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由生长激素(GH)长期过量分泌引起的慢性内分泌疾病,其中约95%的患者由分泌GH的垂体腺瘤所致。GH及其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持续升高,可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代谢紊乱、骨关节病变等。
目前,肢端肥大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手术切除垂体GH腺瘤仍为首选方案。然而,研究显示,尽管手术可有效降低GH水平,术后仍有高达43.2%的患者未能实现生化达标。对于术后生化缓解不充分的患者,生长抑素类药物被推荐为一线治疗选择。
本文通过分析两例因垂体腺瘤所致的肢端肥大症精彩病例,探讨奥曲肽微球在实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垂体腺瘤相关肢端肥大症的规范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赵一鸣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病例点评:
樊勇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红梅教授 武汉市中心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擅长糖尿病并发症、垂体瘤及内分泌罕见病的多学科综合管理
浙江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委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青委
1.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61岁
主诉:胸闷10余年,加重伴四肢无力1周。
现病史: 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胸闷,当时测血压偏高,口服氨氯地平片1片QD降压。2年前检查发现血钾2.42mmol/L,调整为缬沙坦氨氯地平1片BID降压,氯化钾缓释片2片BID补钾治疗,规律服药。1周前天气转冷后患者突感胸闷加重,伴四肢乏力,伴阵发性双手双脚麻木,查血压157/109 mmHg,血钾:2.86 mmol/L↓;加用地尔硫卓缓释片90mg QD降压,复查血压175/102 mmHg。
个人史、家族史:无殊。
体格检查:BMI 22.4kg/m2,血压 177/115 mmHg。神志清,精神可,眼肌活动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甲状腺未及肿大,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鼻稍宽,下颌增宽,略前突,无明显嘴唇增厚、颧骨增宽、手脚关节肥大等外貌。无满月脸、水牛背,无紫纹、多血质外貌。
入院诊断:高血压;低钾血症。
辅助检查:
醛固酮+肾素(立位):醛固酮 478.0 pg/mL↑,肾素 <2.0 uIU/mL↓,ARR>81;24h尿电解质:尿钾 130.61 mmol/24h↑;卡托普利试验显示醛固酮没有被抑制。
生长激素:6.67 ng/mL↑,IGF-1:302.0 ng/mL↑;高糖生长激素抑制试验显示,生长激素的谷值没有被抑制;OGTT显示血清葡萄糖升高。
肾上腺CT增强扫描示右侧肾上腺可见结节,大小约18 mm*17 mm,平扫密度约-5.8 HU,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可见明显进行性强化,考虑腺瘤。附见:肝脏小囊肿;脾脏脉管瘤考虑;双肾多发囊肿;胰腺头颈部见2枚无强化低密度灶,径约9-11mm,IPMN可能。胸部高分辨CT平扫示两肺多发磨玻璃结节,考虑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或炎性结节。垂体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示垂体后叶右侧缘稍饱满伴可疑弱强化影,微腺瘤可能。
全腹部CT增强扫描示肝多发低密度无强化小结节。脾脏形态如常,内见低密度结节,长径约15mm,增强轻度强化;胰头及钩突部见2枚无强化低密度灶,径约9-11 mm。双肾多发低密度无强化结节灶,较大者位于右肾,长径约31 mm,右侧肾上腺可见结节,大小约18 mm*16 mm,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可见明显进行性强化。双肾囊肿;脾脏脉管瘤考虑;胆囊内小结节,考虑息肉;胰头及钩突部囊性灶,考虑分支胰管型IPMN;前列腺增生伴钙化。
骨密度检查示骨密度正常。心超示左房增大,左室肥厚,二尖瓣少量反流。
目前诊断: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EN-1);垂体瘤;肺结节
2.诊疗经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治疗
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显示存在右侧优势,后予以右侧腹腔镜单侧肾上腺切除。病理及体细胞测序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征,KCNJ5为突变阳性。
术后1月随访
患者主诉胸闷乏力症状好转。血压仍偏高,维持在140-160/90-100 mmHg,缬沙坦氨氯地片1片BID治疗,停氯化钾。实验室复查结果如下:血清醛固酮 55 pg/mL;肾素 7.2 uIU/mL;ARR 7.7;血钾 4.15 mmol/L;生长激素 11.2 ng/mL↑;IGF-1 275 ng/mL↑;全外显子测序未提示致病性基因突变。
患者已决定后续接受垂体瘤手术,术前阶段加用奥曲肽20 mg QM以控制激素水平。复查显示血压较前有所改善,采用奥曲肽进行过渡性治疗,为患者控制生化指标带来了明显获益。
病例小结
患者因“胸闷10余年,加重伴四肢无力1周”入院。入院检查发现血压升高、血钾偏低,醛固酮升高、肾素抑制,ARR明显升高,结合卡托普利试验及右侧肾上腺结节,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VS提示右侧优势,行右侧肾上腺切除术,病理及KCNJ5突变证实诊断。术后随访症状缓解,血钾正常,ARR下降。复查发现生长激素及IGF-1升高,拟行垂体瘤手术,术前加用奥曲肽治疗,生化指标改善。
本病例提示,在面对神经内分泌相关疾病时,应高度重视MEN的鉴别诊断。某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和低血钾,可能不仅仅由一种内分泌紊乱所致,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个病因并存的复杂机制。此外,明确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成功手术治疗后,仍不可忽视患者其他内分泌异常,尤其是肢端肥大症的评估与干预,以及生长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和生化缓解的实现。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协作(MDT)对于制定全面、精准的治疗策略以及保障患者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病例二
病例汇报:
杨靖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例点评:
易波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梁微微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2022年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
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四篇,累计影响因子12.5分
获得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年启航项目”基金1项
病例介绍
1.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55岁。
主诉:发现手足增大8年,垂体瘤术后1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201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手指关节增粗,手足增大,鞋码增大(由36增长为38),当时未在意,未就诊。2019年驻村工作时义诊专家发现患者面容异常,建议检查,当地医院MRI提示垂体瘤,但未进一步诊治。2023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复查,完善GH 5.39 ng/mL,IGF-1 496.00 ng/mL(参考范围48-209)。垂体增强核磁示鞍区异常信号,考虑垂体腺瘤。
垂体MRI平扫+增强示垂体正常形态消失,鞍区可见团块状稍长T1长T2混杂信号,矢状位测其大小约1.60 cm×1.01 cm,左侧鞍底骨质局限性下陷,增强扫描呈欠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垂体柄向左偏移,视交叉轻度受压,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未见明显异常。2023年5月17日在神经外科行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损切除术。免疫组化示ACTH(-),GH(+),PRL(+),LH(+),TSH(-),Ki-67(3%+),Syn(+),CgA(+),GFAP(-),CAM5.2(+)。
术后2023年6、7、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门诊复查,GH、IGF-1高于正常上限,未进行特殊处理,建议患者随访。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每月注射醋酸奥曲肽微球30 mg。期间行0GTT-GH抑制试验提示患者GH谷值在1 ng/mL以下。此后建议患者停用醋酸奥曲肽微球,患者于2024年4月、7月、8月、12月,2025年2月分别复查,IGF-1数值均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神经外科医师建议我科门诊就诊进一步评估,门诊以“肢端肥大症,垂体瘤术后,垂体生长激素瘤”收住我科。
个人史、既往史:2017年诊断为高血压,目前使用氨氯地平5mg qd,缬沙坦80mg qd,富马酸比索洛尔5mg qd。平素血压控制在120/80 mmHg左右。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人。
入院体格检查:肢端肥大症面容,鼻部宽大,声音低沉,手足肥大,皮肤粗糙增厚。
初步诊断:肢端肥大症;垂体瘤术后;垂体生长激素瘤;高血压3级(极高危)。
入院辅助检查:
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81次/分。心脏及颈部血管超声示左房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头颅核磁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HbA1c 5.7%,OGTT、血脂分析整体无异常。骨代谢检查示5羟维生素D 29.16 nmol/L,PTH 5.02pmol/L (1.6-6.9),血钙 2.29mmol/L,血磷 1.23mmol/L,24小时尿钙 6.29 mmol/24h (2.5-7.5)。骨密度检查示腰椎L1-L4 T值 -1.3。脊柱平片示颈椎及腰椎退行性病变。
电解质检查血钾血钠均在正常范围内,HPA轴显示患者皮质醇节律存在,HPT轴未见受垂体瘤影响。生长激素检查示GH 1.51 ng/mL(0.126-9.88),IGF-1 325 ng/mL (45-210)。OGTT-GH显示GH谷值为1.71 ng/mL。垂体增强核磁示垂体瘤术后表现、同2024-01-29相仿。鞍区结构紊乱,垂体变薄,垂体柄稍向左偏移,视交叉未见受压上抬。
出院诊断:
肢端肥大症;垂体瘤术后;垂体生长激素瘤;高血压3级(极高危);骨量减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左房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右侧颈动脉斑块(单发)。
2. 诊疗经过
针对肢端肥大症、垂体瘤术后、垂体生长激素瘤
患者于2023年5月接受垂体瘤切除手术,术后GH及IGF-1水平均未达到生化缓解标准。随后,患者开始接受醋酸奥曲肽微球30 mg每月一次肌内注射治疗。复查结果显示,GH和IGF-1水平明显下降,患者达到了生化缓解。
针对高血压3级(极高危)
继续氨氯地平5 mg qd,缬沙坦 80mg qd,富马酸比索洛尔5mg qd,每日两次监测血压。
针对骨量减少
碳酸钙及骨化三醇口服。
针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右侧颈动脉斑块(单发)
阿托伐他汀及拜阿司匹灵。
病例小结
患者因“发现手足增大8年,垂体瘤术后1年余”入院。回顾病史,患者自2017年起逐渐出现手足增大、关节粗大、鞋码增大等表现,2019年经义诊建议行影像检查提示垂体占位,2023年5月明确诊断为垂体腺瘤并接受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支持“生长激素瘤”诊断。术后GH及IGF-1水平均未达到生化缓解,遂于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接受醋酸奥曲肽微球30 mg每月一次肌内注射治疗,GH、IGF-1显著下降,一度达到生化缓解。
2024年2月停药后复查提示IGF-1持续升高,GH谷值不达标,考虑病情仍存在活动性,遂以“肢端肥大症,垂体瘤术后,垂体生长激素瘤”收入我科进一步评估与治疗。入院检查提示肢端特征明显,GH、IGF-1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OGTT抑制不充分,垂体MRI提示术后改变,残余瘤可能性小。
患者合并多系统代谢及心脑血管风险:2017年起诊断为高血压,平素服药规律,入院期间血压控制良好。骨密度检查提示骨量减少,骨代谢指标示维生素D偏低,给予钙剂及骨化三醇补充。辅助检查还提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右侧颈动脉斑块、左房扩大、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强化心脑血管保护。综合评估,患者肢端肥大症术后病情活动仍未完全控制,因此利用醋酸奥曲肽微球进行干预,并密切随访GH/IGF-1动态变化及相关并发症进展情况。
总结
奥曲肽微球在垂体瘤术前治疗中不仅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还能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及相关并发症,为手术提供更优化的条件。对于术后生化指标未达标的患者,奥曲肽微球可显著抑制GH分泌、降低IGF-1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残余病灶的进一步缩小。作为生长抑素类药物的重要代表,奥曲肽微球在垂体瘤术后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作为长期控制疾病进展的有效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化缓解率,改善长期预后,推动垂体瘤向更加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向发展。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