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曹国春教授:深度解读2025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内科治疗新趋势

09月07日
来源:肿瘤资讯

内科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突破和临床研究证据的日益丰富,食管癌的内科治疗理念和策略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在内科治疗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更新。为此,【肿瘤资讯】特邀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就新版指南在内科治疗领域的关键更新内容、背后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度解读。

曹国春 教授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内科 主任医师 病区主任 博士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部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量控制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组华东区副组长
国家肿瘤质量控制中心鼻咽癌质控专家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头颈部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食管癌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联盟食管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肿瘤质量控制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

精准分层,模式革新:
新版指南内科治疗核心亮点

曹国春教授:2025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在内科治疗方面体现了几个核心改变,旨在通过更精准化的分层治疗策略,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具体的更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基于PD-L1表达的精准化分层治疗

  • 食管鳞癌:指南根据PD-L1检测结果进行了一线治疗的分层推荐。对于PD-L1表达阳性(CPS≥1)的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被列为Ⅰ级1A类推荐。而对于PD-L1表达阴性(CPS<1)或无法检测的患者,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食管鳞癌的特点,该方案被降为Ⅱ级推荐,这与NCCN指南对腺癌的处理有所不同(NCCN指南对PD-L1 CPS<1的患者不做推荐)。


  • 食管腺癌:对于HER2阴性的食管腺癌,同样进行了分层推荐。PD-L1表达≥5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为Ⅰ级1A类推荐;而PD-L1表达<5或无法检测的患者则作为Ⅱ级推荐。这种分层有助于筛选出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避免无效治疗,并优化医疗资源分配。

第二,新增“去化疗”及双免/双抗联合治疗新模式。

  • “去化疗”方案:针对不适合或拒绝化疗的特殊人群,指南增加了“去化疗”的免疫联合治疗选择。例如,对于存在化疗禁忌或拒绝化疗且CPS≥1的食管癌患者,新增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方案。此外,对于存在化疗禁忌或拒绝化疗的患者,基于ALTER-E-003研究的初步结果,可考虑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治疗。这为老年或化疗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 双抗药物:新增了双抗药物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作为HER2阴性腺癌一线治疗的Ⅰ级推荐。

第三,药物选择更多样,剂型创新提升便利性。

  • 新靶点药物:在HER2阴性的腺癌一线治疗中,针对Claudin 18.2阳性的患者,增加了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Ⅱ级推荐。在HER2阳性腺癌的二线及后线治疗中,也增加了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德曲妥珠单抗的推荐。


  • 新剂型药物:紫杉醇口服溶液作为新剂型也被纳入推荐,为患者提供了更便利的给药方式。这些更新反映了新药研发的进展,以及通过改善剂型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努力。

挑战与展望:
未来食管癌内科治疗的突破口

曹国春教授:尽管食管癌内科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许多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值得我们未来进一步探索。

PD-L1低表达/阴性患者的治疗困境:对于PD-L1 CPS<1的食管鳞癌患者,目前免疫联合化疗仅为Ⅱ级推荐,反映出其获益尚不确切。如何克服PD-L1低表达带来的疗效不佳或耐药,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可能需要探索新的靶点、更精准的分子分型,或将免疫治疗与其他新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 。

创新联合疗法的探索:目前一线治疗多为免疫联合化疗,未来可探索更多的联合方式。例如,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信号通路异常,采用“免疫+靶向”(如联合抗HER2、抗Claudin 18.2等)的策略,可能产生协同效应。此外,“免疫+抗血管生成”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来增强免疫疗效,指南中提及的安罗替尼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方案为此提供了探索方向。

治疗方案的降阶梯与维持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案多为连续性,患者长期暴露于毒性风险中。未来需要探索更优化的治疗策略,如在达到一定疗效后进行降阶梯或低强度的维持治疗,以减少不良反应,同时维持疗效。这需要研究来明确哪些患者适合降阶梯以及最佳的维持治疗方案是什么 。

解决免疫治疗耐药问题:随着一线免疫治疗的普及,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时的耐药机制和后续治疗选择变得至关重要。目前,耐药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如何针对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患者进行精准的二线治疗,包括选择合适的化疗、靶向或新的免疫组合,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总之,未来食管癌的内科治疗将不再是“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精准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通过对分子分型、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更多创新性的临床试验,我们有望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5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如何克服PD-L1低表达带来的疗效不佳或耐药,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09月10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目前的治疗方案多为连续性
09月09日
王郭虹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食管癌的治疗同样根据不同靶点的表达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