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十三届国际胃癌西湖峰会-基础研究分会场顺利召开

2020年10月25日
来源:肿瘤资讯

十月的杭州,秋风飒爽,给我们带来沁人的凉爽。在这丰收的时令,2020年第十三届国际胃癌西湖峰会基础研究分会场于10月24日下午在名睿厅胜利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胃癌基础研究专家们共聚一堂,交流胃癌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可行的思路。

会议由陈天辉教授和冯建国教授主持。主持人首先对报告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感谢各位专家能参加本次峰会的基础研究分会并带来精彩的报告,同时也感谢各位基础研究的同仁们与会研讨。

邵吉民教授给大家带来的报告是在结肠癌精准免疫治疗中新型抗原和免疫微环境的多重组学分析。多重组学分析已经是癌症基础研究方向的一个热点手段,能够揭示了癌症发生、发展和治疗相关的精准靶点,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精准的参考。

潘凯峰教授和大家讨论的是我国高危人群如何进行胃癌的筛查和预防。作为胃癌高发的国家,潘教授的发言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大家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缪小平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中国人群中恶性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基因表达改变与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于观贞教授和大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中的促进作用,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帮助人们把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在病理辅助诊断,医学影像,外壳手术,心电和脑电波,智慧医疗等领域大放光彩。

郑华川教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JC病毒T抗原对胃癌的组织发生机制。作为人群中高感染的一种病毒,JC病毒能导致人类产生多种肿瘤,由其产生的T抗原能影响人体的防御机制,影响细胞内外环境,最终促进肿瘤的产生。这为胃癌预防和治疗的精准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可靠的靶点。

澳门大学的沈汉明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是细胞自噬应用于肿瘤精准治疗的可能性,他和大家探讨了此项应用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这个新颖的思路引起大家的阵阵踊跃发言,纷纷为此项技术的实用前景提供建议。

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李敏教授和大家一起探讨了肿瘤的精准治疗。随着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已经成为医学的潮流,满足不同病人的具体需求成为一个最有潜力的挑战。但是肿瘤的精准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基因组大数据和临床数据的不断累积匹配,相信精准治疗在不远的未来将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凌志强教授最后探讨了食管-胃交界腺癌的研究进展。胃食管反流是人群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而胃液反流对食管的刺激导致食管-胃交界处容易产生炎症进而发生恶变。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此都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因此,对这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切合实践需求。

各位专家精彩的讲述时而引起大家轰然大笑,时而让大家陷入深思,各位研究者的思维火花在这里不停绽放,闪耀在攻克胃癌的道路上,凝聚成一盏盏璀璨的明灯。

责任编辑: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晓栋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10月28日
郭飞
扬州市江都区人民医院 | 检验科
胃癌基础研究
2020年10月28日
储华健
扬州中医院 | 肿瘤内科
胃癌基础研究新进展
2020年10月26日
程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