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别专访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就人工智能在临床诊疗与科研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李进教授重点分享了智能病历系统的开发进展,以及人工智能临床试验平台的建设经验,为推进医疗AI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终身教授
亚洲肿瘤联盟(FACO)主席
CSCO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药促会肿瘤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建与继教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人工智能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Cancer Science副主编
临床实践的AI转型:自主学习系统推动诊疗模式革新
李进教授:谈到未来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技术,我认为人工智能或将带来重大变化。过去十年我们建立的临床试验平台只能算作自动化系统,其可辅助不良事件(AE)判读、提供病史书写模板,例如可以按照标准格式提醒医生完善现病史内容,但仍需要医生花费大量时间亲自填写。在匹配临床试验时,虽然计算机可以帮助提取患者姓名、一般状况、各种指标和靶点等信息,但整个过程仍需医生先输入基础数据才能运作。
而现代AI技术不同,它能自主学习、思考和改进。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和实践中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一是AI辅助AE判读系统,它不仅能够自动判读AE,还能分析AE与药物的关联性。系统会先做出初步判断,经医生修正后,它会学习调整,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能更准确地判读。二是智能病历书写系统,这个系统汇集多位专家的智慧,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医生修改后的病历会反馈给系统,让它知道哪些表述需要调整。最终系统写出的病历较单个医生整理的更加完整规范,因为它整合了多位专家的临床思维。
这套系统还可自动提取病历中的关键信息,快速匹配适合患者的临床试验,其思考速度和匹配效率甚至远超人类。当前,中国在医疗AI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比如DeepSeek的问世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各医院也均在积极探索用AI辅助诊疗以减轻医生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这必将深刻改变未来的临床实践模式。
从智能病历到试验平台: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全流程优化
李进教授:我们团队正在开发一套创新的智能病历系统,预计6月份完成。这套系统将实现门诊和住院病历的自动生成。医生只需与患者进行自然对话,系统即可实时将对话内容整理成规范病历。未来医生不再需要花费几十分钟打字写病历,而是通过5分钟的医患对话就能完成初步病历。系统会整合患者所有历史资料,自动生成病历初稿,并智能提示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医生只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补充询问即可。
此外,我们正在将AI技术全面整合到临床研究的各个环节。目前我们开发的七个子系统组成的人工智能临床试验平台已经能够完成约40%的研究工作(60%尚需人工),包括AE判读、采血管理等流程,基于AI的辅助,既往需要三名护士完成的采血工作,现在一名护士就能完成。后续,我们的目标是让AI承担95%的研究任务,医生只需进行5%的关键确认工作,如签字审核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开发的"中台技术",也是全球首项“中台技术”,目前其仍需要人工管理,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中台技术”的智能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共享,例如申办方研究人员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实时查看所有研究数据,包括患者的入组更新情况、不同级别的AE发生情况、患者疾病状态(进展/缓解)等关键指标。这将大幅提高临床研究的透明度和效率,让申办方能够实时了解研究进展。
预计今年8月,我们的AI系统将实现全流程覆盖:从智能病历书写、患者筛选入组,到AE判读和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这将改变传统临床研究的运作模式,极大提升研究效率。我们相信,这些AI创新将进一步优化肿瘤临床研究与实践。
排版编辑: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