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东亚人群胃癌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及未来展望

07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据最新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并且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在东亚,胃癌的高发病率与该地区特定的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改善、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胃癌预防措施的普及,胃癌的发生率在部分地区有所下降。然而,胃癌的治疗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与胃癌发生相关的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习惯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变化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胃癌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胃癌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环境污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吸烟、酗酒等。这些因素在东亚地区的胃癌发病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被认为是胃癌最主要的外源性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病原菌,长期的感染会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发展为胃癌。研究显示,在东亚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其中韩国和日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达到96%和94.6%。研究表明,H. pylori感染与非贲门胃癌的关联性尤为显著(OR=3.0,95% CI: 2.3–3.8),且感染时间超过10年时风险进一步升高(OR=5.9,95% CI: 3.4–10.3)。东亚特异性毒力因子:东亚型CagA蛋白通过激活SHP2信号通路,显著增强胃上皮细胞的癌变风险。

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改善,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广泛应用,日本年轻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年下降,导致胃癌发病率有所减少。

除了幽门螺杆菌,饮食习惯是另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东亚地区的传统饮食习惯中,过度食用高盐、腌制食品和烟熏食品,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致癌物质,对胃黏膜造成长期刺激,从而增加胃癌的风险。此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饮酒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日本人群进行的13.4年的随访研究表明,饮酒与男性胃癌风险呈正相关。与此相关的代谢酶基因如ALDH2基因突变,与饮酒后胃癌的发生也有着密切联系。

遗传因素对胃癌的影响

胃癌的发生不仅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东亚人群中,胃癌的家族遗传性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遗传变异位点上。这些遗传变异可能使得个体在遭遇环境致癌因子的刺激时,更易发生胃癌。

近年来,基因组学的进展让我们对胃癌的遗传易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例如,PSCA基因和CDH1基因的突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很大关系。PSCA基因位于8q24.3,通过影响胃腺体的增生和恶性转化,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CDH1基因的突变则是导致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DGC)的主要原因之一。CDH1基因编码钙黏附蛋白,参与细胞间粘附的维持,其突变会导致胃癌细胞的脱落、迁移和侵袭。

此外,ALDH2基因的突变在东亚人群中也十分常见。ALDH2基因参与酒精的代谢,突变的ALDH2基因使得个体难以有效代谢酒精中的乙醛,从而导致乙醛积聚,这一过程与酒精引发的癌症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东亚人群中,约40%的人携带有不活跃的ALDH2基因,这使得他们在饮酒后更容易出现胃癌等恶性肿瘤。

胃癌的分子特征与突变谱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胃癌的分子机制逐渐被揭示出来。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涉及多种突变和基因表达的异常。胃癌可分为四种分子亚型:遗传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微卫星不稳定型(MSI型)以及EB病毒相关型。这些亚型的发生与不同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有关。例如,染色体不稳定型(CIN)胃癌常伴随有RHOA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在弥漫型胃癌(DGC)中尤为常见。

此外,研究发现,东亚人群中弥漫型胃癌的发生常常伴随CDH1基因的突变,而这种突变在非东亚人群中较少见。CDH1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间粘附功能丧失,从而促使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了其他一些新的基因变异,如CLDN18/ARHGAP基因融合,这在弥漫型胃癌中也较为常见。

胃癌的未来展望与防治策略

随着胃癌防治研究的深入,未来胃癌的防治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下降,胃癌的发生机制将发生变化。未来胃癌的高发人群将不仅仅是那些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人,还包括那些有遗传易感性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因此,基因组学的进展将为早期筛查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在未来的胃癌防治中,个体化治疗将成为重点。研究者建议,针对胃癌的高风险人群,尤其是那些携带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应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此外,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检测血液中的游离DNA和循环肿瘤细胞将为胃癌的早期发现和监测提供新的手段。

结论

综上所述,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随着对胃癌发生机制的研究深入,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组学技术更加精确地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个性化的防治措施。然而,胃癌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在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研究、早期筛查技术的改进以及治疗方法的创新将是未来胃癌防治的关键。

参考文献

Katoh, H., & Ishikawa, S. (2021). Lifestyles, genetic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gastric cancer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66(9), 887–899. https://doi.org/10.1038/s10038-021-00960-8

审批编号:CN-160197 有效期:2026-05-27

声明: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uc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