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诺学院】王志杰教授:塞瑞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获CSCO指南Ⅰ级推荐,谱写精准新篇章

2021年09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已于9月25日盛大召开,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进一步推动了指南学习和规范诊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方面,塞瑞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获得2021年CSCO指南Ⅰ级推荐,越来越多的少见靶点也迎来突破。【肿瘤资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为我们带来塞瑞替尼获指南Ⅰ级推荐背后的思考和ASCEND-8研究解读,以及肺癌精准治疗未来探索新方向。

15.jpg

               
王志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委员会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青委 副主任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肿瘤化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2位),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第4位)等。

基于适应症,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四大因素,塞瑞替尼一线治疗当之无愧获CSCO指南Ⅰ级推荐

王志杰教授:首先,ASCEND系列研究告诉我们,塞瑞替尼可以作为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推荐。2020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塞瑞替尼作为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全线治疗适应证。

 其次,ASCEND-8研究中,塞瑞替尼采用了不同的给药方式,包括750mg空腹、600mg随餐和450mg随餐的治疗方式,研究发现,450mg随餐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ASCEND-8研究提供了亚洲人群数据,亚洲亚组数据显示,450mg随餐组的3年总生存(OS)率达到了93%。这些数据都加强了我们将塞瑞替尼列为CSCO指南Ⅰ级推荐的信心。

 第三,塞瑞替尼进入了医保。目前,塞瑞替尼一个月的治疗费用为同类ALK抑制剂中最低,报销后月治疗费用小于5000元总体而言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药物可及性也是支持我们将其列入Ⅰ级推荐的重要原因。

塞瑞替尼450mg安全耐受,亚洲人群3年OS率93.1%

王志杰教授:通过前期的系列研究可以看到,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后线治疗,塞瑞替尼对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都非常不错。但是,既往750mg空腹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问题,尤其是消化道不良反应问题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探讨其他给药方式是否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不降低疗效,这便是ASCEND-8研究设计的初衷。

该研究设计了3种给药方式,除了既往的750mg空腹给药方式之外,还有两组为随餐口服,一组为600mg随餐口服,一组为450mg随餐口服。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药代动力学非常类似。更重要的是,450mg随餐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下降,基本为1~2级,极少发生3~4级消化道不良反应。所以,450mg随餐口服方式提高了塞瑞替尼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图2.png

图2. 450mg随餐组(红)和750mg空腹组(蓝)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情况

从疗效数据上看,450mg随餐口服方式的3年OS率达到了93%,3年PFS率达到59%,说明这组患者的中位PFS在3年以上,是非常不错的数据。450mg随餐组的3年DOR率为68%,从数值上来说也非常不错。更为关键的是,该研究包含了亚洲人的数据,增加了中国临床医生和患者对塞瑞替尼使用的信心。

4.png

图3. ASCEND-8研究PFS和DOR

开辟发展新局面,谱写精准新篇章

王志杰教授:精准治疗的概念源于靶向治疗,针对不同的分子分型或分子靶点给予相应的靶向药物,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我认为,这是肺癌领域分子分型以及相应的靶向治疗给患者带来的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除了常见的EGFR突变、塞瑞替尼所针对的ALK融合,以及ROS1重排等,一些更为少见的靶点也研发出了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并获得了不错的疗效。比如,针对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或者MET扩增的MET抑制剂,目前赛沃替尼已经在国内批准上市,其他MET抑制剂也正在路上,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临床实践的药物。最近两年研究比较火热的还有KRAS突变,既往认为KRAS突变是非常难治的分子亚型,基础科学家对该靶点的进一步剖析和相应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福音。此外,针对RET融合,我们看到了像普拉替尼这一类的药物,中位PFS也非常不错。对于BRAF V600突变,应用达拉非尼(D)联合曲美替尼(T)的联合治疗方式,无论是一线还是后线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中位PFS。

虽然上述靶点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在中国肺癌患者庞大的人群基础之下,即便是发生率1%~2%的靶点,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出这些分子靶点,也就是基因检测的分析。现在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基因检测技术,二代测序技术也进入了临床实践,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新技术来进行少见靶点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我想基因检测方面的质控,以及血液和组织活检的一致性问题,都是精准诊疗时代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除了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检测技术的进步,精准靶向治疗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一些靶点虽然应用靶向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疗效;有的靶点突变可能并非单独存在,当它和其他基因突变共存的时候,是否需要联合治疗?除了已知的靶点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未知的靶点,这些患者是否携带潜在可治疗的靶点?以上这些都是未来精准诊疗的重要探索方向。

责任编辑:Ervin
排版编辑:Vincent


2024 ELCC最新热点>>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