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年会”于上海成功召开。会议期间,【肿瘤资讯】有幸采访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就腹膜转移诊疗的特殊性,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技术规范与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系统的阐述与分享,以期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这一临床难题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结直肠科 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2015-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2019年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
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CSCO结直肠癌指南专家组副组长、执笔人
CSCO微创外科专委会、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肝转移分会副主任委员
腹膜转移诊疗的特殊性与多学科协作体系构建
陈功教授:在晚期肿瘤治疗的基本框架下,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疗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在诊断层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影像学检查对腹膜转移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局限。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特别重视症状学评估和系统性体格检查,包括但不限于直肠/阴道指诊、腹部触诊等传统但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我们尤其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脐部硬结、腹壁包块、盆底包块等特征性体征,这些都需要多学科医师的共同参与和综合判断。
在治疗层面,外科处理策略需要根据转移灶的具体解剖位置进行个体化调整。举例来说,当病变累及膈顶区域时,必须联合胸外科专家处理可能涉及的膈肌修复;肝包膜下转移灶需要肝胆外科的专业支持;盆腔转移往往需要妇科医师的协同手术;而输尿管受累时则必须引入泌尿外科团队。这种基于解剖学特点的多学科协作模式,要求外科团队突破传统专科界限,建立全新的手术思维和操作规范。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全流程技术规范与多学科配合
陈功教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作为腹膜转移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实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热灌注治疗系统已取得重要突破,如广州保瑞公司开发的腹腔热灌注化疗仪,其采用四管道循环系统,实现了精确维持43±0.5℃的治疗温度,解决了传统方法温度波动大的技术难题。在实际操作中,HIPEC的成功实施依赖于肿瘤内科、外科、麻醉和护理团队的紧密多学科协作(MDT),这种跨学科的无缝衔接是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保障。
关于HIPEC的精准化参数,目前形成共识的包括治疗温度应控制在43℃左右(允许±0.5℃波动);灌注时间维持在30~60分钟范围。但药物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虽然丝裂霉素和奥沙利铂有较多研究数据,但由于适应证限制,临床实践中用药方案存在差异,包括顺铂、氟尿嘧啶、洛铂等多种选择均有应用。近年来更有研究尝试联合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如纳米颗粒、白蛋白结合型药物)的开发,以增加药物在腹腔的穿透性,减少治疗毒性。
临床研究进展与精准治疗参数的优化探索
陈功教授:当前全球范围内关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仍显不足。值得关注的是欧洲两项重要临床研究结果:PRODIGE 7研究针对腹膜转移癌指数(PCI)评分24分以下的患者群体,在规范化疗联合满意的腹膜癌减灭术的基础上加用HIPEC,可获得中位40个月的生存获益,这一数据显著优于传统全身治疗方案。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更精准的患者筛选体系,而多学科团队在PCI评估和手术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
在临床路径方面,我们强调诊断性腹腔探查的重要价值:对于疑似病例应积极进行腹腔镜探查确诊;对明确诊断者先行全身治疗,反应良好者再行二次探查评估PCI评分,从而筛选适合做满意减灭术的患者。这一决策过程必须建立在多学科团队反复评估的基础上,确保治疗策略的精准性和个体化。
排版编辑: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