Guidelin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0;38(15):1736-1743. doi:10.1200/JCO.19.03148.
[14] Cheng JN, Jin Z, Su C, Jiang T, Zheng X, Guo J, Li X, Chu H, Jia J, Zhou Q, Ding X, Zhang Y, Xu S, Dong F, Zhang Q, Yang X, Yang T, Cheng X, Zha H, Chen D, Wan YY, Liu X, Ye L, Tang H, Symonds ALJ, Li QJ, Jia Q, Zhu B. Bone metastases diminish extraosseous response to 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 through osteopontin-producing osteoclasts. Cancer Cell. 2025 Jun 9;43(6):1093-1107.e9.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