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年轻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机制探索:肠道微生物群的潜在作用

04月0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50岁以下人群发病的CR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这与传统结直肠癌(CRC)因筛查计划普及而逐渐下降的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尽管高加工食品、红肉摄入、酒精和久坐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已被提出,但仍难以完全解释EOCRC的致癌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及其促炎特征可能是年轻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

EOCRC的独特临床与分子特征

EOCRC在生物学行为和分子表型上显著区别于晚发性CRC。

解剖学上,EOCRC更易发生于左半结肠及直肠;分子特征上,EOCRC多为微卫星稳定(MSS)、LINE-1低甲基化,并呈现黏液性或印戒细胞组织学类型。此外,仅少数EOCRC病例与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突变明确相关,这提示环境与表观遗传因素在EOCRC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差异表明,EOCRC的致癌机制可能与传统CRC不同,而微生物群-宿主互作的改变可能是其核心机制之一

微生物群驱动结直肠癌变的潜在机制

现代环境暴露(如加工食品、抗生素滥用、微塑料污染等)与微生物群紊乱的关联已被广泛关注。动物实验表明,乳化剂等饮食添加剂可诱导肠道炎症,促进癌变。此外,菌群代谢产物的失衡(如次级胆汁酸、丁酸盐等)可通过直接损伤DNA或激活炎症通路促进肿瘤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群的代际传递效应可能解释年轻人群CRC风险的加速上升:微生物群多样性的丧失可通过代际传递累积,导致后代即使改善饮食也难以恢复菌群平衡。此外,将CRC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至健康小鼠可诱发肠道细胞过度增殖及肿瘤形成,直接证实了菌群失调的致癌潜力。

EOCRC特异性微生物群与代谢组特征

EOCRC患者的肠道菌群呈现独特的失调模式:

菌属特异性富集:Fusobacterium(梭杆菌属)与Flavonifractor plautii(F. plautii)在EOCRC中显著增加。膳食黄酮类物质(水果、蔬菜中富含)的缺乏可能促进F. plautii的增殖,提示饮食-菌群互作在致癌中的作用。

代谢组特征:EOCRC患者的氨基酸代谢产物(如甘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显著富集,这些代谢物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或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

此外,队列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能与年轻人群CRC风险相关,而母乳喂养对婴儿菌群的塑造作用可能是潜在机制。然而,该关联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其他潜在驱动因素的探讨

遗传因素:尽管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解释部分EOCRC病例,但研究发现,即使在这些患者中,菌群失调仍可能通过炎症协同促进癌变。

免疫逃逸:EOCRC与晚发性CRC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水平无显著差异,提示免疫应答缺失并非其主要驱动机制。

结论与展望

EOCRC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迫切需要揭示其病因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性干预措施。现有证据强烈支持肠道微生物群在连接环境暴露与癌变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菌群失调导致的代谢紊乱与慢性炎症。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EOCRC特异性菌群与宿主的双向调控网络;开发基于微生物群标志物的早期筛查工具;探索通过膳食干预、益生菌或菌群移植等策略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通过多组学整合与跨学科合作,靶向微生物群可能为年轻人群结直肠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突破口。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ky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ky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13日
刘海燕
丹东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EOCRC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迫切需要揭示其病因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性干预措施
04月11日
崔丽梅
青州市人民医院 | 肿瘤妇科
近年来,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50岁以下人群发病的CR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这与传统结直肠癌(CRC)因筛查计划普及而逐渐下降的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
04月10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及其促炎特征可能是年轻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