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包罗万象谈肿论瘤——黑色素瘤论坛会议报道

2021年12月20日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整理:肿瘤资讯

2021年11月27日,由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主办的“包罗万象谈肿论瘤——黑色素瘤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主题,汇聚了全国恶黑诊疗专家、恶黑多学科诊疗团队,结合恶黑前沿医学、机制研究、多学科团队诊疗经验交流,围绕黑色素瘤相关内容做了精彩分享,共同描绘了恶性黑色素瘤诊疗的方向和未来。

本次会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实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静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担任共同主席。

会议还邀请了南京鼓楼医院邹征云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李先安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虎诚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继彦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佳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任国欣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陶志伟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姚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孔琳教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维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宇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蔡善保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开场致词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

图片23.png非常荣幸与各位同仁齐聚云端,虽未线下进行会议,但学术的推进很有必要,感谢各位的努力,是大家一起的付出,让中国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有了更多更广的传播,不仅利于本国本行业的发展,也为国际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大会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

图片24.png由于疫情原因众多会议取消了,且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机会不是很多,今天能聚在一起非常难得,各科室的治疗方式和内容在一起交流,还有很多实战内容,本次会议的组办也是非常用心,希望大家网络通畅,充分探讨,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主持:罗志国教授

图片25.png本次会议将以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主题,邀请国内的专家同仁,一起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最新进展,把众多大家关注的问题拿出来共同探讨,值得期待。

学术内容

讲题1:双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解析及思考

主持:吴荻教授

讲者: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

图片26.png

现阶段,皮肤黑色素瘤单免(PD-1)具有较高的有效率,相对长生存,进入平台期,肢端黏膜亚型黑色素瘤治疗仍处于瓶颈,中国作为肢端黏膜黑色素瘤治疗模式的引领者,正在探索各种模式的治疗策略。当前,黑色素瘤治疗中,以PD-1/PD-L1为核心的联合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策略,CTLA-4联合PD-1已经在黑色素瘤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是增效方面,在剂量优化减毒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LAG3是继CTLA-4之后非常有前景的ICIs,在今年的ASCO和ESMO我们看到了喜人的结果。双免能改善PD-1单药原发以及继发性耐药,前瞻性研究显示双免联合治疗获益,也可作为一部分单免耐药的挽救性治疗。未来,在多免疫检查点联合时代,黑色素瘤作为一个引领性的实体瘤,将继续探索各种优化联合模式来协同增效以及减轻毒性。


讨论:

主持:陈静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朱陵君教授:单免进入瓶颈,现阶段临床可喜的是还有众多可以检测的靶点,双免是趋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欣教授:首先双免在黑色素瘤治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其次有两个问题:①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单免和双免有十个点落差,那么可否进行筛选?让单免人群避免双免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处理。②无论是单免还是双免,初始疗效很好的情况下,或者达不到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有机会争取更好疗效。

云南省肿瘤医院李科教授:现在两例用了PD1和CTLA-4联合,出现了可控的不良反应,希望有更多突破。

讲题2:黑色素瘤中的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之路

主持:姚煜教授

讲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姜愚教授

图片27.png

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现状是免疫治疗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生存,中位生存期从不到一年提升至大于三年,免疫治疗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已经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趋势。其中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是一个最佳的组合方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癌症免疫周期的多个步骤来恢复宿主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减弱免疫抑制作用来增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因此,根据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的既往研究和现有数据,未来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之路聚焦在1)不同药物组合联用的价值、2)联合阻断的模式探讨、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以及3)抗血管靶向是单一抗血管药物阻断还是联合抗血管药物阻断,免疫治疗是单免还是双免使用的区别上。

讨论:

主持:张晓实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杨焱教授:临床疗效不稳定,可否考虑别的靶向药?(答:如果无效可以直接考虑其他治疗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春萌教授:抗血管治疗一般作为挽救性治疗,现在作为新辅助治疗大概要停多久才能开始手术?(答: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参考贝伐单抗说明书四个星期相对比较安全,实际上不同中心间隔1周-1月之间的都有,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出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金谷教授:临床实际中抗血管药物很多,剂量如何选择?(答:无肿瘤状态不会选择抗血管靶向药物,有肿瘤状态会根据现有的证据模式进行选择。)

讲题3: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全程管理

主持:李先安教授

讲者: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峰教授

图片28.png

目前,我国黑色素瘤亚型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很高,发病率增长快,生存预后不容乐观。从分期看黑色素瘤重点是三期病人生存获益差异巨大,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其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关键是影像学对淋巴结受累的甄别、其中MRI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和PET中FDG摄取二者结合分析是比较好的方式,但也会存在漏诊和误诊的问题,二期和三期的临床鉴定还需要更多的辅助手段。结合既往研究,SLNB不推荐用于<0.75mm厚度的肿瘤,以及大于75岁且不合并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指证为≥1mm厚度或合并溃疡的适用人群,SLNB是黑色素瘤分期和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循证医学角度,临床试验数据以国外为多,贴近于中国人群的数据需要更多积累和研究。

讨论

主持:刘虎诚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仁兵教授:病人基层医院做了切除,后续如何判断和处理。(答:病理上的溃疡才能作为标准,0.8mm深度不需要深度切除。)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闵理教授:如果是在术前临床检查发现/怀疑淋巴结转移,是否在实操时再前哨活检?(答:明确淋巴结转移没有前哨活检指证,应该做淋巴结清扫。)

江苏省肿瘤医院郭仁宏教授:前哨淋巴结的深度、厚度的处理从按照国外的方式研究,逐渐变为了中国实践讨论,期待中国实践的临床数据。

讲题4:黑色素瘤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和转录调控的互作机制

主持:张红梅教授

讲者: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曾汉林教授

图片29.png

曾汉林教授用三个问题串联黑色素细胞由良性增生到恶性肿瘤进化的机制研究。首先,回答了皮下功能正常的黑色素细胞是否已经发生突变的问题。通过单细胞层面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正常皮肤下的黑色素细胞存在多种病理性突变,包括BRAF非V600E突变,NRASQ61R, NF1缺失等黑色素瘤常见弱突变,提示该类弱突变细胞可在其它突变积累下最终转变为恶性黑色素瘤。其次,回答了黑痣中的黑色素细胞是否是一个不可逆的衰老状态。研究发现,黑色素细胞的分化状态作为决定BRAFV600E诱导衰老还是增殖的开关,低分化状态的黑色素细胞可持续响应BRAFV600E的促增殖效应,其致癌概率也更强。最后,回答了经典周期调控蛋白CDKN2A的缺失促进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机制,推动黑色素瘤转移新机制及抗转移新靶点的研究。

讨论

主持:任国欣教授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王锋教授:该研究更多指导早期诊断,二临床医生对成瘤之后的方向更感兴趣,希望能在肿瘤后期的治疗方面看到更多的进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肿瘤进化研究对临床的帮助是什么?(答:可帮助深入理解肿瘤发生机制,且个进化阶段的分子标志物可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辅助病理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丹丹教授:感谢教授对黑色素瘤的前世今生的讲解,那么弱突变是否会更容易变成黑色素瘤?对哪种土壤有所疑惑,如何确定是哪种土壤帮助肿瘤发生?(答:相比其他弱突变,BRAFV600E突变更有可能进化为黑色素瘤。细胞本身的干性状态,细胞周围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细胞的恶性转化能力。)

讲题5:Nras突变型恶黑的未来治疗策略

主持:邹征云教授

讲者:浙江省肿瘤医院方美玉教授

图片30.png

治疗策略有FTI疗法、免疫疗法、MEK/ERK抑制剂、MEK和P13K通路抑制剂的联合治疗、MEK+CDK4/6和其他组合。免疫治疗疗效与Nras突变情况无明显相关;MEK抑制剂对于Q61位点有效,其他位点疗效不确切。联合治疗能否改善生存是今后需要探索的方向。

讨论

主持:张维真教授

包头市肿瘤医院王丽萍教授:感谢一直在NRAS的预后不断探索,联合治疗是患者之光。

山西白求恩医院冯慧晶教授:从基础到指南,感谢一系列讲演更新了我们大家的知识,靶点选择非常重要,那抗血管治疗对于患者比较好的选择是?(答:一线治疗选择免疫治疗比较多)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兰世杰教授:NRAS实践中发现预后太差,MEK抑制剂也有预后问题。

MSD专题会:ASCO黑色素瘤系统治疗指南解读

主持:姚宏教授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欣教授

图片31.png

2020ASCO黑色素瘤系统治疗指南主要回答了4个临床问题,并对不同情况的黑色素瘤患者系统治疗选择做了具体推荐:对可切除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使用新辅助治疗尽可能推荐患者参加临床试验;对已切除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辅助治疗方案目前以PD-1单抗单药治疗为基石,BRAF突变患者亦可采用双靶向治疗;对不可切除/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以PD-1单抗单药或联合治疗为主,BRAF突变亦可选双靶向联合方案;对一线治疗后进展的黑色素瘤患者建议更换为与一线治疗不同的方案,可选含CTLA-4单抗方案;对非皮肤性黑色素瘤患者如晚期黏膜恶黑治疗,其中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仍是重要选择;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值得期待;免疫治疗+化疗土抗血管生成药物有待进一步探索。未来需寻找更多的治疗模式。

讨论

主持:刘佳勇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蒲兴祥教授:鼻腔恶黑治疗较困难,扩大切除比较难,全身治疗效果欠佳,希望能在黑色素瘤专委会的带领下看是否能突破预后差的问题。

福建省肿瘤医院吴宇教授:皮肤黑色素治疗新辅助治疗不推荐,头颈部较推荐。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梁宪斌教授:黑色素瘤部位比较分散,标准化治疗不能很好的推广,标准术式没有,治理预期没有那么好。期待更多好的治疗方案和研究发现。

讲题7: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治疗选择策略

主持:蔡善保教授

讲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毛丽丽教授

图片32.png

BRAFV600是黑色素瘤中重要的突变。2006年发现了BRAF——维莫非尼抑制剂。2011年维莫非尼被FDA批准上市(已经入医保),2019年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被批准。BRAF抑制剂的耐药问题一直在研究中。如今靶向BRAF的疗法极大改善了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D+T是BRAF突变晚期黑色素瘤的一线推荐。但是BRAF突变患者一线治疗选择仍需要更多研究验证。

讨论

主持:崔传亮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哲教授:临床实践和指南有一些实际差异,病人不耐受会有一些现实因素,如何处理。(答:理论上要持续用药,靶向和免疫是有两年停药,暂时没有间断用药的先例。)

吉林省肿瘤医院张雪莹教授:预后不好,但是还是总体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待更多临床数据,更多临床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玲芳教授:妇科肿瘤恶黑突变比较低,效果上也不是很好,术后辅助治疗如何选择,时间如何选择?(答:目前情况是在建立分期,研究数据纳入了早的分期,有不同受益,常规治疗会优选化疗,受益会更高,不能耐受的情况再选择免疫治疗。免疫时间是一年左右,化疗是4-6周期。)

MSD卫星会:免疫引领,未来可期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宇教授

图片33.png

帕博利珠单抗重新定义黑色素瘤患者生存希望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晚期比例大,生存率低。在2011年之前,恶性黑色素瘤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免疫时代之前,晚期黑色素瘤系统治疗5年OS率不到5%。免疫时代,晚期黑色素瘤5年OS率为30%左右。中国恶黑学术全球影响力逐年递增,在药物治疗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2011年KEYNOTE-001至今,十年恶黑探索之路,多项临床研究一直表明了帕博利珠单抗可能为恶黑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砥砺十年,其特点是——长高久易

长生存: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OS率高达32%;高应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ORR从中位随访22.7%提高到58个月的27.4%;久缓解:中位持续缓解时间达到54.7个宇,完全缓解率从2.8%提升到8.3%;易耐受:3级以上不良反应不到1/10。

MDT案例分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持:陶志伟教授

汇报人:张晓伟教授

图片34.png

黑色素瘤病例汇报

初诊:中老年男性,右肩部黑痣手术病史,未作病理检查。以右侧腋窝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腋窝肿块术后病理:考虑黑色素瘤,就诊我院。

治疗:完善BRAF、CKIT、NRAS基因检测;2020.04.26-2020.07.03在我科行C1-C4恩度+顺铂+达卡巴嗪方案化疗,C1后患者即感右腋窝肿痛消失,2周期后评估疗效SD。

修正诊断结果:原发不明黑色素瘤(BRAF V600突变,NRAS、KRAS野生型),肺、右腋窝淋巴结转移。

治疗:C4化疗后出现Ⅰ°贫血,Ⅰ°血小板减少,对症治疗后好转;2020.7.28、2020.8.23行C5-6减量化疗,C5-6化疗间期出现I°肌酐、尿酸升高,Ⅱ°贫血、血小板减少;疗效评估PR。

目前PD-1免疫治疗维持中。

MDT成员:徐宇教授、王雁教授、王升平教授、张迅教授

主持:陶志伟教授

1.徐宇教授:免疫治疗恢复比较好,是一个成功案例。个人会在肺部控制后考虑手术,建议局部加放疗等。此病例免疫治疗很好,但并唯一性,一线选择可以有其他方式。

2.王雁教授:非常成功案例,我也会考虑肿瘤退缩的时候加上放疗。

3.王升平教授:比较典型案例,病灶发现的比较早。病人如果第一次就诊能做一个全身检查会有更好的评价,肺部结节基本看不到,CT评价不错,残留要考虑超声评价。

4.张迅教授:淋巴结明显缩小到消失,看出疗效明确,超声可再检查评估一下。

讨论

讨论嘉宾:何新红教授、吕川教授、黄传生教授、查国华教授、李柏森教授、徐宇教授

主持:孔琳教授

何新红教授:对前期切除后没做病理分析、第一次切除后没有做规范治疗有些遗憾。倾向于化疗4个疗程后稳定了添加局部干预,以达到更好效果。

吕川教授:前期手术治疗方面非常遗憾,没有早期做好外科治疗,腋窝部分建议切除,就目前看,PD1继续使用。

黄传生教授:外院的病理检查未做比较遗憾,从病理学方面看,临床信息不足,入院后的取材等各种评估以及治疗都很规范。

查国华教授:区县级医院可能失去了初步预判,后期拨乱反正效果良好,请教一下维持治疗方面内容。(答:药物有效率和症状减轻情况角度说,未频繁换药。根据病情来说选择的PD1,靶向不选择原因是费用较高,综合考量,IV期患者更适合PD1。)

李柏森教授:治疗充分了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在为病人着想,选择维持的用药是非常准确恰当的,副作用也是患者能够承受的。

大咖点评

斯璐教授:一线治疗非常标准,大家讨论后续局部治疗问题,本人根据患者年龄,如果病人较年轻我会考虑积极治疗做一个切除,但现情况,考虑病人未来是有可能再次发生病变的,局部治疗无法控制爆发。根据这个病人突变的情况,基因检测十分有必要。如果家属意愿较强,要做好充分评估再手术。

图片35.png

吴荻教授:这个病人从实际角度是谈幸运的,虽然早期治疗不完全规范,但是后期处理非常好,病人实际的疗效也是非常好的,6个周期之后的维持治疗也比较恰当,后续治疗两种方案都有一定意义。

图片36.png

南京鼓楼医院MDT团队

主持:周宇红教授

汇报人:赵莲君教授

图片37.png

一例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多学科讨论

图片38.png

初诊:PET/CT检查诊断为:右足底恶性黑色素瘤pT×N2-3M1a Ⅳ期。基因检查诊断有NRAS突变和扩增。未见到BRAF突变。

一线治疗:临床研究药物HL-085胶囊。疗效:PD。

二线治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特瑞普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了2周期。疗效:PR。

MDT讨论后治疗:手术治疗

图片39.png

术后情况:大部分病灶病理呈治疗后改变,仅少量肿瘤细胞残留。

术后治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特瑞普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

后续计划:“特瑞普利单抗”,21天一次维持治疗,3周进行评估。

MDT成员:林樾教授、纪长威教授、李琳教授

1.李琳教授:病理医生非常幸运参加临床诊疗,疑难病例在MDT中取得良好效果,治疗效果非常不错。

2.纪长威教授:展示了我中心泌尿外科对于机器人辅助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经验及手术视频。

3.林樾教授:讨论时病灶逐渐退缩,手术设计中按照根治方式设计,

病理结果非常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

讨论

主持:周宇红教授

讨论嘉宾:夏凡教授、封木忠教授、郑春雷教授、雷昱教授

夏凡教授:案例比较恰当处理方式,手术比较震撼。局部治疗的价值要建立在病人的考量上进行,不同的转移要纳入考量。如在考量放射治疗的时机时要注意患者全身反应,这个病人外科干预如果是我可能会延长观察时间。

郑春雷教授:此病例的选择比较恰当,但个人在手术时机会倾向给患者更长的治疗期。

封木忠教授:作为基层医生,我在不断认识和学习,对谈到的时机选择,我同意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外科干预,但我也理解这种治病方法,它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雷昱教授:病人是四期解决足底溃疡问题,此病例经治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醒我们可以先进行内科的治疗再进行外科的治疗获益更大。腔镜下放大的视野下是否可以做更大、更清楚的手术?(答:开放手术加快了流程,一个星期左右可以拔管。)

大咖点评

罗志国教授:

1.临床试验是肿瘤患者最好的选择。虽然此病例一期临床试验效果不好,但是这个药物的一期有效率达到30%,大家要有信心。

2.新技术的运用用了腔镜下淋巴结清扫解决了开放性手术术后愈合问题。新技术是否可以解决更多问题,如果之后的实践证明可以,那么非常有必要运用。

3.病人手术期是否停用各种药物,术后PD1是否使用需要更多的临床探索。

4.手术后复发问题可以借助PET/CT检查,全身诊断有利于发现更多问题。

5.维持治疗用哪些药,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通过两个病例发现PD1是一个很好选择。

图片40.png

福建省肿瘤医院MDT团队

主持:斯璐教授

汇报人:林晶教授

图片41.png

MDT成员:吴宇教授、陈燕坪教授、陈加优教授、李金銮教授

一例黏膜黑色素瘤病例分享

·患者2021.06.14因“反复左侧鼻腔出血半年余”就诊当地市医院,查鼻咽镜:鼻咽部肿物。

·转诊我院,我院MRI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累及左筛窦、左鼻腔及鼻中隔并双颈小淋巴结。结合病理会诊,诊断为鼻腔黏膜黑色素瘤(cT4bNxM0)。我院MDT讨论:肿瘤局部侵犯颅底骨质,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因目前鼻腔出血,建议以内科为基础的全身治疗±局部放疗(减症)。

·2021.07.09患者自行转诊外院全麻下行“鼻内窥镜下左侧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鼻内窥镜下右侧鼻息肉切除术+鼻内窥镜下左侧筛窦、蝶窦+右侧前组筛窦开放术”,术后1小时双侧鼻腔渗血,伴咳大量鲜血及血凝块,考虑颈内动脉出血可能,遂急诊行“左侧颈内动脉肌浆填塞压迫止血术”,术顺。术后基因检测:Braf、cKit野生型。术后返回我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021.8.2复查MRI:鼻腔及鼻旁窦未见明显软组织影。经我院MDT讨论辅助治疗策略:局部放疗+辅助化疗、临床研究。

·患者考虑经济情况,2021.8.12-9.8予“替莫唑胺+顺铂,q4w”治疗2周期,联合“syJS001/安慰剂,q2w”治疗4周期,过程顺利。2020.9.15患者断续出现少量鼻腔出血伴头痛,9.28复查鼻咽颅底CT、鼻腔MRI:蝶窦-左侧鼻腔-左上颌窦局部复发肿瘤。疗效评价PD。

·经MDT讨论:全身治疗(阿昔替尼+PD-1)+局部姑息放疗(减症)。

2021.10.13-11.3开始行鼻腔病灶局部放疗。因鼻出血暂缓阿昔替尼,2021.10.19行“PD1”免疫治疗1次,过程顺利。

·2021.10.26复查鼻咽颅底+颈部MR:考虑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复发较前退缩,颈部淋巴结较前相仿。(病灶退缩>70%)

思考

1.局部晚期鼻腔黏膜黑色素瘤手术切除适应症?

2.鼻腔黏膜恶黑术后辅助放疗策略?

3.局部晚期不可切除鼻腔恶黑伴局部临床症状,放疗同步内科治疗(化疗?抗血管?PD1?)探索

讨论

主持:刘继彦教授

讨论嘉宾:马劼教授、叶挺教授、区晓敏教授、王伟芳教授 

马劼教授:内科角度看,这个团队第一次讨论就确定了病例是局部晚期不可切的情况患者,全身治疗为主,根据患者诉求来说,希望尽快手术,术后辅助和数据值得探究。黏膜患者术后放疗,顺序如何,先化后放还是先放后化?“夹心”模式争议也很多。(答:术后复发概率很高,建议早一点放。)

叶挺教授:对这个病例我们会先做细胞学穿刺考虑是不是转移了,不太考虑手术治疗,我院会优先考虑放疗根治的模式。指南建议放疗时间术后6周内,本人会建议先做放疗。局部之前要进行评估和详细检查。

区晓敏教授:本院接到的多为术后,一般建议6周。术后很难切干净,建议术后放疗,放疗有很重要的作用。

王伟芳教授: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个人认为鼻腔鼻窦黏膜黑色素瘤中,放疗是必不可少的,本院做的多为术后放疗,手术介入也很重要。

大咖点评

陈静教授:此病例是临床代表性的病例,对这头颈部黑色素瘤患者来说,不可能完全切除,后续该例患者要介入放疗措施,希望有更多放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有更多循证学依据。

图片42.png

张红梅教授:头颈部和其他部位不同,根治不能强求,需要病人理解,MDT同步化很重要,术后辅助的临床实验研究有必要。

图片43.png

大会总结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本次会议谈到了内科黑色素肿瘤的进展,总结了很多经验,另外局部治疗除了手术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今天涉及的部位不同特点也不同,晚期转移的手术机会也不会多。局部治疗内科治疗有效的情况下,外科可以延后。同样外科治疗也会有很多理念颠覆,手段可以多样,但是原则不变。例如淋巴结清扫去除的是不含脂肪的血管脂肪等,是为了减轻局部出现的问题而手术,并非只是淋巴结。外科治疗非常好的时候要进行不断验证。希望大家关注新方法,推广好方法!

图片44.png

时光飞逝,虽然意犹未尽,但本次“包罗万象谈肿论瘤——黑色素瘤专场”研讨会就到此结束了,通过多位大咖和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本次研讨会顺利有效地进行,与会学者也获益匪浅。

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也将继续推动恶性黑色素瘤诊疗不断发展,倡导协作研究和规范临床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来年再见!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Gao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12月21日
雷昕奕
永州市中心医院 | 胃肠外科
肿瘤治疗又有新进展。
2021年12月21日
华仁强
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中心卫生院 | 肿瘤科
已经学习,受益匪浅
2021年12月20日
乔世建
兰考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经完全手术切除的ⅠB~ⅢA期EGFR突变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