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备受瞩目的学术盛会——2024年泌尿疾病研究与诊治学术研讨会,在珠海横琴湾凯悦酒店三层沙龙1厅盛大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泌尿疾病研究和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教授主持,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副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苟欣教授以及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少刚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引领我们共同探索泌尿疾病研究的新境界,开启这一领域的新篇章。【肿瘤资讯】特别整理大会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研讨会伊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强调,本次研讨会虽然以泌尿肿瘤为核心议题,但也广泛覆盖泌尿系统的其他相关疾病。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交流平台,让专家们能够深入分享和探讨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超越仅仅展示已发表成果的范畴。研讨会中特别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倡导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以增强研究的影响力。最后,何志嵩教授以冬至为寓意,表达对大家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并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苟欣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肿瘤领域,内容充实丰富。我们将临床研究作为核心目标,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启动和推进相关研究。鉴于临床研究在各医院中日益受到重视,并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发表高影响力学术文章的关键,我期待通过深入交流,能够增进对临床研究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苟欣教授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少刚教授讲到,本次研讨会经过细致的筹备,得到了众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虽然研讨会日程紧凑,但我坚信将为各位带来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洞见。我真诚地希望能定期举办此类活动,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投入其中。最后,王少刚教授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立恒先生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期待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泌尿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泌尿疾病研究与诊治水平的全面提升。最后王立恒秘书长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在会议期间心情愉快收获满满。
术绍岐黄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少刚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范宇教授进行题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研究介绍——MDT对泌尿肿瘤诊疗的推动”的主题汇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范宇教授指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泌尿影像、前列腺穿刺、核医学科、基因检测和病理学等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泌尿影像学方面,医院不仅推动前列腺核磁共振成像的标准化报告,还成功开发先进的AI模型,这些创新对整个医学影像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列腺穿刺技术也实现了质的飞跃,2022年的穿刺例数已超过1000例,预计到2024年将增至1700例,且阳性检出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全身治疗领域,MDT团队在转移性前列腺癌的MDK项目中扮演关键角色,显著提升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放疗科在泌尿肿瘤的综合治疗中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外,医院在精准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AI模型的临床应用和核医学科探针的开发方面,这些创新为前列腺穿刺等关键诊疗环节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春光教授进行题为“穿刺GS6分前列腺癌治疗方式的选择”的主题汇报。杨春光教授强调,对于低风险的前列腺癌患者,推荐采取主动监测而非立即进行积极治疗,然而在中国大陆,接受这种监测的患者比例远低于美国。关于GS6分的前列腺癌的处理,国内外专家意见分歧,而国内更倾向于将其视为需要积极治疗的类别。研究表明,在低风险患者中,积极监测与手术或放疗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上没有明显差异,但长期跟踪发现,积极监测组中最终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在穿刺GS6分的患者中,有56%在手术后经历评分升级,且其中80%属于中高风险患者群体,因此推荐对这些患者进行根治性治疗。
紧接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方煜翔教授进行题为“细胞外囊泡与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及临床转化”。方煜翔教授强调,特定的细胞外囊泡标志物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潜力,并且可能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还探讨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牛磺酸在抵抗铁死亡和促进肿瘤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阻断牛磺酸的运输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这些发现不仅增进对前列腺癌转移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御术临风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姚欣教授的主持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科教授进行题为“腹膜外途径保留生殖功能腹腔镜膀胱全切术”的主题汇报。王科教授指出,由于膀胱癌手术后并发症较多,他们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已完成腹腔镜全膀胱切除586例,其中保留腹膜557例,腹膜外膀胱全切551例,保留男性功能34例,保留生育功能6例。腹膜优势在于泌尿和消化系统能完全分开,减少并发症,但手术难度较大。此外,还讲述手术中的关键步骤,包括腹膜腔的建立、输精管和精囊的保留、淋巴结清扫等,并强调在手术中保护神经血管和腹膜的重要性。
随后,南京鼓楼医院张士伟教授进行题为“机器人辅助保留功能根治性膀胱切除+全腔镜下原位新膀胱技术要点”的主题汇报。张士伟教授强调,尽管膀胱癌手术是治疗的金标准,但患者对于尿袋的抵触情绪是需解决的问题。在前列腺癌手术中,尽管保留神经的可能性较小,但仍然需要尽量贴着前列腺进行手术以减少损伤。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总是有益的,因此在术前怀疑淋巴结阳性时才进行。此外,还详细介绍在全腔镜下进行尿道和新膀胱吻合的技术,包括如何减少张力和确保吻合无张力;以及处理肠管的技巧,如何避免在吻合过程中对输尿管造成损伤。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苟欣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征教授进行题为“输尿管下段肿瘤手术探索”的主题汇报。刘征教授指出,我国输尿管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占尿路上皮癌病例的17.9%。加之药物可及性等特殊因素,使得输尿管癌的治疗更加复杂。对于低危患者,例如直径小于3cm的单发低级别肿瘤,应当考虑实施器官保留手术。对输尿管下段肿瘤进行危险度分层治疗的重要性,并介绍在治疗这类肿瘤时采用的手术技术和策略。对于无法承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逐渐开展器官保留手术,并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在手术工具和技术方面,讨论如何使用激光和等离子电切技术来降低输尿管口损伤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保护输尿管口和预防输尿管狭窄十分重要,并提出一些创新的手术方法,以减少对输尿管的损伤。
百家争鸣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进行题为“晚期UC系统治疗之ADC的定位与选择”的主题汇报。郭剑明教授强调,维恩妥尤单抗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搭载化疗药物MMAE作为其攻击肿瘤细胞的利器,精准瞄准肿瘤细胞上的特定靶点,同时保护正常细胞免受损害,解决治疗中的关键挑战。维恩妥尤单抗的精准打击能力得益于其利用肿瘤细胞高表达而正常细胞低表达的靶点特性。维恩妥尤单抗在我国获批适应症是基于301研究,临床数据显示,维恩妥尤单抗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均展现出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与其他治疗方案的比较中。此外,维恩妥尤单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在美国和欧洲已获批准,且临床结果表明,这种联合疗法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效果超过一倍。维恩妥尤单抗在膀胱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而在正常尿路细胞中表达较低,这一特性确保药物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随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朱莎教授进行题为“新视角:HER2在NMIBC风险分层中的意义及精准诊疗前瞻”的主题汇报。朱莎教授指出,NMIBC是具有高复发率和进展风险的异质性疾病,其风险分层和预后模型对于实现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HER2蛋白在膀胱癌中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使其成为膀胱癌诊断和靶向治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HER2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治疗效果与HER2过表达量正相关。RC48-ADC作为HER2靶向ADC,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HER2阳性患者的有希望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联合PD-1抑制剂的治疗策略可能提高HER2靶向治疗的疗效,并有望成为未来的标准治疗方案,甚至可能取代化疗成为转移性UC的一线治疗方案。在膀胱癌的综合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DC、以及这些药物在不同阶段的联合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唐琦教授进行题为“扬帆领航——重塑中国泌尿肿瘤免疫治疗新格局”的主题汇报。唐琦教授强调,泌尿肿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增长迅速,尤其是前列腺癌、尿路上皮癌和肾癌。自免疫治疗时代开启以来,尿路上皮癌和肾癌患者均从中获益,肾癌的免疫治疗进展尤其迅速。免疫治疗在泌尿肿瘤的联合治疗中发挥了基石作用,与化疗、ADC药物或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联合使用时,展现出协同增效的作用。国内首个获得泌尿系统肿瘤适应症的免疫治疗药物是特瑞普利单抗,其研究显示对全人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到26.5%,对PD-L1阳性患者更是可达40%以上。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的研究在肾癌领域也显示出与国际一线研究同等的疗效数据,PFS达到18个月,OS获益在39%左右,客观反应率提升26%。术前新辅助治疗的研究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膀胱癌和肾癌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包括高客观缓解率和肿瘤缩小,为手术策略的改变提供了可能性。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范宇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曹煜东教授进行题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新型内分泌治疗的排兵布阵”的主题汇报。曹煜东教授指出,尽管中国的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接近85%到90%,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主要原因可能是疾病筛查不普及。前列腺癌最终多数会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此时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终极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其中以雄激素剥夺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是主要推荐方案。在新型内分泌治疗方面,中国已有5种药物可供选择,包括瑞维鲁胺等。瑞维鲁胺的研究数据显示,与比卡鲁胺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相比,瑞维鲁胺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能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
巡泌求索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范宇教授进行题为“抗体偶联药物靶点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转化价值”的主题汇报。范宇教授强调,EV302研究显示ADC药物联合PD-1治疗能显著提高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从1年多提高到接近3年。研究团队探索了前列腺癌在不同阶段对ADC药物靶点的表达情况,包括PSA、CH3以及DLL3等。研究发现,某些靶点如PSA和CH3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较高,而其他一些靶点表达较低。研究提供了不同阶段前列腺癌靶点表达的数据,有助于未来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的选择。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前列腺癌靶点表达的群体差异性以及个体不同病灶之间的差异性,并利用新型影像技术如PSMA-PET/CT进行更精准的评估。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范宇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唐琦教授进行题为“UTUC术后辅助治疗临床实践及研究探索”的主题汇报。唐琦教授指出,UTUC在中国受到较高关注,因其发病率和疾病特点与国外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UTUC的恶性度高,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较大,因此术后治疗成为研究的重点。免疫治疗在UTUC中的数据逐渐明确,尤其是在PD-L1高表达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疗效。然而,UTUC患者从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并不明显,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增强治疗信心。研究还探讨UTUC术后复发模式,发现局部复发是主要问题,淋巴结复发比例高,这强调淋巴结清扫在UTUC中的重要性。探索放疗在UTUC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发现放疗能显著改善局部无复发生存,并与化疗效果相当。
随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教授进行题为“膀胱癌规范化治疗:指南推荐及临床选择”的主题汇报。张崔建教授表示,膀胱癌是泌尿系统肿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NMIBC患者,需要长期跟踪和多次治疗。目前,NMIBC的治疗指南推荐基于风险分级进行管理,包括术后即刻灌注、化疗灌注、BCG免疫治疗等。对于高风险患者,卡介苗灌注是标准治疗,但存在并发症和耐受性问题,因此正在探索ADC药物和免疫治疗的新疗法。手术技术方面,根据肿瘤情况选择分块或整块切除。在MIBC的新辅助治疗中,顺铂联合化疗是标准方案,但对不适合顺铂的患者,临床试验是另一种选择。晚期膀胱癌的治疗策略已转向免疫联合ADC药物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生存期。新型治疗药物,尤其是ADC药物和免疫治疗,正在改变膀胱癌的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存获益。
大会总结
研讨会尾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教授向所有参会者表达诚挚的感谢,并赞赏研讨会的卓越水平。他指出,尽管专家们在周末往往日程繁忙,需要穿梭于多个学术活动,但今天的研讨会因其高质量的内容和基于研究成果的深入讨论而格外值得全程投入。他鼓励大家耐心倾听,坚信这样的投入将带来丰富的学术收获。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举办同样高水平的泌尿疾病研究学术研讨会,并倡导与会者积极提出对研讨会形式和内容的宝贵建议,以促进学术组织持续进步,更有效地支持临床研究的发展。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Vi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