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八届同济胸部肿瘤论坛暨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华中区巡讲在武汉成功举办

2021年05月17日
来源:组委会供稿

微信图片_20210517131557.jpg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湖北省抗癌协会,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办的“第八届同济胸部肿瘤论坛暨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华中区巡讲”于2021年5月15日在武汉泛海费尔蒙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邀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吴一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中国医促会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陈元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共有全国各地九十余位肺癌领域的专家莅临会议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四百余名临床医生、护士、放疗物理师、技师参与盛会,肿瘤资讯网络同步直播整场会议。

5月15日上午举办本次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副主任褚倩教授和夏曙教授主持。大会主席陈元教授致欢迎辞。陈教授欢迎全国各地专家和临床医疗工作者参与本次会议。七年来,在众多专家同道的鼎力支持下,“同济胸部肿瘤论坛”已经成为备受我国肺癌届瞩目的学术盛会,深受广大同行的肯定和欢迎。本次会议将聚焦肺癌的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及前沿进展等临床与转化研究方面的热点及疑难 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大会邀请了肺癌及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授课,他们将带来启迪性的精彩学术报告。同时,会议将设置肺癌诊疗临床实践论坛、SCI Workshop—Meet Editors及肿瘤患者肺康复治疗论坛三个分会场,为广大医生同道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会议,能够交流学术,分享经验,收获友谊,共享这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1.jpg

开幕式由褚倩教授和夏曙教授主持

2.jpg

 大会主席陈元教授致欢迎辞

大会主席陆舜教授致辞。陆教授指出,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的前身是全国肿瘤防办肺癌协作组,1986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武汉对于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有着特殊的意义,协会正是在第一任主任委员武汉张明和教授的带领下起步,开展了中国肺癌领域的探索之路。我们只有知道“从哪儿来的”,才能正确回答“到哪儿去”这一问题。在去年疫情期间,武汉肿瘤同道一手抗击新冠疫情,一手关爱肿瘤患者,防疫抗癌两不误,为广大罹患新冠感染和肿瘤疾病的患者带来了健康,我对此充满了敬意。疫情改变了很多,变动的是会议形式,从传统的线下会议变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变的是大家关注学术、关爱患者的初心。希望武汉这座城市越来越好,也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3.jpg

大会主席陆舜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致辞。吴教授向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表示敬意,经过去年一年的艰难的抗疫战斗,武汉终于转危为安,我们也能够在初夏的五月,来到这里,召开线下的大会。这几天,武汉是雷雨交加的天气,给大家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但是令人高兴的是,本次大会仍然是群星闪耀,许多肺癌领域的专家大咖将会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讲,就好比这滚滚雷声一样震撼人心。

4.jpg

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致辞

武汉同济医院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俊波教授致欢迎辞。胡教授代表同济医院全体职工,热烈欢迎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并肩作战的兄弟省市的同道们再次回到武汉,感谢大家对于武汉同济医院肿瘤诊治工作的支持!肺癌作为国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疾病,历年来受到武汉同济医院的高度重视,以肿瘤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为主体的MDT团队,为众多肺癌患者解除痛苦,再获新生。武汉同济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58年,历经近60多年的开拓创新,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肿瘤学医疗、科研、教育基地之一,目前是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首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放射治疗与防护湖北省工程中心。肿瘤科在光谷院区,蔡甸中法院区和同济主院区,共计有13个病区,2个化疗配药中心,2个放疗中心和1个实验室。肿瘤中心下设头颈肿瘤科、胸部肿瘤科、消化系统肿瘤科和综合肿瘤科4个亚专科,共有开放病床720余张,现有职工370余人,历年来住院人数、放疗人次、科研成果均位于国内综合医院肿瘤科前列。

5.jpg

胡俊波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上午为主会场发言,第一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肿瘤中心张俊萍教授主持。吴一龙教授进行了题为“CTONG简史和攀登NEJM之路”的主题演讲。吴教授全面回顾了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的发展史和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史,指出了从模糊到选择、从选择到生物标志物指导、从靶向肿瘤到靶向微环境这三个现代肺癌治疗史的重要阶段。以划时代的第一例靶向治疗成功用于晚期肺癌的IPASS研究和从耐药机制上入手精准解决靶向耐药问题的AURA3研究为引导,不禁让人思考EGFR TKI在晚期肺癌的成功,是否能移植于早期肺癌?由此引发了ADJUVANT和ADAURA研究。ADAURA的诞生以2014年9月马德里AB会议(ESMO年会)为契机,吴教授在方案设计上提出了ⅠB期入组,血液检测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试验设计更为全面。基于NCCN是根据回顾性研究推荐N2肺癌术后辅助放疗、ASCO Guideline根据前瞻性结果不推荐术后辅助放疗的理论基础,ADAURA设计不允许术后辅助放疗,这一观点在2020年的Lung ART试验得到证实。酒香也怕巷子深。吴教授特地强调了ADAURA从试验设计之初就在各大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加以宣传,随后的NEJM投稿也非常顺利,充分体现了临床问题的求解需要大家以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完成临床医生到临床科学家的嬗变。

6.jpg

吴一龙教授分享“CTONG简史和攀登NEJM之路”   

第二场由鄂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金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中心医院肿瘤科卢宏达教授主持。陆舜教授进行了题为“晚期NSCLC少见突变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陆教授指出,目前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认知,已经从一种疾病演变成高度异质性疾病。少见靶点药物研发百家争鸣,超过EGFR/ALK抑制剂的数量。在经典靶向长生存的光环下,少见靶点治疗期望值究竟为如何?少见靶点药物耐药处理模式与EGFR/ALK抑制剂的异同?陆教授全面分析了EGFR/cMET双特异性课题JNJ-372药物以及TAK-788治疗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克唑替尼、色瑞替尼、恩曲替尼治疗ROS1阳性,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BRAF突变,沃利替尼治疗14外显子MET跳跃突变,卡马替尼、Sym015治疗原发性MET扩增,LOXO-292、Pralsetinib治疗RET融合,恩曲替尼、Larotrectinib、LOXO-195治疗NTRK融合,吡咯替尼、DS8201治疗HER2突变,AMG510治疗KRAS G12C突变方面的疗效,指出越来越多的少见靶点药物(如KRAS、HER2、PIK3CA等)可能会尽快获批进入临床。

7.jpg

陆舜教授分享“晚期NSCLC少见突变研究进展”

第三场由十堰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曹风军教授、黄冈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刘静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附属医院放疗科主任陈明教授进行了题为“局部晚期肺癌MRD研究现状”的主题演讲。陈教授指出,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的定义为微小残留病变/分子残留病变,指的是在癌症治疗后持久存在于患者体内的残留肿瘤细胞。肺癌R0切除后和III期肺癌同步放化疗后的MRD阳性的患者,需要精准检测、精准施治、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区分cR0和MRD状态,能够防止过度治疗及治疗不足。与肿瘤干细胞CSC,循环肿瘤细胞CTC相比,循环肿瘤ctDNA是检测MRD最好的材料,目前检测技术尚待完善。目前局部晚期肺癌MRD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主要集中于EGFR药物、抗血管治疗、免疫治疗上,如放疗+奥希替尼、放疗+阿美替尼、放化疗+贝伐单抗、放疗+免疫、放疗+抗血管治疗+免疫上,希望能指导临床工作。

8.jpg

陈明教授分享“局部晚期肺癌MRD研究现状”

第四场由黄石市中心医院肿瘤大内科王钢胜教授、荆州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徐炎华教授主持。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科主任朱波教授进行了题为“肺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的主题演讲。朱教授指出,耐药是肺癌免疫治疗不可避免的现实,处理对策包括继续免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加用抗血管治疗、加用化学治疗、改变治疗方案、入组新药临床试验等,应根据机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相关机制包括:肿瘤细胞层面:新生抗原、MHC表达/抗原递呈等;CD8-T细胞层面:JAK1/2突变,抗肿瘤血管协同免疫治疗,放射促进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以及ICOS激动剂、细胞因子、CD-122偏倚性激动剂、IL-15激动剂等作用;肿瘤微环境层面:TGF-β、肿瘤细胞等;全身相关因素层面:系统性T细胞功能受抑,肠道微生态,肿瘤诱导贫血等。朱教授总结,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为克服策略研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9.jpg

朱波教授分享“肺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第五场由咸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舒诚荣教授、长江大学附属一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杨继元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杨帆教授进行了题为“NSCLC围手术期治疗新进展”的主题演讲。杨教授重点介绍了CheckMate-816这一免疫新辅助治疗Ⅲ期临床阳性研究,该研究主要入组ⅠB~ⅢA期、PS评分0-1的可切除NSCLC患者,排除了EGFR/ALK突变阳性人群,358例患者术前按照1∶1随机分组,分别接受纳武利尤单抗(360 mg)联合基于组织学分型的含铂双药化疗(每3周一次,最多3个周期)和单用含铂双药化疗(每3周一次,最多3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上,联合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为24%,而单用化疗者pCR率仅为2.2%,提高了10倍有余。此外,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患者PD-L1表达水平、肿瘤学类型或疾病分期如何,pCR均有改善,但亚组数据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获益趋势,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来进行确认。在次要研究终点上,术前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MPR是单用化疗患者的4倍(36.9% vs 8.9%;OR 5.70, 99%CI: 3.16~10.26)。在ctDNA清除组,免疫联合化疗对比化疗组的pCR率分别为46% vs 13%,而未达到ctDNA清除的比例分别为0% vs 3%。随后,杨教授全面分析了新辅助免疫治疗中单药、联合化疗、双免、化疗序贯免疫治疗、同步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情况。杨教授指出,目前药企申办的新辅助治疗研究,存在两个“最大化”:治疗疗效的最大化,即化疗加免疫而不是免疫单药;用药时长的最大化,即新辅助免疫+手术+辅助免疫,而辅助免疫是否一定需要施行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此外,应警惕免疫新辅助治疗的pCR等同于治愈这样简单的认知,NADIM研究中1例pCR的患者复发,动物模型指出长时间肿瘤抗原暴露的结局是使得被激活的特异T细胞被耗竭进入失能状态,转化研究提示手术切除不可或缺。

10.jpg

杨帆教授分享“NSCLC围手术期治疗新进展”

下午的学术活动同样精彩。第一分会场主题为“肺癌诊疗临床实践论坛”。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林劼教授进行了题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的主题演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进行了题为“重症肺癌的诊疗进展”的主题演讲;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苏春霞教授进行了题为“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进展”的主题演讲;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任胜祥教授进行了题为“Optimal management of multiple GGO & partial GGO's”的主题演讲;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进行了题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的主题演讲;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进行了题为“局部晚期NSCLC的治疗规范与进展”的主题演讲;武汉同济医院肿瘤科张鹏教授进行了病例汇报。

第二分会场主题为“SCI Workshop—Meet Editors”。武汉同济医院肿瘤科吴孔明教授进行了题为“SCI论文的选题、设计、写作和评审”的主题演讲;暨南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李扬秋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临床试验样本的基础研究”的主题演讲;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潘景轩教授进行了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技巧”的主题演讲;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刘谦教授进行了题为“从稿件处理流程看作者投稿注意事项”的主题演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中心研究员康德英教授进行了题为“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学思考”的主题演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胡海教授进行了题为“科学研究的选题”的主题演讲。

第三分会场主题为“肿瘤患者肺康复治疗论坛三个分会场”。武汉同济医院康复科陆敏教授进行了题为“呼吸基础与肺康复实践”的主题演讲;武汉同济医院胸外科董翠萍护士长进行了题为“基于专科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改变”的主题演讲;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赵洁玮教授进行了题为“‘唱’通无阻,‘愈’来愈好”的主题演讲;武汉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曾凡护士长进行了题为“肺癌患者的全程肺康复:治疗与管理”的主题演讲;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护理团队现场演示音乐呼吸操。

11.jpg

与会专家合影

12.jpg

会议现场

责任编辑:Zack
排版编辑:Zack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5月17日
侯国栋
平遥兴康医院 | 外科
第八届同济胸部肿瘤论坛暨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华中区巡讲在武汉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