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自体与异体输血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系统的影响

07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由于胃癌的恶性程度较高,根治性手术常常伴随较大的创伤、较长的手术时间以及大量的失血。为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尤其是防止大出血时,输血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手段。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输血,尤其是异体输血,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从而影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效应被称为“转输免疫调节”(TRIM),这成为了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异体输血因其来源于他人血液,因此可能携带外源性免疫成分,导致患者免疫系统的反应。自体输血则是患者自己捐献血液并在手术时使用,这种方式被认为能显著减少异体输血带来的免疫抑制效应。然而,关于自体输血对免疫系统的具体影响,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系统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多关于输血的免疫学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纳入标准为60名ASA I~II级的胃癌患者,年龄介于40至65岁之间,性别比例适中。所有患者在术前的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110 g/L,血细胞比容(Hct)大于33%。排除标准包括:存在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曾接受过输血或正在接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自体输血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H组)。每组各30例。

在手术前,A组患者自愿捐献自体血液,而H组患者则根据失血量和血红蛋白浓度等标准选择是否接受异体输血。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铵,麻醉维持使用异氟烷。手术过程中,A组患者在手术期间使用自体血液进行补充,而H组则根据情况使用异体血液。

研究重点是观察输血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尤其是血清中神经蝶呤(neopterin)、干扰素-γ(IFN-γ)浓度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通过在麻醉诱导前、术后及术后第5天分别采集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对免疫标志物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患者基本特征

在A组和H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及失血量等基本特征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的患者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能够排除基线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血清神经蝶呤和IFN-γ分析

在H组中,术后血清神经蝶呤和IFN-γ的浓度明显低于术前的基线值(P<0.05),并且术后第5天仍然保持较低水平(P<0.01)。与之相比,A组的患者术后血清神经蝶呤和IFN-γ浓度虽然也出现了下降,但在术后第5天时逐渐恢复至接近术前的基线水平(P>0.05)。这一结果表明,异体输血可能通过转输免疫调节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

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在麻醉诱导前,A组和H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率未显示出显著差异(P>0.05)。然而,术后两组的CD3+、CD4+ T细胞及CD4+/CD8+比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但H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A组(P<0.05)。特别是在术后第5天,A组的T细胞亚群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H组则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这表明自体输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较小,能够帮助免疫系统在术后较短时间内恢复。

讨论

免疫抑制的机制

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创伤、失血、麻醉药物以及输血等。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术后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反应,这主要是由于手术带来的创伤性应激。然而,异体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效应更为显著,尤其是在神经蝶呤和IFN-γ浓度的降低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减少方面。异体输血通过异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异体抗原以及血浆成分,可能诱导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

自体输血的优势

相较于异体输血,自体输血不仅减少了免疫抑制反应,还能帮助患者的免疫系统恢复。在A组中,虽然术后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但术后第5天,免疫指标几乎恢复至术前水平。这表明,自体输血能够有效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免疫抑制效应,可能通过减少外源性免疫成分的影响,促进免疫系统的恢复。这一结果为自体输血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神经蝶呤和IFN-γ的变化

神经蝶呤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激活标志物,通常与T细胞的活性相关。本研究发现,在H组,神经蝶呤和IFN-γ的浓度在术后显著下降,而这种下降与免疫抑制的程度呈现一致性。这表明,异体输血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了免疫反应的正常进行。然而,A组的免疫指标较快恢复,这提示自体输血可能通过减少外源性免疫成分的干扰,帮助患者免疫系统维持较好的功能。

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胃癌患者在围手术期经常需要输血,选择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减少免疫抑制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能力,从而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虽然自体输血在成本和操作上的要求较高,但其免疫学优势使得这种方式在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论

本研究证实,异体输血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对免疫系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自体输血能够有效减轻免疫抑制反应,促进免疫系统的恢复。相比异体输血,自体输血在围手术期对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显著优于异体输血,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基于这些发现,临床上应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尤其是在胃癌等免疫抑制风险较高的肿瘤患者中。

参考文献

Chen, G., Zhang, F. J., Gong, M., & Yan, M. (2007).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autologous versus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8(8), 560–565. https://doi.org/10.1631/jzus.2007.B0560

审批编号:CN-160196 有效期:2026-05-27

声明: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uc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