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十一届苏州淋巴瘤会议】金正明教授:破局立新,解码R/R DLBCL联合治疗新路径,重塑治愈格局

04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江南新思,寰宇共研。2025年3月27-28日,第十一届苏州淋巴瘤会议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大会共设主会场及七大分会场,汇聚了国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淋巴瘤诊疗难题展开深度对话。在此,【肿瘤资讯】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围绕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联合治疗新进展进行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金正明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弘慈血液病医院淋巴瘤病区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委员
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血液病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

R/R DLBCL: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与突破

金正明教授:DLBCL作为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类型,其一线治疗5年生存率在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型中心可达60%-70%,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然而,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效果仍存在显著差距。尽管如此,约30%-40%的患者仍面临复发或难治性挑战,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R/R DLBCL患者,现有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和免疫治疗。ASCT作为传统治疗手段,能够通过高强度预处理方案清除肿瘤细胞并重建造血功能,为部分患者带来长期无病生存的可能。然而,其局限性在于高肿瘤负荷患者难以直接耐受移植过程,且部分患者对挽救性化疗反应不佳,限制了移植适应症的拓展。

免疫治疗的兴起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以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能够通过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基于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我们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联合治疗策略,将免疫治疗与自ASCT结合。通过在移植前采用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桥接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患者对移植的耐受性,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缓解和更优的长期生存获益。

桥接治疗的免疫革新:突破传统疗效瓶颈

金正明教授:桥接治疗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非全新的治疗手段。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对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桥接治疗通常采用化疗或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等传统方法。尽管这些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肿瘤负荷,但难以充分满足高危患者的临床需求。

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突破,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临床数据显示,免疫治疗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中的反应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手段。基于这一优势,将免疫治疗前移至移植前阶段,作为桥接治疗的核心手段。通过这一策略,患者在移植前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缓解,从而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

展望未来:R/R DLBCL治疗未来新方向

金正明教授:对于DLBCL及其他类型淋巴瘤而言,自2010年以来,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时至今日,这类药物的疗效已接近上限,单药治疗的有效率存在局限性。尽管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短期疾病控制中表现出一定疗效,但单纯依赖其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的可能性较低。临床实践表明,移植与免疫治疗仍是实现长期生存的关键手段。

如何将移植与免疫治疗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增效的续贯治疗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通过在移植前采用新型免疫治疗药物进行桥接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缓解率,从而为移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种序贯治疗模式不仅提升了移植的安全性,还增强了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更优的生存获益。

此外,移植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以及如何选择维持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初步研究表明,移植后采用免疫治疗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可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目前许多相关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长期随访数据尚未完全成熟。未来,随着长期随访数据的逐步公布,这些数据将为续贯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为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