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学术精粹】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肠肿瘤大家说第十七期

2021年05月22日
来源:肿瘤资讯

5月20日晚,胃肠肿瘤大家说第十七期完满落幕,会议聚集食管癌、结直肠癌两大部分内容,临床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经验交流并行,小编特此整理会议精粹,与各位读者共飨盛会。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肠肿瘤大家说”第十七期在5月20日以线上形式顺利举办。会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及点评导师,另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曹彦硕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畅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等中青年专家精彩授课,多位消化道领域青年才俊参与临床经验分享与讨论,实时互动。会议学术探讨在大会主席李健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进入思维激烈碰撞的学术环节。

李健教授

邓艳红教授

食管癌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

曹彦硕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免疫治疗的出现突破了食管癌多年来治疗进展缓慢的局面。据流行病学统计,全球范围内,食管癌发病率最高,大约一半食管癌新发病例在中国。国外食管癌多为腺癌,而中国则以鳞状细胞食管癌(ESCC)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因而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治疗方案成为必然。在食管癌免疫治疗上,则主要从合理人群选择,优化联合治疗方案、临床试验探索三大方向着手。结合相关研究不难发现,PD-1/PD-L1抑制剂单药在食管癌中的ORR有限,亟需更好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对免疫药物响应的人群以改善整体应答率。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二线免疫治疗已成为食管癌临床实践。一线化疗联合免疫虽已成为ESCC的标准治疗,但免疫联合治疗是否需要优势人群筛选,如何制定其他联合治疗策略?后免疫时代如何治疗,都是临床医生仍需探索的。

在李健教授主持下,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郭进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刘晓玲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范海燕教授,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和研究,展望了食管癌免疫治疗前景,肯定了一线治疗免疫联合化疗的地位,探讨了一线治疗方案对二线免疫方案的影响、免疫微环境对免疫联合策略的影响、免疫治疗的不灵反应管理等,引人深思。

郭进华教授

齐长松教授

刘晓玲教授

范海燕教授

 食管癌恶性穿孔学习及分享

刘畅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刘畅教授以一例食管癌恶性穿孔病例引入话题,首先介绍了食管癌常见并发症如梗阻、出血、穿孔/瘘等,其中穿孔/瘘是食管鳞癌的独特并发症,食管恶性肿瘤所致的穿孔/瘘称为食管癌恶性穿孔/瘘(MEF)。研究显示,食管癌恶性穿孔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且预后极差(生存期仅约2个月)。究其原因发现肿瘤穿孔/瘘的发生机制如下:①肿瘤治疗有效,肿瘤大量退缩引发瘘道;②肿瘤快速进展/侵袭,肿瘤内部缺氧、坏死引起食管癌恶性穿孔。既往数据显示因肿瘤进展导致的MEF约占65%,而北肿的一项来自141例MEF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数据显示,肿瘤进展MEF约占48%,治疗相关MEF约占38%。

刘畅教授指出,MEF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常用治疗手段包括:①内科治疗,如控制感染、警惕出血、营养支持;②外科治疗;③内镜治疗,如胃造瘘、食管支架等。刘畅教授在讲课中进一步探讨了各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了MEF早期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鲁智豪教授结合对刘畅教授的讲课作补充三点说明:①MEF在食管癌中发生率高;②MEF极为凶险;③对MEF应分层治疗,提高治疗要求。随后,鲁智豪教授引导讨论嘉宾海南省肿瘤医院刘佳奇教授、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赵巍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乌查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高洪生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分享MEF的治疗选择及方案。李健教授也与各位探讨了治疗方案(如治疗剂量等)对食管癌MEF的影响。

鲁智豪教授

刘佳奇教授

赵巍教授

曾乌查教授

高洪生教授

POLE基因突变结直肠癌

王晰程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王晰程教授以一例POLE基因突变晚期肠癌患者的病例切入讲课并介绍了POLE基因突变及其致病机制及病理特征。POLE基因具有校正活性的结构域为POLE的核酸外切酶结构域(EDM,校对区),能够识别并切除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碱基。研究显示,POLE基因外切酶致病性突变与肿瘤高突变负荷相关。POLE突变可发生于多种恶性肿瘤中,最常见于皮肤非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等。POLE基因致病性突变在结直肠中占1%,早期多发,预后好,男性比例高,右半结肠发生率高。POLE突变结直肠癌TMB高,免疫微环境活跃,可能从免疫治疗获益。据王晰程教授分享,北肿数据与全球数据一致性较高且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POLE突变临床病理特征、与的TMB关系等,最后王晰程教授展望了影像组学在POLE突变结直肠癌中的诊疗前景。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栋教授主持下,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韦青教授、北京医院黄莹莹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袁家佳教授等结合王晰程教授的讲课探讨了POLE突变的结直肠癌诊疗经验及进展,如免疫治疗相关性等。

陈栋教授

韦青教授

黄莹莹教授

袁家佳教授

MSI-H结直肠癌病例

张剑威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张剑威教授分享了一例MSI-H、KRAS突变型结肠粘液腺癌的诊疗过程。该男性老年患者在外院接受XELOX方案一线治疗耐药后,接受二线FOLFIRI+贝伐珠单抗,耐药后三线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一年效果好(穿刺活检阴性),停止治疗,定期复查,一年随访CT示肿瘤进展。在该患者的后续治疗中如何实施下一步治疗:①继续行PD-1单药治疗?②PD-1联合治疗(抗血管、化疗)?③还是化疗?结合诸多临床研究,张剑威教授团队为该患者选择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的REGONIVO方案(瑞戈非尼+纳武利尤单抗),患者达到PR且持续接受治疗中。

对于该患者的后续治疗,张剑威教授就MSI转移性肠癌患者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克服耐药策略为主题,提出以下讨论问题:

① 原发性耐药相关。在KEYNOTE-177研究中,疗效评价PD人群占30%(对照组12.3%),且前6个月内,PFS劣于化疗,对免疫单药直接耐药,如何理解?

② 最佳疗效为SD或PR/CR,但在治疗期间(2年内)出现疾病进展,能否Rechallege?

③ 最佳疗效为SD或PR/CR,各种原因停药后肿瘤出现进展,能否PD-1抑制剂Reintroduction?

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董超教授主持下,内蒙古满洲里市人民医院包丽颖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正航教授、陈楠教授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董超教授

包丽颖教授

王正航教授

陈楠教授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邓艳红教授分享其关于免疫治疗的思考,指出了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大会主席李健教授再次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再次相约学习、共同展望消化肿瘤进展的期待。

邓艳红教授

李健教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ack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9月16日
袁素娟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 肿瘤科
免疫治疗的出现突破了食管癌多年来治疗进展缓慢的局面
2021年05月23日
雷昕奕
永州市中心医院 | 胃肠外科
胃肠肿瘤治疗又有新进展
2021年05月23日
崔艳东
叶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