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BMT中国之声 | 邹德慧教授:CAR-T细胞治疗在R/R LBCL中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04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一年一度的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是血液领域最受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第51届EBMT年会以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盛大召开。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顶级学术平台,本届年会吸引来自全球的5600余名与会者参加,围绕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创新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分享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详情如下。

邹德慧
主任医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方向: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临床和转化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点击视频查看邹德慧教授精彩分享

CAR-T细胞治疗:突破性进展与未来挑战

邹德慧教授:EBMT大会是血液疾病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既往会议主要聚焦于干细胞移植相关议题,但近年来,随着细胞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细胞治疗与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序贯治疗和联合治疗等研究逐渐增多,使得会议中关于这些前沿领域的专题研讨日益丰富。在本次参会期间,我重点关注了各类淋巴瘤亚型在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时代下的治疗策略,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地位和与新型治疗手段的结合方式。

例如,本次会议中来自德国的研究团队报告了TRANSFORM研究的结果[1]。该研究比较了二线CAR-T治疗(liso-cel)与传统标准治疗(免疫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此前的研究结果已表明,早期循环肿瘤DNA(ctDNA)转阴与长期生存密切相关。本次会议报告进一步显示,基线ctDNA水平较高的患者,其无事件生存期(EFS)与治疗方式相关。接受liso-cel治疗的患者中,ctDNA转阴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62% vs 38%,P=0.013),且维持ctDNA阴性的患者比例更高,预示着更好的长期EFS。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了二线CAR-T治疗在早期复发或难治性患者中的优势,并为肿瘤细胞清除动力学提供了坚实依据。

此外,针对复发/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这一在东亚地区发病率较高的亚型,EBMT大会中一项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2],对于挽救治疗敏感的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而对于难治性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尽管其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这些数据为复发/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的分层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老年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面,本次会议的一项口头报告指出[3],即使在70岁以上的患者中,CAR-T治疗(如brexu-cel)仍可取得与年轻患者类似的疗效,但治疗相关风险有所增加。因此,建议在CAR-T细胞治疗前,通过适当的挽救治疗和桥接治疗降低肿瘤负荷,同时改善患者的体能状况和脏器功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的众多研究强调了细胞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提高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围治疗期管理,包括桥接治疗和治疗后的监测,以进一步优化CAR-T细胞治疗的效果。这些进展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ctDNA动态监测:精准预测疗效的“新武器”

邹德慧教授:2024年,本团队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JITC)杂志上发表了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探讨了ctDNA动态监测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4]。近年来,包括TRANSFORM研究和axi-cel相关研究在内的多项研究已报道了类似的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中,首先发现,无论患者接受何种治疗,基线ctDNA水平较高以及某些特定肽链分布均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基线因素。更有意义的是,我们的研究首次在亚洲人群中显示,在CAR-T治疗后14天和28天的早期时间点,实现ctDNA阴性的患者中,超过80%、接近90%的患者能够维持长期疾病缓解。这表明早期动态监测ctDNA可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长期疗效。对于治疗后未实现ctDNA阴性的患者,动态监测结果可指导未来的治疗策略,我们正在设计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早期联合治疗干预方案,以进一步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此外,本团队还探讨了ctDNA与传统PET-CT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研究发现,ctDNA检测与PET-CT结果互补,可更准确地预测长期疗效。例如,2例患者在CAR-T治疗后一个月PET-CT仍显示阳性,但其ctDNA在14天和28天持续阴性。结合临床表现,这些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均维持缓解状态。这表明ctDNA动态监测可减少PET-CT在治疗后假阳性结果的干扰,提高疗效评估的准确性。本研究还应用了包含近200个大B细胞淋巴瘤常见热点突变的panel检测,发现TP53及其他高发热点突变可能与CAR-T细胞治疗耐药相关。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些突变与耐药机制的关系,并探索针对耐药患者的早期干预策略,以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效果。

移植联合CAR-T治疗:开启血液肿瘤治疗新时代

邹德慧教授:第二项研究聚焦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联合CAR-T治疗的临床效果[5]。近年来,中国多个研究中心证实,对于复发/难治性患者,若能保留或动员出足够的自体造血干细胞,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尤其是对于TP53突变、髓外侵犯、多器官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侵以及高危双打击和三打击淋巴瘤患者。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与单独CAR-T细胞治疗相比,联合治疗显著增强了CAR-T细胞的体内扩增能力,促进了早期记忆T细胞的分化,降低了CAR-T细胞的耗竭,从而延长了免疫监视作用。这些结果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CAR-T+”治疗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方向:青年医生与研究者的使命

邹德慧教授:CAR-T细胞疗法自开展临床试验至今,发展历史仅十余年。然而,随着二代CAR-T临床试验的开展及商业化CAR-T细胞产品的逐步上市,这一技术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显著提高了多种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成为当前临床与研究的热点领域。

对于青年医生和学者而言,CAR-T细胞治疗无疑是备受关注且充满热情的研究方向。然而,需认识到,尽管CAR-T细胞治疗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研究需要临床与基础研究并进,形成闭环的双向研究模式。我们应脚踏实地、潜心钻研,致力于优化临床研究设计,突破基础研究瓶颈,从而进一步提升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精准筛选适合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群体,并探索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最大化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 Lara Stepan,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AS AN EARLY OUTCOME PREDICTOR IN SECOND-LINE (2L) LARGE B-CELL LYMPHOMA (LBCL) AFTER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 (LISO-CEL) VERSUS STANDARD OF CARE (SOC). 2025 EBMT. abstract OS10-08.
[2] Philipp Berning, et al. COMPARATIVE OUTCOMES OF ALLOGENEIC VS.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AN ANALYSIS BY THE LYMPHOMA WORKING PARTY. 2025 EBMT. abstract OS10-04.
[3] Nicole Santoro, et al. OUTCOMES OF PATIENTS OVER 70 TREATED WITH 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 FOR RELAPSED REFRACTORY MANTLE CELL LYMPHOMA: A STUDY ON BEHALF OF CTIWP OF EBMT. 2025 EBMT. abstract OS17-02.
[4] Zou H, et al. Dynamic monitoring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reveals outcomes and genomic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undergoing CAR T-cell therapy. J Immunother Cancer. 2024 Mar 4;12(3):e008450.
[5] Liu W, et al. Combinational therapy of CAR T-cell and HDT/ASCT demonstrates impressiv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mproved CAR T-cell behavior in relapsed/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J Immunother Cancer. 2024 Apr 16;12(4):e008857.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