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国香教授:破解“蚀骨”之困——从精准识别到全程守护的骨保护治疗智慧

07月3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临床与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M以反复复发与逐渐耐药为特征,导致该病目前仍无法根治。作为MM标志性的临床表现之一,骨骼系统的侵犯尤为常见且贯穿病程始终,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进而引发骨质疏松、高钙血症、溶骨性病变及病理性骨折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REs)。这些并发症不仅是导致MM患者疼痛、活动受限乃至病残的主要原因,也对疾病的整体治疗策略、疗效评估及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构成关键性的不利影响。为了深入探讨MM骨保护治疗的要点及常见临床问题,【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张国香教授进行分享,以下是详细内容。

张国香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和平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西省医学会第八届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西省医师协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治市血液内科质量控制部副主任
长治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年来先后指导硕士生7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
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的临床研究“微移植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应用研究”获2012年长治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近30年,擅长血液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血液科的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有一定的处理能力。熟练掌握血细胞分离机的操作。2018年在以色列瑞本医院研修,学习了关于血液病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MM骨病:从发病机制到临床事件的全面解析

张国香教授:MM是一种以浆细胞异常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肿瘤性浆细胞可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即M蛋白),进而导致相关组织及器官的功能损伤。

其中,MM骨病(MBD)是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之一。MBD核心发病机制在于MM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异常增强而抑制成骨细胞功能,最终引发一系列骨破坏性病变。MBD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病理性骨折及高钙血症等。

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于2014年更新的诊断标准,MBD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包括通过常规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全身低剂量CT(WBLD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一处或多处直径大于5毫米(>5 mm)的穿凿样溶骨性病变。

确诊MBD的患者是发生SREs的高风险人群。SREs主要包括病理性骨折、因骨骼病变需接受放射治疗或外科手术、以及脊髓压迫等。这些严重的并发症不仅显著增加了MM患者的治疗负担与经济压力,也对疾病的后续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看见”到“行动”:影像学发现如何重塑MM的早期治疗决策

张国香教授:MBD的诊断是活动性MM全面评估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因此,所有疑似或确诊为活动性MM的患者均应常规进行骨骼影像学检查。影像学发现对于MM治疗决策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尚无终末器官损伤(CRAB阴性)的患者,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一处以上、直径大于5毫米的局灶性骨质破坏,该发现本身即构成启动治疗的重要指征。

临床上,MBD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多样,包括常规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MRI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PET/CT)。传统的X线平片因其敏感性较低,通常需骨质流失达30%~50%方可检出病变,故已逐步被取代,目前仅在其他手段不可及或作为补充检查时(如评估颅骨、四肢长骨)使用。当前,全身低剂量CT(WBLDCT)凭借其高分辨率,被公认为评估MBD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手段,能更早期、准确地发现溶骨性病变,其三维成像技术对肋骨病灶的检出尤有助益。

而在评估骨髓浸润方面,MRI是公认的金标准,能够有效鉴别可疑溶骨病灶或骨质疏松区域是否存在肿瘤细胞浸润,并作为评估脊柱(颈、胸、腰椎)、骨盆病变及排查脊髓压迫等急症的首选方法。对于未见明确骨质破坏但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应考虑行脊柱或骨盆MRI检查。PET/CT则在特定场景下发挥关键作用,推荐用于评估可疑的髓外浆细胞瘤或髓外病变,并对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判断。此外,对于已达到骨髓微小残留病变(MRD)阴性的患者,PET/CT可作为一种影像学MRD的评估工具,用以监测全身残留的活动性病灶

从启动到守护:MBD全程管理策略的深度实践指南

张国香教授:对MM本身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系统性治疗,是应对MBD的基石与核心。有效的抗MM治疗能够遏制MBD的病理生理进程,从而减缓或中止骨质的进一步破坏。

除系统性治疗外,针对MBD的特异性干预同样至关重要,其目标在于抑制骨破坏、缓解骨痛并降低SREs的发生率。骨靶向药物是实现这些目标、延缓SREs发生的核心治疗手段。根据专家共识,骨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适应症主要包括,首先,所有确诊为活动性MM的患者,无论影像学检查是否存在骨骼病变的证据,均应接受骨靶向治疗;其次,对于MM并发高钙血症(校正血钙 > 2.9 mmol/L)的患者,应立即启用骨靶向药物,并辅以静脉水化、利尿剂(如呋塞米)及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再次,对于孤立性浆细胞瘤、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或冒烟型骨髓瘤(SMM)等前驱病变状态,仅在患者明确合并骨质疏松时,方推荐使用骨靶向药物,且其应用应参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指南。

临床上主要的骨靶向药物分为两大类:双膦酸盐类与地舒单抗。双膦酸盐被破骨细胞摄取后可诱导其凋亡,从而有效抑制溶骨过程,其中唑来膦酸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代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双膦酸盐能显著降低MM患者SREs如病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地舒单抗则是一种全人源化IgG2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阻断其与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化与分化,强效减少骨吸收。在预防SREs方面,地舒单抗的疗效与唑来膦酸相当,同时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显示出潜在优势,且具有给药便利(皮下注射)的特点。

在治疗方案上,所有初治的MM患者均应在起始治疗时接受静脉输注双膦酸盐或皮下注射地舒单抗。初始阶段,两类药物均推荐每四周给药一次。双膦酸盐的疗程通常建议持续至少两年,在连续治疗12个月且疗效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时,可考虑将给药间隔延长至每三个月一次。地舒单抗则推荐每月一次,持续治疗至少两年。

由于这些药物存在潜在不良反应,严密的监测与管理至关重要。对于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因其存在肾毒性风险(发生率约9%-15%,与剂量和输注时间相关,主要病理机制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故每次用药前及治疗期间均需动态监测肾功能(如肌酐清除率)和尿常规,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确保患者充分水化,避免联用非甾体抗炎药、造影剂等有肾毒性的药物。

颌骨坏死(ONJ)是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共有的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其风险因素包括侵入性牙科手术、口腔感染等。ONJ预防措施的核心在于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ONJ,应暂停骨靶向药物治疗,待病灶愈合(通常约四个月)后可评估是否重新启用。

低钙血症也是MM骨保护治疗中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加之维生素D缺乏在MM患者中普遍存在,因此,在高钙血症纠正后,所有接受骨靶向治疗的患者均应常规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治疗期间建议每月监测血清钙、维生素D、磷、镁水平,以指导个体化的补充方案。

最后,对于MBD本身的长期随访,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影像学评估,或根据临床指征调整频率,且应尽可能采用与基线诊断时相同的检查方法,以便于精确比较病情变化。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