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肿瘤名人堂】宋鸿钊—妇科肿瘤大家

2016年05月07日

整理:king

来源:肿瘤资讯


生平简介

宋鸿钊,1915年8月13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祖上曾任清代康熙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其父中榜后曾任知县,后致仕,以儒医济世,50余岁病故,时宋鸿钊才方4岁,家道中落。宋鸿钊由母亲抚养成人,宋氏家教极严,兄弟8人,姐妹两人,多有成名者,宋鸿钊排行第七。其弟宋鸿锵是中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1985年国家科委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兄弟二人在不同领域中分别受特等奖和一等奖,这也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青年时代的宋鸿钊因耻于“东亚病夫”之讥,立志学医。1934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后即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7年医预科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适值芦沟桥事变,因交通受阻,未克成行,便在东吴大学生物系续读,193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方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校被迫停办,1942年转国立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医院完成临床实习,次年取得上海医学院毕业文凭,此后在上海、苏州等地工作。194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宋鸿钊即回院,由该校董事会补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委接管了协和医学院,宋鸿钊一直在该校妇产科工作,先后担任过总住院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同时是广州暨南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三校名誉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常州市妇产科医院、广州市妇女保健院及计划生育和围产研究所以及济南市妇女保健院顾问,中华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1985年和1994年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59879500_5.jpg

技计划生育科学开拓者

50年代初,他积极向国家提出推行计划生育,并亲自进行宣传和研究工作,是我国计划生育科学开拓者之一。编写《避孕常识》,《结扎输精管和输卵管需知》等科学普及读物近10本,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受卫生部委托还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划生育教材《避孕指导手册》。在研究方面除担任卫生部委托的许多避孕药具的鉴定工作外,鉴于人工流产危险性大,孕妇痛苦多,为寻找新的避孕和引产药物,开展了动物试验,筛选了大量中西药物。还和北京市妇产医院王大琬院长合作创制了北京式避孕环。为减少口服避孕药物副作用,提出和组织全国几个医院进行减少药物剂量的研究,证明把药量减少至国外用量的1/4时,仍可保持良好的避孕效果。这一剂量迄今成为我国口服避孕药物的标准用量,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费用。当时还担任北京市中华医学会和中央卫生部各级计划生育的委员兼秘书,国务院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同时,还担任中央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妇产科,肿瘤等专题委员会成员兼秘书,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56年和1963年参加国家科委领导的全国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的制订和修订,任秘书。

对滋养叶细胞肿瘤的研究

在研究计划生育的同时,宋鸿钊也从事妇科肿瘤的研究。在治疗卵巢癌的研究中,采用当时已被国外否定的腹腔内注药的方地法,改进了用药方案,取得了成效,使一些难治的卵巢浆液性上皮癌病人,获得了长期缓解,病人无癌生存最久的已超过30年(现仍在安徽马鞍山人民医院工作)。这是国内这类病人生存最久者。

宋鸿钊在研究妇科肿瘤中,取得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根治绒癌。这是一种生长于子宫内高度恶性的妇科肿瘤,常继发于正常分娩、流产或葡萄胎之后,来源于胎盘的滋养细胞,故又称“滋养细胞肿瘤”。这类肿瘤破坏性特强,很早就可扩散至全身各脏器。一旦扩散,病人多于半年内死亡。在我国及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比较多见,对妇女生命威胁很大,但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公认是一种“不治之症”。

宋鸿钊经过30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根治的效果。他开始研究是在1949年,在开始阶段观察了这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建立了一套诊断方法。但对于治疗仍按国外传统的手术切除子宫,术后加用放射治疗方案,疗效很差。宋鸿钊总结经验说明这类肿瘤的特点是很早就有转移,一旦转移即成为一全身性疾病,而手术和放疗只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只有药物治疗,进入体内后才能分布至全身。癌细胞达到的地方,药物也能达到。于是,宋鸿钊开始寻找有效药物。在动物试验寻找避孕或引产药物中,他发现有一些中西药物,对动物有杀死胚胎作用,病检证明药物具有破坏滋养细胞的作用。作为引产药物,因药物毒性大,不够安全。但想绒癌是一种由滋养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试用以治疗或许有效。开始试用的药物是几种中药,因疗效难以持久未成功。后改用化学药物6MP。这是属于用来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用后可延长病人生命几个月。过去从来未有人用于治疗绒癌。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最合适的用量,宋鸿钊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查明了药物发生副作用及其规律,掌握了一些防治方法,用药的安全性增加了,有更多的病人治好出院了。但不久又发现有些病人对6MP不很敏感或用药不当极易产生耐药。为解决这问题,又开展寻找新的有效药物。经试用又找到了5FU。这是治疗肠癌的药物,可以延长生命,亦从未有人用于治疗绒癌。按治疗肠癌的方法静脉快速推注,不仅不见效,副作用还很大,病人难以忍受。根据6MP的经验,加大用药剂量。当加大到原来用量的3--4倍时又取得了明显疗效。不仅副作用比6MP轻,疗效还好,对6MP耐药的病人也有良好疗效,从而解决了对6MP耐药问题。总结这两次用药成功的经验,发现大剂量用药所以取得效果,主要是这方法符合了这类肿瘤生长快的特点。以后按大剂量治疗的原则又找到了更生霉素等几种药物。由于有效药物多了,经过交替或联合应用,疗效又提高了一步。大部分早期病人均可治愈了。但仍剩下一些极晚期的病人,治疗效果不够好。为了挽救这些极晚期病人的生命,又开展了专题研究。经分析这些晚期病人所以疗效差主要是由于他们体内有不止一二处转移。用一种途径给药,由于药物在体内分布有先后,药量也不等,因而受药量早而足够的转移瘤治疗后疗效好,受药晚而量少的转移瘤疗效就差。乃决定采用多途径多药物给药的方法。使有效药物均能有足量直接进入各转移部位。试行结果也取得成功。自此,绝大部分病人经治疗均能治好了。自1959—1988年共无选择性收治绒癌及其类似肿瘤,侵蚀性葡萄胎1500多例。绒癌病人的病死率由过去的90%以上逐步下降至当前的20%以下。这一成功不仅为绒癌这一高度恶性癌症提供了一个可以根治的方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而更重要的是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史上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先例,打破了过去的“恶性肿瘤有了转移即是不治之症”等传统观念,促进化疗的进展。当前化学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取得这一重大成就的同时,宋鸿钊在绒癌治疗中还取得了另一个重要突破。过去治疗绒癌,常规需先切除原发灶存在的子宫,然后再化疗。这样,病人虽然保持生命,但从此丧失了生育机能。自发现大面积肺转移的病人经化疗后转移可自行消失,宋鸿钊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子宫是否必须切除?但无前人经验可资借鉴。保留原发灶存在的子宫是否会增加旧病复发机会?过去切除的子宫已烂的七穿八洞,这样的子宫治疗后能否恢复正常,仍然怀孕?所用化学药物多有致畸或突变潜在可能,胎儿能否发育正常?是否会多畸形?将来能否成长?这些都是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但为了病人长远的利益,宋鸿钊认为值得尝试。为小心起见,他先在一些已经切除子宫但保留卵巢的病人中观察化疗后卵巢功能变化。结果证明化疗时卵巢停止排卵,但停药后不久即恢复功能。以后又在一些原要切除子宫的病人,征得她们的同意,试行先用药物治疗以后再切子宫。结果证明用药后绝大部分子宫仍能恢复正常,有的并有正常月经。子宫可以恢复、卵巢可以排卵,说明怀孕确是有可能的。于是就在一些志愿就试的病人中进行试验,结果也获得成功。绝大部分病人治愈出院后又已怀孕和分娩了正常子女。绒癌病人怀孕率和妊娠结果包括废胎率,胎儿畸形率,双胎率以及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均和正常妇女妊娠结果无差别。经遗传学取样研究(各占总数的1/3),子代和孙代在染色体数目或形态上均和正常孩子无明显差异。病人亦未见增加复发机会。这样既保持了病人生命,又保证了病人家庭幸福。现在,即使不需要生育的病人,也不再切除子宫,既免除病人受手术的痛苦,也便于在基层无手术条件的医院中应用这方法治疗绒癌。

在上述研究的同时,宋鸿钊还进行了一些理论性探讨。通过绒癌肺转移x线胸片不同形态研究,结合临床和病理以及肺离体标本肺动脉造影,阐明了X线胸片上不同形态表现的内在病理变化和临床意义。通过短期摄取X线片进行连续观察,阐明绒癌肺转移的发生发展规律。又发现了早期肺转移在X线片上的表现,从而提高了早期肺转移的诊断正确率。在绒癌脑转移的研究中,发现了脑转移的前期症状,阐明了脑转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提出了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方案,使脑转移病人的死亡率由过去的100%下降至30%上下。较之国外采用放射或手术治疗,不仅疗效好,后遗症也少。

主要论著

1宋鸿钊.滋养细胞肿瘤诊断和治疗.见:“实用肿瘤学”编写组,主编.实用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2 杨秀玉,宋鸿钊,王元萼,等.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所致盆腔动静脉瘘.中华妇产科杂志,1988,23:91.

3宋鸿钊.滋养细胞肿瘤.见:王淑珍等,主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第17章.

4宋鸿钊.见:张志义,主编.肿瘤的化学治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第20章.

生平时间表:

1915年8月13日,出生于江苏苏州。

1934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后即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1937年,医预科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适值芦沟桥事变,因交通受阻,未克成行,便在东吴大学生物系续读。

193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1942年,转国立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医院完成临床实习,次年取得上海医学院毕业文凭,此后在上海、苏州等地工作。

194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宋鸿钊即回院,由该校董事会补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委接管了协和医学院,宋鸿钊一直在该校妇产科工作,先后担任过总住院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同时是广州暨南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三校名誉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常州市妇产科医院、广州市妇女保健院及计划生育和围产研究所以及济南市妇女保健院顾问,中华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全国政协六届委员,七届、八届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第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获陈嘉庚首届医学奖。国际妇科肿瘤学会接受为正式会员。

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6年,被聘任为英国(伦敦)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院士。

2000年2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版权属良医汇肿瘤资讯App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资讯App

责任编辑:king


相关阅读
评论
2016年05月22日
jacky
歙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向老一辈的专家大咖学习
2016年05月07日
liwanzhen
茂名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作为后生,必须知勇而猛进
2016年05月07日
liwanzhen
茂名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向前辈致敬,为科学开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