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罕见靶点的治疗迎来重大突破,新药层出不穷。2022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和2022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议相继于3月底4月初隆重召开,让我们跟随吴一龙教授,一起来盘点NSCLC罕见靶点的重要进展和未来趋势!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2018-2021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0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主席
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家点评
在刚过去的半个月里,肺癌领域接连迎来了ELCC与AACR,两个国际大会各有侧重,精彩纷呈。从两场大会公布的NSCLC相关临床数据来看,免疫相关的研究依然是最大热点,但我们也持续关注NSCLC罕见靶点相关的研究进展。靶点众多,在学习这些进展之余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热门靶点KRASG12C突变在中国NSCLC患者中发生率不高,也算是一种罕见突变。KRAS成为本次AACR的热点之一,新药层出不穷。
Sotorasib在本次AACR上公布了长期随访数据,2年OS率达32.5%,在不同PD-L1表达水平的患者中均观察到长期临床获益,包括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较少的PD-L1低表达和STK11共突变。由于大多数入组患者前序接受过免疫和含铂化疗,近33%的2年OS率令人欣喜。这也是目前为止KRASG12C靶向药物最长的随访数据。作为刚打破“不可成药”魔咒的KRASG12C不可逆共价抑制剂而言,数据相当有限,已公布数据也以单臂研究为主,Sotorasib的OS数据无疑给了临床更多信心。我们也可以看到,Sotorasib以外,其他同类药物紧追其后:诺华的JDQ443,国内益方的D-1533此次公布了I期数据;再鼎和Mirati公司共同开发的Adagrasib已经提交了FDA申请,预计今年年底即将获批。这些进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新药为临床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关注临床实际问题。ELCC上报道了在免疫治疗后序贯Sotorasib引起肝毒性增多的数据。KRASG12C目前的一线治疗仍以免疫为主,未来临床必将面临不同线数的使用问题如免疫联合靶向,免疫序贯靶向或优势人群中靶向单药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安全性的初步信号虽仍需进一步验证,但依然能为后续临床开发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已有药物的靶点如ROS1,MET等,临床的探索没有停止。
ELCC和AACR均报道了MET抑制剂在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人群中的数据,包括新药SCC244,国内已获批药物赛沃替尼的长期生存数据,FDA获批的Capmatinib,Tepotinib的更新数据。新药Unecritinib公布了用于TKI初治的ROS1融合阳性NSCLC的关键性数据,恩曲替尼报告了治疗ROS1融合和NTRK融合亚州人群的数据。随着数据不断公布,可以看到不同药物疗效数据差别并不大,虽然这些研究均以单臂研究上市,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因此,这些药物在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临床医生提出来更多挑战:临床该如何进行药物选择;每种药物是否有更适合的患者亚群;新药的耐药机制是什么;排兵布阵如何做;药物联合能否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问题很多,但现实很骨感。虽然中国的肺癌患者很多,但罕见靶点发生率低,且分散在各地,给临床进一步探索带来极大的挑战。如何能集中患者,高效开展临床研究以解决临床问题,也是临床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MET扩增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靶点。虽然原发MET扩增比例不高,但随着三代EGFR TKI的普及,MET扩增作为主要的耐药机制之一受到临床普遍的关注。AACR报道了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治疗MET扩增的EGFR突变NSCLC的INSIGHT研究最终分析。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少三代EGFR TKI联合MET抑制剂的研究已经开始,AACR还公布靶向MET的ADC药物REGN5093-M114和EGFR/cMET/cMET的三特异性抗体,这些新机制药物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
检测依然是当前NSCLC罕见突变诊疗的核心问题之一
罕见靶点如ROS1、RET,HER2、BRAF等,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加一起约能覆盖15% NSCLC人群。近几年靶向治疗进展迅速,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相继问世如NTRK抑制剂,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均有突破。如此众多的罕见突变,临床检测比例如何?各中心的检测策略如何?此外不同罕见靶点变异形式多样,如EGFR 20外显子插入的异质性强,常用的NGS平台是DNA-seq,对于融合变异有漏检的可能性等等,如何测得全、测得准?药物进展如此之快,临床和病理科也应充分合作,让精准检测跟上药物的步伐。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被放弃,如何通过精准检测找准罕见突变患者,延长患者生存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以下是吴一龙教授推荐的2022 ELCC & AACR部分罕见靶点的相关进展,以飨同仁!
KRASG12C突变
【2022AACR】CT008:Sotorasib治疗KRAS p.G12C突变NSCLC经治患者的长期结局:CodeBreaK100的2年分析
CodeBreaK100的2年长期随访结果显示:Sotorasib治疗KRAS p.G12C突变NSCLC经治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1%; 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2.5个月,2年OS率为32.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PD-L1表达水平的患者中,均可见长期临床获益,包括PD-L1低表达和STK11共突变人群;21%的患者出现3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无致命性TRAEs发生,长期不良反应良好,迟发性TRAEs总体温和且可管理。
【2022AACR】CT033:JDQ443在晚期KRASG12C突变实体瘤患者中的Ib/II期剂量递增研究
JDQ443(诺华)Ib/II期研究入组患者为既往接受过标准治疗,ECOG PS 0-1,KRASG12C突变晚期成人实体瘤患者。共39例患者接受连续4个剂量的治疗,中位暴露时间为9.1周,数据分析时大多数患者(61.5%)仍在接受治疗。25例 (64.1%) 患者发生TRAE。大多数TRAE为1-2级,4例(10.3%)患者发生3级TRAE,无4-5级TRAE发生。未达到MTD,II期推荐剂量为200 mg BID。2021年12月13日截止时,在20例NSCLC患者中, 研究者评估的ORR(在不同剂量水平和推荐剂量水平)为 45.0% (9/20),在200mg BID剂量水平,确认的ORR达到57%。
【2022ELCC】37P:在KRASG12C突变肺癌中,Sotorasib诱导的肝毒性和非肝毒性与抗PD-(L)1 治疗序贯Sotorasib有关
抗PD(L)1 治疗序贯Sotorasib可能与≥3级肝和非肝毒性增多相关。纳入的102例患者中,48(45.1%)患者接受Sotorasib治疗前的最后一次治疗为抗PD(L)1 治疗(IO-序贯组),剩下的54例患者中,83.3%接受一种抗PD(L)1 治疗(非IO-序贯组)。IO-序贯组和非IO-序贯组中分别由23.5%和6.86%的患者出现至少一例3级sotorasib相关不良事件(AEs,P<0.05)。sotorasib相关AEs过多主要是由≥3级sotorasib相关肝炎导致。IO-序贯组45例患者出现≥3级sotorasib相关AEs,31例为肝毒性。
【2022AACR】CT505:D-1533Ⅰ期研究:评估在KRAS p.G12C突变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D-1533(益方生物)Ⅰ期研究共纳入59例NSCLC患者,确定的2期推荐剂量(RP2D)为600mg,每天2次(BID)。在扩展队列接受RP2D的32例患者中,13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14例患者达到疾病稳定(SD),ORR为40.6%;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TRAE与肝功能相关如AST升高(30.5%),ALT升高(28.8%)等,无DLTs发生。
MET变异
SCC244(海和)II期GLORY单臂研究首次亮相,SCC244在治疗间充质上皮转化(MET)外显子14(METex14)跳跃突变NSCLC患者中的初步结果显示:在69例确认为METex14跳跃突变NSCLC患者中,BIRC评估的总人群ORR为60.9%,既往接受过1-2线系统治疗患者和初治患者的ORR分别为66.7%和51.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6个月。在10例脑转移患者中有8例观察到PR。5例被选为靶向病灶的脑转移患者经研究者评估获得颅内缓解,颅内肿瘤缩小的中位数为57%(范围:34%-71%)。SCC244显示出较高且稳定的疗效,颅内抗肿瘤活性也较好。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可控。
【2022ELCC】2MO:赛沃替尼在METex14跳跃突变NSCLC患者中的最终OS结局与亚组分析
中位随访28.4个月,全分析集(FAS)的mOS为12.5个月;12例经治和13例初治肺肉瘤样癌(PSC)患者的mOS分别为19.4个月和10.9个月;PSC与其他NSCLC患者的mOS分别为10.6个月与 17.3个月;脑转移患者的mOS为17.7个月;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2022ELCC】26P:Capmatinib治疗未经治MET外显子14突变(METex14)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来自GEOMETRY MONO-1研究的最新结果
GEOMETRY mono-1研究中队列7纳入未经治的METex14跳跃突变患者(N=32),更新数据显示ORR为68.8%(1例达到CR,21例达到PR),与既往报道的未经治METex14跳突NSCLC患者(队列5b)的ORR相似(67.9%)。队列5和7合并(N=60)分析显示,大多数患者(65.9%)在2个月内早期缓解,mPFS为12.5(8.3-18)个月,队列7的mOS未成熟。
【2022AACR】CT536:Tepotinib 在METex14跳跃突变NSCLC 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VISION研究共分析了275例患者,结果显示:在初治患者(n=137)中,ORR为54%,mDOR为32.7个月,mPFS为10.4个月,mOS为17.6个月。在经治患者(n=138)中,ORR为44.2%,mDOR为11.1个月,mPFS为11个月,mOS 为19.9个月。安全性方面,14.1%的患者因TRAE而中断治疗,Tepotinib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2022ELCC】25P:Tepotinib用于METex14跳跃突变的亚洲晚期NSCLC患者
VISION研究纳入106例亚洲患者,截至2021年2月1日,79例患者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并评估了疗效,ORR为54.4%,mPFS为12.1个月,mOS为20.4个月, 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外周水肿、肌酐升高和腹泻;29.5%的患者出现≥3级TRAE。29.5%的患者因TRAE减量,43.2% 的患者中断治疗,14.8%的患者永久停药。
【2022AACR】CT538: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治疗MET扩增的EGFR突变NSCLC患者:INSIGHT最终分析
纳入了55例患者,ECOG PS为0-1,EGFR突变(T790M阴性),既往接受1或2代EGFR-TKI后耐药的MET扩增和/或MET过表达(IHC 2+或3+)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FS。与化疗组相比,在METamp患者中,tepotinib联合吉非替尼组mPFS显著延长,为16.6个月,化疗组仅4.2个月。mOS为37.3个月 vs 13.1个月,ORR为66.7%高于化疗组的42.9%,58.3%的患者出现≥3级TRAE。
ROS1融合/NTRK融合
【2022ELCC】8MO:Unecritinib(TQ-B3101)一线单药治疗ROS1阳性NSCL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纳入了111例既往接受不超过两种化疗方案、ECOG PS为0-1的ROS1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主要终点为IRC评估的ORR。结果显示ORR达78.4%,mPFS为15.6个月,mOS尚未达到;安全性方面,≥3级TRAE为45.1%,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肝毒性(AST升高为73.9%,ALT升高为72.1%)和血液学毒性,TRAE导致剂量中断比例为35.1%,停药比例为16.2%。
【2022ELCC】111P:Entrectinib 在中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局部晚期/转移性 ROS1 融合阳性(fp)NSCLC 和 NTRK-fp 实体瘤的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纳入54例ROS1-fp NSCLC患者和32例NTRK-fp实体瘤患者,主要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8.5个月,38例ROS1-fp NSCLC 患者的ORR为63.2%,基线有/无脑转移患者ORR为58.3%/65.4%, ROS1-fp NSCLC患者中,mPFS为17.7个月,OS数据不成熟。中位随访10.6个月,21例NTRK-fp实体瘤患者的ORR为81.0%,基线时有/无研究者评估的CNS转移NTRK-fp实体瘤患者中,总体ORR为100%/76.5%,NTRK-fp实体瘤患者中,中位PFS和OS不成熟。
【2022AACR】CT545:NTRK 基因融合的变异性似乎不会影响对拉罗替尼的缓解
在80例TRK融合肿瘤患者中,我们检测到20种不同的NTRK基因融合,其中55%仅发生在 1 例患者中。有36种不同的融合变体。尽管融合结构存在差异,但拉罗替尼同样有效。
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
【2022ELCC】20P:Amivantamab治疗表皮生长因子(EGFR)外显子20插入(ex20ins) 突变NSCLC后颅内进展的风险和管理
该项研究探索性分析了CHRYSALIS研究中晚期(ex20ins)NSCLC患者中Amivantamab治疗的进展模式。中位随访12.5个月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72/114例患者(63%)经研究者评估为疾病进展;首个疾病进展部位中,13/114例患者(11%)以颅内病灶为寡进展;4/114例患者(4%)在颅内和颅外均有进展;仅颅内疾病进展的13例患者中,6例进行了颅内进展管理,接受了SRS治疗同时继续Amivantamab用药,是可行且易耐受的。
【2022AACR】CT198: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皮下注射Amivantamab:PALOMA研究的初步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结果
PALOMA 研究的初步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大多数AEs为1-2级,因TRAEs减量的患者为9.1%;无患者因TRAEs停药,输液相关反应发生率为18.2%且为低级别。首次给药全剂量可耐受。皮下给药生物利用度初步估计为65%;与静脉注射相比,皮下注射可减少递送时间,不需要分次给药,并降低IRR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张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