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志刚教授专访:全球首个食管癌围术期MRD检测研究荣登Cell 子刊,ctDNA精准评估引领食管癌适应性治疗新纪元

09月06日
来源:肿瘤资讯

食管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已成为核心治疗环节,约30%~40%患者可达病理完全缓解(pCR)。若能精准识别这些pCR患者,或可避免创伤巨大的食管切除手术,转而实施“主动监测(Watch and Wait)”的保器官策略,从而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然而,如何精准筛选出经治疗后达到肿瘤完全缓解、有望实现“保器官”治疗的患者,是当前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难题。


2025年9月5日,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带领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了题为ctDNA detects residual disea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guides adjuvant therap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该研究是全球首个在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程系统性应用MRD检测的研究[1]。该研究基于前瞻性诊断试验(preSINO研究),创新性地将基于ctDNA的分子残留病灶(MRD)检测整合至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围术期管理,系统评估了MRD在术前保器官患者筛选和术后辅助治疗决策中的双重临床应用价值,为食管癌的适应性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未来食管癌围术期MRD指导临床决策的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指明了方向。值此契机,【肿瘤资讯】特邀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结合文章最新成果就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疗效评估的临床需求、研究突破及其对未来治疗格局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度解读。


图片9.png

李志刚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兼食管亚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工匠,上海医务工匠,上海好医生
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 食管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专科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 食管学组副组长
国际食管疾病协会(ISDE)执行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食管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 食管学组 组长
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会员
欧洲胸外科协会(ESTS)会员

从pCR到“保器官”:食管癌精准疗效评估的困境与探索之路

李志刚教授: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总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作为每年新发病例数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探索更优的治疗方案是中国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在食管癌患者群体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处于局部晚期阶段。从临床评估层面而言,这部分食管癌患者实际上具有治愈的可能性。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中,新辅助治疗是核心环节,已被国内外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可以大幅提升患者的5年生存率。

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后,肿瘤可以达到pCR,这部分人群理论上为“保器官”治疗提供了可能。然而,“保器官”治疗目前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临床决策必须非常谨慎,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估手段,就无法精确地找出那些真正适合保器官的患者。一旦评估失误,将导致对残存病灶的漏诊,可能造成肿瘤进展,甚至使患者错失治愈的机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如何精准挑选出能够从“保器官”治疗中真正获益的pCR人群,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一个极为紧迫的科学问题。对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的评估主要涵盖两大领域:一是对原发肿瘤、区域转移淋巴结等局部病灶的评估;二是对全身潜在隐匿转移灶的评估,此点也至关重要。欧洲preSANO团队提出的cCR标准允许 ≤10%局部残留(即MPR),但业内学者与患者更倾向于将pCR作为保器官筛选的标准,这一诉求大幅抬高了疗效评估的精度门槛。现实亦印证了这一点,目前唯一的保器官Ⅲ期随机对照试验SANO研究正因评估方法失准而饱受争议:cCR患者中仅33%实为pCR,主动监测组中有43% 出现远处转移复发。这些远处转移病灶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在治疗初始阶段,可能存在隐匿性转移病灶未被检测出来;其二,在后续的保器官治疗过程中,局部残余病灶发生了远处转移。

2025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已将保器官策略对cCR患者的推荐等级从Ⅲ级升至Ⅱ级,但推荐升级不等于问题迎刃而解。如何对局部和全身病灶都做出客观、审慎的评估,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可以说,我们目前尚未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评估体系。我们上海市胸科医院正在开展的preSINO研究以及其中伴随的ctDNA液体活检研究,正是为了朝着这个终极目标不断前进,尽管我们深知前路漫漫。

MRD技术,破局关键:ctDNA检测精准引领食管癌适应性治疗新策略

李志刚教授:这项研究是在传统的局部评估(欧洲preSANO方法)基础上,首次引入全身性的分子评估维度,即ctDNA检测,我们从中获得了三个层面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第一,明确了更适合食管癌的液体活检方法学。目前主流的ctDNA检测模式包括肿瘤未知(Tumor-naive)的基于固定panel、肿瘤知情(Tumor-informed)的固定化panel模式及基于WES的个性化定制panel的三种ctDNA策略。研究头对头比较三种主流 ctDNA 路线后发现,在基线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肿瘤残存评估过程中,个性化定制ctDNA panel策略的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这为食管癌围术期选择何种ctDNA技术路线提供了明确指导。

第二,ctDNA提升新辅助后疗效评估的精准度。此前的研究,无论是中国的preSINO研究,还是欧洲的preSANO研究,都提示单纯依赖局部病灶评估手段可能仍有不足。当我们在评估体系中加入ctDNA检测技术后,可将在原评估方法中对残存病灶(non-pCR)的漏诊率降低近10%。这个比例非常高,因为这部分被“漏诊”的患者如果直接进入保器官队列,极有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增加ctDNA检测,可有效降低假阴性的比例,这对于未来更为安全、精准地开展保器官治疗(筛选非手术治疗获益人群)具有显著助益。

第三,ctDNA在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策略中的关键价值。食管癌治疗已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在整个患者治疗周期中占比极小,而术后辅助治疗则是更长的治疗过程,也是影响患者能否最终治愈、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经济负担的关键环节。然而,临床至今仍缺少一把“尺子”来甄别真正需要后续辅助治疗的人群。本研究表明,ctDNA可作为一项极具价值、敏感度高且成效显著的疗效监测指标。无论是non-pCR还是pCR患者,术后ctDNA阳性均提示较高的复发风险,针对这部分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精准的术后辅助治疗,对于改善其生存结局、降低社会治疗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该领域,未来我们或许会开展一些新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ctDNA相较于手术外科切除标本中原发病灶的肿瘤退缩反应,在辅助治疗指导方面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

从“保器官”到“保功能”:食管癌治疗的未来探索之路

李志刚教授:食管癌的治疗,尤其是外科治疗,因其横跨颈、胸、腹三个解剖位置,本身极具挑战性,不仅给医生带来困难,也给患者的术后生活带来很多影响。因此,我认为随着新药物、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保器官”治疗仍然是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必须强调,现阶段常规开展保器官治疗为时过早,必须在严谨的临床研究框架下进行。

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我院开展的所有器官保留治疗基本均以临床研究为依据,而非源于日常临床实践;对于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是因其有特别强烈的主观意愿。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我院仍推荐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进行外科手术。

关于如何推进未来器官保留治疗的研究,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更强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二是更精准的疗效评估方法,如个性化定制ctDNA panel策略,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三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监测与维持治疗手段,ctDNA和免疫维持治疗未来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我院新启动的SINO研究(NCT06861894),正是基于“手术备选(surgery if patient needed)”的理念,探索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后使用“MRD检测联合传统临床评估方法”诊断cCR患者的保器官治疗策略的生存结局,旨在为保器官治疗策略提供更为安全精准的循证医学参考证据。除了“保器官”,我们也在探索“保功能”治疗。能否在现有外科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功能。这可能对现有的食管癌治疗术式和理念带来变革。

总而言之,我们团队未来的研究将主要聚焦于“真正的保器官”和“外科手术基础上的保功能”这两个方向。我相信,随着药物和放疗技术的进步,未来外科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角色将会发生转变。而我们医疗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严谨、有效的临床研究,为患者开辟出通往更长生存、更高生活质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Liu et al. ctDNA detects residual disea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guides adjuvant therap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Rep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5.102334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9日
刘海燕
丹东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随着新药物、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保器官”治疗仍然是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09月08日
龙桂华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 药剂科
内容精彩,很有收货
09月08日
何作华
嘉鱼县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