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马望教授 | 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D+T双靶组合持续在线

2021年08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作为国内黑色素瘤领域首个且目前唯一具有晚期和辅助治疗双适应症的靶向治疗方案,达拉非尼+曲美替尼(D+T)黄金组合疗效优势尽显,广受临床医生认可。近期,双靶抗“黑”循证之路又有哪些新发现?本期【肿瘤资讯】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望教授剖析解读。此外,马望教授结合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介绍了双靶药物治疗发热后的管理策略。

               
马望
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河南理工大学医学院院长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
河南省医学科技领军人才
人民卫生出版社高校教材《临床肿瘤学》主编
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肿瘤学(英文版)》主编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基层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南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河南省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外不同亚型黑色素瘤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存在差异,靶向治疗保持一致

马望教授: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病理类型和国外高加索人群存在一定差异。恶性黑色素瘤包括日光损伤型,主要为浅表扩散型,国外大多数以该亚型为主,而中国人群以肢端和黏膜亚型为主。

尽管国内外人群黑色素瘤主要病理类型存在差异,但其对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响基本不大,靶向治疗中外疗效保持一致。COMBI-AD 亚组数据提示,亚洲患者达拉非尼+曲美替尼(D+T)双靶辅助治疗BRAF突变阳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与总人群保持一致。此外,在晚期一线治疗中,双靶联合用药的客观缓解率(ORR)挺高,达87.9%。

但在免疫治疗方面,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中国肢端和黏膜亚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MB)相对较低,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免疫治疗效果。此外,容易产生免疫治疗原发耐药,免疫治疗在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没有国外浅表扩散型高,这提示如果使用免疫治疗,可考虑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在内的其他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国内先后获批晚期一线和辅助治疗适应症,D+T双靶组合疗效优势尽显

马望教授: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双靶治疗在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辅助及晚期一线治疗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广受认可,也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国内于2019 年12 月批准了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达拉非尼+曲美替尼(D+T)用于BRAF突变阳性恶性黑色素瘤晚期一线治疗适应症,且从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公布的研究数据看,双靶晚期一线治疗的有效率达86.7%,疗效很高。

此外,“D+T”方案开启了III期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的双靶新时代。中国黏膜和肢端亚型可手术的III期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复发风险很高。COMBI-AD是首个证实双靶辅助治疗优于安慰剂的大型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T双靶辅助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BRAF突变阳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术后复发的发生率,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达到52%,且生存曲线呈现长拖尾现象,3年总生存率(OS)还达到了86%。所以针对BRAF突变阳性可手术的III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建议采用D+T双靶辅助治疗。

新的发热管理流程对改善双靶治疗引起的发热症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马望教授:发热在临床当中经常发生,即便看了检查结果,患者对其他症状也不太了解,但比较会注意到发热症状,测量体温确定发热后,患者会很着急。此时,临床医生要与患者做好沟通解释工作,首先,疾病本身有可能导致发热发生;其次,合并感染也会发热;此外,药物因素,如发热是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如果确定是双靶药物引起的发热,患者不用太担心,38℃以下一般不需要处理;如果出现超过38℃的发热或发热综合征,COMBI-APlus研究建立了新的发热管理流程,可考虑同时停用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停药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用不同降温手段,如使用消炎痛栓等退热药,甚至激素治疗。若温度较高,达39℃以上时要及时帮助患者降温,体温恢复正常>24h后,仍然可以考虑再次尝试同样剂量的双靶治疗。若患者用药后又开始出现发热,反复药物性发热,此时需考虑进行一定程度的减量,按照新的阶梯行剂量调整。至于具体减量方法和发热处理,可参照COMBI-APlus研究建立的新的发热管理流程,这套处理方案确实对改善患者的发热症状有一定参考价值。

MCC号TAF21081349有效期2022-08-16,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责任编辑:Marie
排版编辑:Lillia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