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SGBCC·大咖谈 | 刘强教授:ctDNA检测赋能早期乳腺癌精准诊疗与年轻患者决策

03月18日
来源:肿瘤资讯
审校:刘强教授

2025年3月12日至15日,第十九届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本次大会特设“中国之声”专场,为中国的乳腺癌专家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重要平台。其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的报告“ctDNA 动态监测可对早期 TNBC的个体复发风险进行精准分层并助力精准治疗”尤为引人注目,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刘强教授进行专访,就乳腺癌诊疗决策及会议热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精准治疗下的新思路:ctDNA让乳腺癌“降阶治疗”成为可能

肿瘤资讯:本次大会Voice of China专场您分享了ctDNA指导早期TNBC的风险分层和精准治疗的精彩演讲,能否请您谈谈目前 ctDNA 检测技术在乳腺癌领域有哪些具体应用?

刘强教授: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在过去十余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课题组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并应用这一技术。顾名思义,ctDNA是指来源于肿瘤细胞、游离在血液循环中的特异性DNA片段。由于肿瘤的本质是由DNA突变所驱动,因此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基因层面存在显著差异,诸如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等变化仅存在于肿瘤组织中。正因为如此,即便是血液中极微量的ctDNA,也能反映出体内肿瘤的存在,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的“液体活检”手段。

目前,ctDNA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晚期疾病的靶向治疗中。例如,用于检测ESR1或PIK3CA基因突变等,这些靶点既可通过组织活检检测,也可通过血液中的ctDNA检测获取信息。相比组织活检,血液检测创伤小、可重复性强,尤其适用于难以进行穿刺取样的患者。例如某些转移灶位置较深、体积较小,不易获取组织样本,此时ctDNA检测无疑是一种更优的选择。目前,ctDNA指导下的靶向治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标准化实践,尤其在晚期乳腺癌中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ctDNA的潜力远不止于晚期治疗。在早期乳腺癌中,其价值同样值得重视。正如我在本次会议中提到的,20世纪70年代,尚未有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的时代,单纯手术治疗下,乳腺癌5年生存率也可达40%-50%。如今,随着多种系统治疗的引入,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显著提升至80%-90%。这也提示我们: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如此强烈的系统治疗?对于部分肿瘤负荷低、ctDNA阴性的患者而言,可能并不需要过度治疗。
 
另外,也有部分患者在术后影像学看不到肿瘤,却很快出现复发转移,说明其体内仍可能残留微小肿瘤灶,这正是ctDNA检测可发挥监测作用的场景。因此,在本次St Gallen大会,ctDNA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ctDNA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边界。目前在我们中心,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如存在多个淋巴结转移或三阴性乳腺癌,我们已开始常规建议进行ctDNA检测。然而,由于检测成本较高,尚存在一定经济门槛。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优化检测技术,既能有效预测复发风险,也能降低费用,使更多患者受益。
 
精准分层治疗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帮助高风险患者进行治疗强化,另一方面也能为低风险患者“降阶”治疗,减少副作用和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我们曾有一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虽然存在8个淋巴结转移,但ctDNA检测结果为阴性,最终仅接受了单药为期12周的化疗,至今已超过4年无复发,且ctDNA持续阴性,基本上实现了治愈。
 
因此,ctDNA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判断疾病风险,还能优化治疗决策,减轻患者身心和经济负担,助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

不只MRD!ctDNA正重塑乳腺癌精准治疗路径

肿瘤资讯:您如何看待 MRD 检测在乳腺癌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刘强教授:微小残留病灶(MRD)是近年来在肿瘤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ctDNA检测,在患者手术后发现体内仍可能存在尚未被清除、处于亚临床状态的肿瘤残留,从而识别出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毫无疑问,MRD检测为肿瘤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展现了ctDNA在早期乳腺癌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但我想强调的是,MRD并不是ctDNA在早期乳腺癌中唯一的应用方向。在本次会议上我分享的研究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并不局限于术后,而是在术前阶段就对患者进行ctDNA检测,也就是说,在肿瘤尚存在的情况下采集血样,并通过我们建立的“系统肿瘤负荷”(Systemic Tumor Burden)模型,对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早期评估。
 
这个模型能够在无需等待手术结果的前提下,初步判断患者肿瘤的范围是局部的还是系统性的,从而帮助我们更早、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策略。相比于术后等待MRD阳性结果再进行干预,我认为这种“料敌于先”的策略可能会带来更佳的治疗时机和效果。
 
因此,虽然MRD是ctDNA技术在肿瘤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但我希望大家认识到,ctDNA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的潜力不仅体现在术后风险监测,更在于如何更早期、更前瞻地参与到乳腺癌全程管理中。

从“高危”到“清零”:ctDNA为年轻患者个体化治疗指引方向

肿瘤资讯:在年轻乳腺癌患者群体中,由于其生理特点和生活需求的特殊性,治疗决策往往更为复杂。您认为在该类患者中,ctDNA 检测结果在治疗选择以及生育功能保护策略等方面能发挥哪些独特的指导作用?

刘强教授:近年来,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也因此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已在全国十余家医院建立了“中国年轻乳腺癌专家门诊”(YBCC门诊,意为Young Breast Cancer in China),为年轻患者提供更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ctDNA在这一人群中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首先,从肿瘤生物学特征来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复发与转移风险普遍更高。我们的研究发现,年龄越小,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尤其是在35岁以下人群中,“极高危”分型的占比远高于年长患者。这个结论已在MammaPrint基因风险评分系统得到验证。对于这类患者,我们的治疗目标不应仅限于局部控制,更应关注全身范围内的彻底治愈。因此,在这些高风险患者中,ctDNA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可用于动态评估是否存在远处微小病灶,从而指导系统性治疗的优化。
 
其次,ctDNA在年轻患者中特别适用于指导内分泌治疗的个体化调整,尤其是在涉及生育计划时,是否可以提前中断内分泌治疗以备孕。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患者进行ctDNA检测,以确保在停药前,体内没有检测到肿瘤残留的“蛛丝马迹”。如果ctDNA阳性,我们通常不建议提前终止内分泌治疗去生育,以避免增加复发风险。
 
我想举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ctDNA在治疗节奏调整中的价值。一位30多岁的年轻患者,手术时清扫的33个淋巴结全部转移,属于极高风险人群。她初始ctDNA为阳性,经过系统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后转为阴性。出于对复发的高度警惕,我们继续进行ctDNA动态监测。两年后,虽然影像学评估无异常,但ctDNA再次转为阳性,提示肿瘤有复发的趋势。当时她已完成两年的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我们立即调整方案,根据其BRCA胚系突变,改用PARP抑制剂。幸运的是,ctDNA再次清零,患者至今已停药两三年,始终维持无病生存状态。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ctDNA不仅能动态监测肿瘤复发风险,更能帮助我们掌握治疗“节奏”,无需等到真正转移才知道疗效不好,从而实现更加个体化、动态调整的治疗策略。对于相对容易耐药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来说,这种精准而灵活的管理方式,尤为重要。

首登St.Gallen!“中国之声”专场赢得众多关注

肿瘤资讯:能否请您谈谈参与本次盛会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刘强教授:在2025年圣加仑国际乳腺癌会议上,“中国之声”专场备受瞩目,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听众只能站着听讲,不少外国专家全程驻足,纷纷拍照记录。这充分体现了国际同行对“中国之声”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本次“中国之声”专场集中展示了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顶尖水平与最新成果,让海外专家对中国医学研究刮目相看,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快速崛起的科研力量。近年来,中国专家在大会中的“存在感”不断增强,参与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有分量。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整体医疗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过去,中国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等药物困难重重,费用高昂且未纳入医保。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医保政策的完善,患者能够用上与国际同步的治疗方案,这本身就是巨大进步。

在政策支持下,中国本土的原研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涌现,逐步走向国际舞台。2024年,中国在全球新药交易市场的占比已达30%。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中国患者的治疗可及性,也推动了全球肿瘤治疗格局的转变。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与研究者,我为这些成就感到自豪。我们有更多自主创新成果可以带到国际会议上交流,也更有底气代表中国发声。这正是国家进步与医疗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专家介绍

刘强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外科主任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 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多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课题,率先开展液体活检和免疫联合治疗在乳腺癌的应用,并发起和制定中国首部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分别于2020和2022年获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研究型人才”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in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3月20日
阚随随
安阳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微小残留病灶(MRD)是近年来在肿瘤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ctDNA检测,在患者手术后发现体内仍可能存在尚未被清除、处于亚临床状态的肿瘤残留,从而识别出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毫无疑问,MRD检测为肿瘤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展现了ctDNA在早期乳腺癌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03月20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微小残留病灶(MRD)是近年来在肿瘤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ctDNA检测,在患者手术后发现体内仍可能存在尚未被清除、处于亚临床状态的肿瘤残留,从而识别出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
03月19日
魏永强
龙口市人民医院 | 乳腺外科
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在过去十余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