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超万人线上观看,这场“肾癌免疫治疗沙龙”值得细细回顾

2021年03月12日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泌尿系统肿瘤诊疗发展迅速,一系列新的治疗手段,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先后取得突破。随着国家医保谈判工作开展,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制剂进入医保,为了规范并合理化使用免疫治疗,由北京康华中西医发展基金会主办,思路迪精准诊疗集团协办“泌尿肿瘤免疫治疗系列沙龙”线上会议,传递泌尿肿瘤免疫治疗前沿进展,促进免疫治疗的规范化,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1年3月10日晚间,“泌尿肿瘤免疫治疗系列沙龙”第四期线上会议隆重召开,本期会议主题为“肾癌的免疫治疗”。与会专家对肾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最新进展,以及临床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期沙龙特别邀请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建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担任大会主持。超过15000人次通过【肿瘤医生】在线观看了本场会议。

开场致辞

在开场致辞中,马建辉教授表示,如今的免疫治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免疫治疗热潮的回归,由于当时技术受限,研究的并不深入,甚至出现前后研究结果间自我否定的现象。现如今的免疫治疗研究条件远非当年可比,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泌尿系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但尚不能根除肿瘤。上世纪的免疫治疗研究中,肾癌是免疫治疗疗效最好的瘤种之一,提示肾癌应该是一种具备较好免疫原性的肿瘤,然而截至目前尚未找到肾癌免疫治疗特异性抗原,而且上世纪的免疫治疗定义亦较为笼统。希望通过参与会议的各位的共同努力,能够对肾癌免疫治疗进行更为准确、规范的定义,进一步促进肾癌免疫治疗的发展。

马建辉教授

肾癌免疫治疗现状与思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介绍到,晚期肾癌在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主要的联合方式。不过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依旧需要进行人群筛选。其一,KEYNOTE-426研究与CheckMate-214研究显示出了分层差异,CheckMate-9ER等其他研究也同样显示了患者分层风险越高获益越多,因此,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IMDC)危险分层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低危患者不需要联合免疫治疗;其二,多项研究亚组分析均提示肉瘤样分化癌接受免疫联合治疗获益更加明显,表明特殊类型或疾病特征会提供参考,不过目前尚未有单个生物标志物具有指导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内已上市的PD-1/PD-L1单抗众多,但尚未获批肾癌治疗适应证,同时针对中国人群,也仅有替雷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的少量数据,未来我们期待在国内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增添更多的国人数据。

盛锡楠教授

肾细胞癌免疫治疗biomarker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海梁教授介绍到,免疫联合治疗已经进入指南,成为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推荐,抗血管生成治疗所形成的肿瘤血管正常化可以降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过程,促进效应T细胞的浸润,改善其功能,同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激活效应T细胞,从而使得肿瘤血管正常化。对于中高危的肾癌患者,免疫联合治疗获益最大,对于低危的肾癌患者,靶向治疗获益最大。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识别免疫治疗获益人群,PD-L1表达、CD8+T细胞、CD163、NLR、基因突变状态等均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张海梁教授

病例分享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思明教授分享了三个肾癌免疫治疗案例。

病例1:患者为59岁男性,诊断为左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胸椎转移,右肺转移可能,T2aN0M1 Ⅳ期(IMDC 1分,中危)。患者2016年术后开始使用舒尼替尼治疗,2017年7月舒尼替尼增至标准量50mg,qd(4/2方案),肺转移灶缓慢增大;2018年11月开始出现咯血症状,2018年12月复查胸部CT提示肺转移灶较前明显增大且新发,12月开始二线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治疗。一线治疗时长3年,二线治疗时长2年+。

病例2:患者为48岁男性,诊断为左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多发骨转移,双肺多发转移,T1aN0M1 Ⅳ期(IMDC 1分,中危)。患者术后于2017年6月2日开始一线索拉非尼治疗,同时开始唑来膦酸抗转移治疗。2017年10月行L3骨转移灶射波刀治疗。2018年6月评效部分进展,二线调整为阿昔替尼治疗。2018年9月行右肺下叶射波刀治疗。2019年6月评效部分进展,腹部CT提示腹腔多发结节和肿块,考虑转移;小肠转移、肝脏多发转移;三线治疗调整为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全身治疗)以及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

病例3:患者为26岁女性,患右肾XP11.2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术后,腹腔转移、肺转移、骨转移,T3cNxM1 Ⅳ期(IMDC 2分,中危)。患者2019年4月开始一线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治疗,后续阿昔替尼加量至10mg,bid,患者腹腔病灶呈现持续缩小状态。

李教授表示,从临床案例中观察到,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治疗确实能够为患者带来很好的获益,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易于管理。

李思明教授

热点讨论

北京协和医院李孝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平浩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振华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冯虹教授与上述讲者一同参与讨论。

专家们指出,在免疫治疗领域,晚期肾癌已经步入联合治疗时代。PD-L1作为免疫治疗的重要标志物,预测预后的价值更大,因为在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中,可以不考虑患者PD-L1的表达情况,都有一定的疗效反应率。在预后的预测方面,不论是随机对照研究或者荟萃分析,都显示PD-L1阳性患者的无进展进展生存(PFS)优于PD-L1阴性的患者,但在总生存(OS)上并无明显差别,未来针对生物标志物需要更多探索。

讨论嘉宾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盛锡楠教授谈到,本期沙龙引起了线上线下与会者的热烈反响,线上观看人数超过万余。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尚未在我国获批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适应证,但免疫治疗在肾癌领域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喜已让我们看到了治愈的曙光,后续期待通过对于优势人群、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从而实现对不同联合方案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亦希望能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或副作用、降低费用,让晚期肾癌患者获益实现最大化,期待后续的沙龙继续能和大家相聚。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会议:

责任编辑:Zack
排版编辑:Jack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3月15日
阙丽琳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在免疫治疗领域,晚期肾癌已经步入联合治疗时代。PD-L1作为免疫治疗的重要标志物,预测预后的价值更大,因为在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中,可以不考虑患者PD-L1的表达情况,都有一定的疗效反应率。在预后的预测方面,不论是随机对照研究或者荟萃分析,都显示PD-L1阳性患者的无进展进展生存(PFS)优于PD-L1阴性的患者,但在总生存(OS)上并无明显差别,未来针对生物标志物需要更多探索。
2021年03月15日
曹大平
河南中医药大学
目前国内已上市的PD-1/PD-L1单抗众多,但尚未获批肾癌治疗适应证,同时针对中国人群,也仅有替雷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的少量数据,未来我们期待在国内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
2021年03月15日
王跃蓉
西部战区空军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