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建成教授:食管癌放射治疗日新月异,进入放疗+免疫新时代

2024年12月22日
来源:肿瘤资讯

放射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正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受到越来越多领域学者的关注。湖北省免疫学会放射免疫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4年肿瘤放射免疫治疗新进展论坛于2024年12月13日-14日在武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召开,专家们共同探讨学术前沿,齐谱放疗免疫治疗新篇章。值此之际,【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李建成教授分享食管癌放射治疗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并展望放射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前景。

李建成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后    博士生导师  放疗大科副主任 胸部放疗科 主任
福建省医学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组家
国家肺癌学科能力评估专家组专家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食管癌质控华南组副组长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副主任委员
CRTOG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整合康复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立体定向放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吴阶平基金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学会临床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放射肿瘤学等多本国内外杂志编委、特约组稿人

Q1.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近年来食管癌放射治疗领域有哪些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创新?

李建成教授:近年来食管癌放射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从早期的二维放疗,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3DCRT),再到调强适形放疗(IMRT)。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放射治疗更加精准,能够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随着CT和磁共振引导的调强放疗技术的出现,影像引导的放疗技术如CT引导和磁共振引导的加速器放疗,又使放射治疗的精准化进一步提升。在放疗设备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放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调强放疗方面有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立体定向放疗方面有射波刀。此外,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硼中子俘获治疗也在多个省份布局,目前甘肃省与上海国际肿瘤医院等已经开始利用质子或重离子治疗食管癌患者,福建省肿瘤医院除了已安装磁共振加速器、射波刀,同时也在进行质子重离子基地的建设。

在药物治疗研究领域,免疫治疗为食管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从晚期到早期,免疫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许多研究由国外牵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由中国学者主导,尤其是在免疫治疗时代,北上广等地的学者贡献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的研究团队在新辅助免疫治疗方面联合放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我院也做包括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对比标准新辅助放化疗的研究、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再加抗血管药物,新辅助免疫联合短程放疗等研究。

在外科手术技术创新方面,从传统的开胸手术发展到腔镜手术,以及在淋巴结清扫方面,从一刀切的清扫策略转变为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精准化清扫。此外,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快速康复理念的推广,使得患者术后恢复更加迅速。福建省肿瘤医院也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管癌单孔腔镜手术,还有手术联合放疗的新辅助研究等均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可以说在食管癌治疗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规范化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使得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Q2.您在食管癌放射治疗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特别是在影像引导的精确放疗、适应性放射治疗等方面。请问目前这些新技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李建成教授:福建省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放疗科在食管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食管癌放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靶区勾画的精准化方面要结合病理研究。我院针对食管旁沟等特殊部位的阳性勾画,目前已经以病理依据为准,研究发现食管旁沟最佳截取值为食管旁沟6mm。成簇小淋巴勾画方面,研究表明至少3个和至少有一个>5mm才能准确地当GTV勾画。

个体化治疗策略也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由于食管癌的引流规律因分段不同而有所差异,标准指南均为单纯的胸中段或下段引流规律,我们的研究发现跨段和不跨段有显著差异,因此在CTV的设计上需要个体化判断。此外,考虑到食管肿瘤较长,摆位时要注意存在的旋转误差,因此PTV的精准化在食管癌同样重要,因此需要影像引导的精确放疗、适应性放射治疗这些放疗新技术。

随着调强和适形放疗技术的应用,放射性食管炎的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通过临床预测模型结合分子标志物、营养指标等进行预测和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表明结合PET影像组学参数、临床参数和影像参数,可以提高了对食管癌瘘和穿孔判断的准确性。在放射性食管炎治疗方面我们尝试进行肠道菌群研究方面,通过研究筛选出多个菌群和代谢产物,为未来放射性食管炎治疗药物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放射治疗敏感性的评估也是食管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食管癌放疗后常产生纤维化等变化出现残留。通过结合病理研究发现新辅助治疗的pCR率与肿瘤退缩超过40%有关,也就是肿瘤退缩超过40%属于放疗敏感的。这为判断食管癌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提供了简单实用的临床指标。这些进步不仅提高了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Q3.鉴于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新兴地位,请问您如何看待临床实践中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前景?

李建成教授: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治疗方法、技术和药物。在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肺癌的Pacific研究中,这一成果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在食管癌治疗中,无论是晚期、新辅助还是辅助治疗,免疫治疗都显示出了积极的结果。在不可切除的食管癌放疗中,初步疗效也同样令人鼓舞。中国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参与相关研究,我们团队也参与其中,主要研究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比单独同步放化疗,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加法策略,还有短程放疗联合免疫的减法策略。目前这些研究正在进行中。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免疫细胞受照射的剂量与不良临床结果有关。由于免疫细胞对免疫治疗有益,因此照射剂量需要精确控制,过大的剂量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研究显示,在食管癌治疗中,即使只有原发灶受到照射,未照射部位也可能出现反应,这与肺癌中的PEMBRO-RT研究结果相呼应,免疫联合放疗会产生远隔效应。这提示我们在免疫时代需要更精细地调整放疗剂量、靶区大小和联合治疗的时机。总之,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但需要我们在细节上进行优化,并开展更多研究。

目前,高质量、高级别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仍然较少,尤其是在新辅助治疗领域,不少外科医生都是基于小样本进行研究,这样不容易纳入临床指南。而在国外,例如CheckMate 577研究,已经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将术后免疫辅助治疗纳入指南。我们的目标是不断通过发现临床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改变指南,为中国食管癌治疗贡献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例如目前我们团队特别关注寡转移患者,因为对于广泛转移的患者,治疗以内科为主,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对于寡转移患者极具临床价值,前景广阔。此外,老年人可能无法耐受化疗,免疫治疗可能更适合他们,因此老年人的免疫治疗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许多免疫治疗药物在使用一两年后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研究如何联合放疗、联合时机以及放疗方式至关重要,但这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使这些有前景的药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让更多患者获益。

小结

近年来,在食管癌放射治疗领域,放疗技术和设备革新层出不穷,使得放射治疗的精确度大幅提升,显著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有效提升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在药物治疗研究方面,从晚期到早期,免疫治疗的应用为食管癌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贡献愈发突出,正在积极探索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等新策略。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精确控制放疗剂量和优化联合治疗时机,有望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相信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中国多中心研究结果公布,并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方案和更好的生存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yc

评论
2024年12月22日
梁利星
平遥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