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金陵肿瘤年会系列第一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2024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医师年会议于2024年12月6日-8日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顺利召开。此次大会由江苏省医师协会、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医师分会主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南京滨江肿瘤研究院承办。大会共设立1个主会场、6个分会场,聚焦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常见肿瘤的精准诊疗、转化研究、及整合治疗进展,邀请国内胸部肿瘤、消化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肿瘤整合治疗热点和难点话题,展开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学术交流,为推动肿瘤医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学术盛会。【肿瘤资讯】直击会场,首先将主会场内容呈现出来,供各位同道交流。
主会场
开幕式、领导致辞环节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阳教授担任主持,宣布大会开幕。杨阳教授衷心感谢来参加南京大学金陵肿瘤年会系列第一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本次会议为临床医生及相关行业单位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希望与各位专家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携手共创肿瘤诊疗事业的新篇章,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致开幕辞。此次肿瘤领域的学术盛会极为难得。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需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实施综合治疗策略的过程。通过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和成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肿瘤治疗实践。刘宝瑞教授期望通过本次大会,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推广肿瘤领域的专业发展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肿瘤诊疗水平和技术的发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海龙教授致开幕辞。杨海龙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进展。杨海龙教授热切期望通过此次会议,与各位专家深入交流肺癌治疗的最新成果,相互借鉴经验,汇聚各方智慧,以加速肿瘤治疗领域的进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肺癌病患群体。
学术会议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管文贤教授邀请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开展专题报告《胃癌围手术期放疗进展》。袁响林教授指出术后放疗对未达D2手术或R1/R2患者有获益,D2术后效果不确定。此外,术前放疗对食管腺癌及EGJ有益,CRT适用于Iva期或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免疫联合CRT提高了病理缓解率,但生存获益及安全性待明确。袁响林教授还强调围手术期仍存在待明确的问题,MDT是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决策的基础。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邀请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任秀宝教授开展专题报告《免疫治疗时代——irAE研究初探》。任秀宝教授指出炎症型irAE与肿瘤细胞的活化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关。在诊断方面,任秀宝教授分享了“铁蛋白”可以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炎症型irAE的新标志物。此外,在预防方面,任秀宝教授还提到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对irAE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芹教授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史艳侠教授开展专题报告《2024HR阳性乳腺癌治疗进展》。史艳侠教授指出HR+HER2-乳腺癌占乳腺癌总数的70%,其治疗方案中内分泌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如口服SERD类药物和PAM通路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推动了该领域的更新换代。同时,ADC药物如DS8201、SG、DatoDXd等也在改变HR+患者的治疗格局。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涛教授邀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元志教授开展专题报告《肺癌分子病理检测及临床应用案例分析》。陆元志教授结合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案例,深入探讨了肺腺癌精准治疗的关键要点。陆元志教授指出罕见变异对疾病驱动的作用不容忽视,特殊形态类型的肺腺癌需得到重视,同时表型可塑性导致的耐药问题也应引起注意。此外,陆元志教授还强调了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MDT/MTB)治疗的重要性。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任伟教授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开展专题报告《消融如何“助力”免疫治疗?》。孟志强教授阐述了肝肿瘤和胆道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研究结果探索了多种新型治疗手段,重点探讨了纳米刀、冷冻消融、溶瘤病毒H101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联合应用等新型治疗手段,旨在提高肝肿瘤和胆道肿瘤治疗效果。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钱晓萍教授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方雷教授开展专题报告《蛋白质组学驱动的靶点鉴定和药物发现》。方雷教授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了蛋白质组学在靶点筛选鉴定和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应用,深入讲解了小分子药物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方雷教授指出通过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已经成功鉴定了多种疾病相关蛋白质标志物,为精准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征云教授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陈一天教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吉亚君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军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晨教授共同参与了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胃癌围手术期放疗、irAE研究、HR阳性乳腺癌治疗、肺癌分子病理检测、肝肿瘤和胆道肿瘤治疗,以及蛋白质组学驱动的靶点鉴定和药物发现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发表个人见解。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谢丽教授邀请江苏省肿瘤医院袁渊教授开展专题报告《HR+HER2低表达MBC治疗策略》。袁渊教授指出HR+晚期乳腺癌CDK4/6i治疗失败后,靶向HER2低表达的ADC药物成为重要选择,其中T-DXd表现尤为突出,并得到多部指南的优先使用推荐。袁渊教授强调目前有多种ADC药物正处于研发探索阶段,DB系列研究正在不断拓展未来的治疗选择。
大会总结
杨阳教授对主会场会议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本次会议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跨学科盛会,会议内容精彩纷呈,思想火花激情碰撞,衷心感谢所有参与、组织和支持本次会议的各位同仁。
化疗与生物治疗会场
下午的“化疗与生物治疗专场”会议开场,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肿瘤免疫治疗中心主任和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所长刘宝瑞教授开场致辞,刘宝瑞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及幕后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并表示本场会议将有多位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学术内容分享,非常令人期待,鼓励中青年学者和医生进行学习思考。
学术环节,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征云教授、无锡市人民医院许隽颖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黄桂春教授以及南通市肿瘤医院杨磊教授,聚焦肿瘤化疗及生物治疗,围绕晚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治疗、III期NSCLC个体化精准诊疗探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胃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学术分享和探讨,助力化疗与生物治疗在肿瘤临床研究和长足发展。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红兵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茆勇教授和江苏省中医院钱军教授主持并引导现场讨论。
讨论环节,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振欣教授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骏教授主持专题讨论,由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曹剑教授、江苏省老年医院樊卫飞教授、南京梅山医院李俊教授、南京市溧水人民医院聂春兰教授、南京明基医院周智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洁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马亚军教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汪明云教授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医院王同杉教授对黑色素瘤、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胃癌治疗方案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点评。深入浅出,剖析肿瘤治疗方案的难点,探究传统治疗、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联合效果,针对肿瘤进行多学科管理模式的探索,致力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病人能够最大获益。
大会内容丰富精彩,现场学术氛围热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阳教授在本次会议总结中表示,通过本次的会议交流,获益颇丰,拓宽了未来肿瘤治疗方法的范畴,为临床肿瘤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杨阳教授对参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胃肠肿瘤分会场
2024年12月7日下午14:00,南京大学金陵肿瘤年会系列第1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胃肠肿瘤分会场在南京丰大国际大酒店3楼天津厅隆重举行。本分会场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钱晓萍教授、刘宝瑞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刘芹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吸引了众多胃肠肿瘤领域的专家与青年学者前来交流讨论。
会议伊始,钱晓萍教授和刘宝瑞教授对相关领域内专家及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刘宝瑞教授回顾了启动滨江肿瘤整合学术系列会议的初衷,期待与会者的智慧能为会议增添光彩,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作为主持嘉宾,介绍了学术环节上半场的前两位报告嘉宾。第一位报告嘉宾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林振宇教授,报告题目是:pMMR型局晚直肠癌免疫新辅助治疗困惑与思考。林教授从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的主流治疗模式和治疗现状入手,指出pMMR/MSS型肠癌存在免疫治疗应答率低的治疗困境,及其破局策略——长程放化疗序贯免疫治疗。在此基础上,林教授所在团队开启了以短程放化疗序贯免疫治疗为主线的Union系列临床研究,取得了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验证,也对后续局晚期直肠癌的未来治疗模式进行了展望。
第二场报告是由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夏洪平教授讲授的“基于分子病理免疫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探索”。夏教授概述了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的新药物靶点,指出新靶点、新标志物的发现是肿瘤精准分子分型与诊疗的关键。随后,夏教授讲述了自己团队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了EDIL3可以通过EMT介导肝癌血管生成和复发、ECT2通过Rho/ERK通路介导P53突变肝癌复发以及STK39促进代谢相关肝细胞癌的机制。最后,夏教授指出肿瘤疫苗和纳米药物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的未来诊疗发展的新方向。
随后,大会执行主席刘芹教授作为主持嘉宾,介绍了上半场的后两位报告嘉宾。首先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王德强教授,王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风趣幽默地讲述了基于消化道肿瘤的整合组学研究。TCGA数据库是组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以此出发,王教授从Genetic changes、Epigenetic changes、RNA changes层层递进,讲述了所在团队在胃癌分子分型、预后和辅助治疗中的取得的一些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组学研究,并最终落脚到肿瘤免疫微环境,可以为当今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更多分析和诊疗的途径。
第二位嘉宾是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风雷教授,带来的报告是: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吴教授首先指出不同生物标志物对胃癌一线治疗格局的不同影响,基于胃癌的分子特征进行靶向治疗是重要策略,其中HER2是首个用于指导mG/GEJ患者临床决策的生物标志物,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发表或进行中。CLDN18.2是又一个已被确证的胃癌新兴靶点,近几年有多项新药物研发和进行临床试验。此外,FGFR2b、DKK1也被初步证实可以作为胃癌靶向治疗的靶点。对于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吴教授指出ADC、双抗、CAR-T等药物具有较大潜能,期待此类药物更多的临床安全和有效性的证据。
上半场的最后,由南京市第一医院魏晓为教授主持进行了上半场的专题讨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于长华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琦教授、王浩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王惠宇教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陆坤教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殷婷教授围绕上半场的专题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下半场首先由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舒鹏教授作为主持嘉宾,介绍了第一位报告嘉宾江苏省人民医院姚有元教授。
姚有元教授带来了一例局晚期胃癌经PD-1抗体联合化疗围手术期治疗的病例: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初诊为局部进展期胃癌,影像学评估患者病变范围侵犯浆膜,多发淋巴结转移,融合成团。依据KN585、MATTERHORN等几项局部进展期胃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他们给患者进行了化疗联合PD-1单抗的治疗,治疗后患者的胃癌病灶及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择期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病理达到了主要病理缓解(MPR)。姚教授最后也对免疫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价值以及其优势人群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冯敏教授作为主持嘉宾,介绍了下半场的第二位报告嘉宾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张恋茹教授。
张恋茹教授分享了两例晚期胃癌经SmarT细胞联合治疗成功进行手术转化的病例。SmarT细胞由南京大学医学院肿瘤中心刘宝瑞教授自主研发,通过细胞膜修饰技术赋予体外活化的T细胞肿瘤靶向性和肿瘤穿透性。刘教授团队目前正在开展针对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SmarT细胞的治疗晚期一线胃癌的临床试验,中期结果显示,SmarT细胞治疗组较标准治疗组显著提高晚期胃癌的疾病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
在专题讨论环节,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刚教授的引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娟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蒲汪旸教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彭小保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红梅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菊教授围绕下半场的主题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刘芹教授进行了大会的总结,展望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前景,诚邀各位专家有机会再共享学术盛宴。
肺癌整合治疗分会场
会议开始,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和王涛教授发表致辞。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卉教授开展专题报告《2024肺癌治疗进展》,郭卉教授指出,免疫治疗是目前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但随着双抗、双免、ADC药物、新抗原肿瘤疫苗等创新药物的研究不断涌现,可能会改写未来NSCLC治疗的格局; 此外,郭卉教授还通过多项研究数据分析和探讨了NSCLC围术期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时间、模式以及局晚期不同放免联合治疗模式孰优孰劣等临床热点问题。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觅教授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宣煜龙教授开展专题报告《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后对手术的影响》,宣煜龙教授围绕免疫新辅助对手术影响、免疫新辅助适用于肺癌几期、免疫新辅助的周期数以及MPR作为疗效评估的可靠性这几个当下具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结合多项国内外研究数据、手术案例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分享了免疫治疗时代新辅助治疗后鼓楼医院肺外科团队的手术经验。
南京市胸科医院张宇教授邀请江苏省肿瘤医院于韶荣教授开展专题报告《双抗在肿瘤/肺癌的应用与思考》,于韶荣教授总结了双抗的研究历程以及国内外双抗研究的异同点。对Amivantamab、Tarlatamab、Bintrafusp alfa以及AK112这几个双抗在肺癌中临床试验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同时于教授指出,双抗能否发挥“1+1>2”的临床效果,需要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
南京市第二医院王清波教授邀请南京市第一医院顾冬英教授、南京市红十字医院胡俊教授、南京明基医院王志宁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严文跃教授和徐州市肿瘤医院朱梅教授围绕肺癌免疫治疗进展、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对手术的影响以及双抗在肺癌中的应用这几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
下半场会议中,泰州市人民医院韩高华教授邀请南京市胸科医院方申存教授开展专题报告《3代TKI耐药后的EGFR突变型NSCLC脑膜转移的治疗策略》,方申存教授围绕TKI耐药后软脑膜转移这一极具隐匿性以及高致死率的转移模式,结合自己团队多年基础及临床研究,分享了软脑膜转移的发病机制、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以及治疗最佳模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史敏科教授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丁乃清教授开展专题报告《肺癌免疫治疗病例分享》,丁乃清教授分享了两例肺癌共享新抗原疫苗治疗的临床病例,并结合这两例病例,介绍了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正在开展的“共享新抗原合成生物疫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前瞻性单中心探索性临床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政呈教授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解佳奇教授开展专题报告《纵隔肿瘤综合治疗》,解佳奇教授总结了纵隔肿瘤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两例鼓楼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的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了自己团队对纵隔肿瘤的诊治经验以及治疗新思路。
专题讨论环节,南京市中医院李敏教授邀请江宁区中医院陈红教授、南京同仁医院胡建军教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黄荧教授、南京市逸夫医院吴付兵教授和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肖敏教授参与讨论。
最后,杨阳教授总结会议,强调了肺癌整合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江北新区医学会肿瘤分会会场
12月07日下午,南京大学金陵肿瘤年会暨第一届滨江肿瘤论坛江北医学会肿瘤分会MDT病例讨论会隆重召开。会议伊始,江北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宝瑞教授致开幕词。刘教授首先代表大会组委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在致辞中,刘教授深入阐述了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趋势。他强调,随着肿瘤治疗日趋精准化、个体化,多学科协作诊疗已成为提升诊疗水平、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途径。通过整合各学科专家的专业优势,不仅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化的治疗策略,更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次讨论会采用创新性的互动模式,由江北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下属六家医疗单位精选典型病例进行展示,并开展跨机构、跨学科的深入点评与讨论。这种形式新颖的学术交流方式,不仅丰富了会议内容,更为与会专家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刘教授特别指出,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借此良机,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疑难病例的诊疗策略,促进各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与协作,共同推动区域肿瘤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病例1:
由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方岳雨教授主持。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艺琦教授汇报了一例三阴性乳腺癌二线采用免疫性放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获得病情缓解,并且PFS长达33月的病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MDT团队对此进行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一病例充分展示了综合治疗策略在寡转移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价值。其中,放射治疗不仅发挥了局部控制作用,更起到了"免疫点燃"与"免疫助燃"的关键作用。同时,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其他治疗手段形成协同效应,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一成功病例有力地证实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复杂肿瘤病例治疗决策中的核心价值,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病例2:
由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蒲嘉泽教授主持,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高金锋教授汇报了一例56岁女性结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病例。患者初诊时为结肠癌伴肝脏和肺部转移,经过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后采取了分阶段治疗策略。首先进行了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手术切除,随后进行了全身化疗,在疾病进展后又接受了二线化疗和肺部SBRT放疗,最后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经过近5年的综合治疗,患者最终达到临床NED(无明显疾病)状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MDT团队在点评环节中,深入分析了该病例的治疗策略选择及其临床意义。专家们特别就NED状态的评估标准、获得NED后的治疗策略选择以及长期随访方案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专业见解。这一成功病例不仅展示了现代肿瘤治疗的综合性和序贯性特点,更凸显了MDT模式在复杂肿瘤病例诊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例。
病例3:
由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刘飞教授主持,由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陈怡教授介绍了一例HER2突变IV期肺腺癌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于2018年初诊断为IB期肺腺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经过约5年无病生存期后于2023年12月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先后接受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吡咯替尼的二线治疗,以及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和安罗替尼的三线治疗,展示了HER2突变肺癌治疗的复杂性和耐药性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MDT团队在点评环节中指出,作为一例典型的难治性晚期肺腺癌病例,其治疗策略的选择极具启发性。专家们强调,对于HER2突变这一罕见驱动基因,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仍在不断深入。除了现有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这一病例展示了精准医疗时代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病例4
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燕文教授主持,由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卞荣荣教授汇报了一例晚期肠癌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因便血就医,经检查确诊为结肠癌(cT3NxM1 IV期)伴肝转移。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合作,患者接受了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和局部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采用了西妥昔单+mFOLFOX4化疗方案,并进行了肝脏局部消融治疗。经过约一年的治疗,患者达到了晚期无瘤状态,治疗效果显著。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MDT团队在点评环节指出,对于寡转移结肠癌患者,应积极采取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策略。该案例充分证实,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能够有效延长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病例5
由南京江北医院封革教授 主持,由南医大四附院田一童教授汇报了一例罕见的肾上腺皮质癌(ACC)患者的病例分享。患者在2022年6月进行了手术治疗,一年后出现肝转移。随后接受了包括介入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病例展示了ACC这种罕见但侵袭性强的内分泌肿瘤的治疗过程,以及面对疾病进展时采取的不同治疗策略。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团队对此进行了精彩点评:ACC作为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其5年总生存率仅为15%~44%。虽然手术切除仍是I~III期及部分可手术IV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疾病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肝转移(AC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的治疗选择上,由于标准治疗药物米托坦作为孤儿药在国内尚不可及,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案多具有探索性质。该病例的治疗经验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参考。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在罕见病治疗中,如何在现有治疗手段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治疗方案的合理调整,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同时也提示了ACC治疗领域亟需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建立更为规范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病例6
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谢丽教授主持,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秦杰教授汇报了一例58岁男性胃癌伴肝转移患者的病例报告。患者初诊为胃窦中分化腺癌(MSS型)伴多发肝转移。经多学科会诊(MDT)后,采用SOX方案联合信迪利单抗进行转化治疗4个周期,取得显著疗效,随后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显示完全缓解,目前继续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南京江北医院MDT团队在点评环节中,深入分析了该病例的几个关键治疗节点,认为诊疗全程中多次MDT讨论,确保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在获得良好疗效后及时实施手术干预并确认原发灶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罕见获益。后续建议继续采用免疫治疗维持,并强调后续随访监测的重要性。
总结
通过MDT病例汇报及点评讨论展示了不同团队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经验后。最后,会议由江北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封革教授进行总结:本场精彩MDT病例讨论充分体现了现代肿瘤治疗的三个关键要素:精准医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重要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这些宝贵经验必将促进各临床团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希望江北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专家同道能够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
护理分会场会议总结
第1届滨江肿瘤整合学术会议-护理分会场会议由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武丽桂护士长和李善萍护士长负责组织和主持,会议开场由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陈雁主任和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主任进行致辞,两位专家对肿瘤科护理学科发展和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时指出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学习前沿知识、更好地提升技能,科学规范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持续推动护理学科事业高质量发展,并向参与此次学术会议的专家及护理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会议特别邀请了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主任陈雁主任、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袁玲主任、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护士长侯庆梅护士长、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史婷奇主任、南京鼓楼医院内科科护士长王倩护士长、南京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严婷婷护士长、南京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周玉洁护士长、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武丽桂护士长等分别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室层面护理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考”、“肿瘤预防早诊中护士的角色及高级护理实践”、“中医技术在肿瘤患者症状管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模型应用基础和实操”、“介入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以患者为中心的乳腺癌全程管理实践”、“安宁疗护专科护士角色实践与探索”、“肺癌免疫治疗的护理进展”等主题进行汇报,从肿瘤学科发展、肿瘤预防、筛查、全程管理实践、人工智能助力护理科研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最后,护理分论坛会议在武丽桂护士长总结中圆满落幕。
患者全程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诊疗和护理相结合的、连续的、整体的医护服务模式。此次会议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肿瘤患者个体化需要为原则,全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与参会人员共同分享肿瘤护理新技术、新理念。目前全程管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于肿瘤领域,例如肿瘤患者症状管理(癌痛、抗肿瘤治疗后恶心呕吐等等)、静脉导管相关管理、心理护理等,它在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风险、降低患者入院率、减少医疗费用和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