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金色希望,重焕新生”儿童肿瘤康复讲座公益活动圆满举办!

2024年11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屏幕截图 2024-11-07 183417.png

8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北京润保芳德公益基金会携手合作,举办了一场 “金色希望,重焕新生”儿童肿瘤康复讲座公益活动。活动邀请了肿瘤外科、血液科、感染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心理科的临床专家,为神经母细胞瘤康复患者提供专业指导,以期孩子们更加顺利的回归社会生活。另外也邀请了神母康复者家庭、神母在疗患者家庭现场参与活动,组织患者家庭互相交流。

aaa.jpg

活动伊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血液科学科带头人翟晓文教授进行开场致辞。翟晓文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实体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儿童癌症之王”神经母细胞瘤,随着GD2抗体的陆续上市,高危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于2021年8月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启动了“Naxitamab那西妥单抗”临床应用项目。截至目前,我们欣喜的看到近7成的孩子仍然处于持续缓解状态,约5成难治的孩子获得了全清并持续缓解,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舞。这款药物从最早医院组织内科、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研讨输注方案,到如今国内上市后能够在普通病房70分钟完成用药,我们的医护团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希望它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微信图片_20241107183849.jpg▲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血液科学科带头人-翟晓文

李凯教授在活动现场分享了神经母细胞瘤(以下简称神母)临床特点,梳理了其多样化临床表现,介绍了神母的病理特征及分期分组情况,并且系统介绍了诱导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以及NCCN首个神母指南新提出的桥接治疗和继续治疗的现状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41107184240.jpg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李凯

钱晓文教授分享了一组GD2抗体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提出在神母生存率得以提高的同时,康复患者的长期随访十分重要。他就低危、中危、高危神母的随访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就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的远期并发症进行了分享,帮助家长们了解在康复后仍需要关注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241107184514.png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钱晓文

章淼滢教授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肿瘤治疗手段、不同放疗部位对于儿童内分泌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内分泌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41107184638.jpg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章淼滢

李晶晶教授分享了免疫规划疫苗有哪些,并就在疗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及肿瘤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不同情况介绍了接种疫苗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微信图片_20241107184757.jpg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李晶晶

孙锦华教授则针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支持给予了建议:家长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家庭的情绪稳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正常的社交,正常的融入社会,正常的享受童年生活。

微信图片_20241107184859.jpg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孙锦华

活动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肿瘤外科专家董岿然教授总结致辞:儿童肿瘤的治疗近三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愈率越来越高的同时,肿瘤患者的康复之路亦显得十分重要。高危神母的治疗是艰辛的,今天在座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一起经历了化疗、手术、放疗、免疫等等艰难的旅程,迎来了光明的新生,后续孩子们还有许许多多个五年、十年……因此今天我们集合在这里,讨论孩子们的长期随访和预防复发、疫苗接种、脏器功能随访和回归社会心理支持等等,帮助孩子们踏入新的征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儿童肿瘤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疗团队、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多方面紧密合作,才能让患病儿童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41107185019.jpg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肿瘤外科主任-董岿然


转载自“神母关爱公众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