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诊治,携手共赢。9月19日,第23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0年CSCO学术年会盛大开幕!9月21日下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举办CSCO年会乳腺癌专场。【肿瘤资讯】小编继续从现场带来最新报道。
大会主席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宋尔卫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的江泽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炅教授共同担任。宋尔卫院士、吴炅教授与王翔教授通过远程连线从云端带来问候与祝福,对CSCO 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的推动作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学术交流Part Ⅰ
刘荫华教授、张清媛教授、耿翠芝教授、殷咏梅教授共同主持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新策略
马力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马力教授从两大方面来阐述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新策略。首先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中,随着临床试验与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模式也从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而对于新辅助治疗的作用,多数专家一致同意,新辅助治疗能够增加患者手术机会,将不可手术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还能够根据是否达到pCR筛选出不敏感、预后差的患者,调整辅助治疗方案,以改善长期生存。
随后,马力教授集中复习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相关临床研究。CTNeoBC研究提示HER2阳性患者中pCR与预后密切相关;NeoSphere研究,在曲妥珠单抗+化疗基础上联合帕妥珠单抗,能够提高患者5年DFS;PEONY研究也证实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的双靶方案能够给抗HER2新辅助治疗带来更高的pCR率。TRYPHAENA研究评估了FEC联合或序贯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或TCb联合帕妥珠看到+曲妥珠单治疗新辅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显示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治疗临床常见化疗新辅助治疗,tpCR率为45.3%-51.0%;BERENICE研究评估了FEC/AC序贯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抗HER2新辅助治疗的心脏安全性,结果显示8周期新辅助治疗tpCR率分别为61.8%、60.7%;TRAIN-2研究则评估了TCb+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FEC新辅助治疗9周期,tpCR率分别达到67%、68%。Kristine研究则采用了更为积极的帕妥珠单抗+T-DM1进行研究。
最后,马力教授还解读了2020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中对HER2阳性乳腺癌术前治疗的策略及更新部分。并带来自己对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思考。
晚期乳腺癌抗HER2合理分层治疗
严颖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晚期乳腺癌抗HER2合理分层治疗中,对于既往未使用过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H±P)/符合H±P再使用的患者,CLEOPATRA研究证实帕妥珠单抗可以显著延长PFS和OS,CSCO-BC指南 也I级推荐THP方案,而针对HR+/HER2+的三阳性患者,真实世界显示双靶+化疗及双靶+内分泌治疗维持可使患者获益。对于H±P治疗失败的患者,PHENIX研究、PHOEBE研究证实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而EMILIA研究也证实T-DM1用于HER2+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可延长患者的PFS和OS,同时DESTINY-Breast01研究证实DS-8201用于HER2+晚期乳腺癌后线治疗疗效良好。随着分层治疗的逐步精细化,HER2+乳腺癌的OS逐渐延长,未来可期。
另外,HER2+晚期乳腺癌的脑转移发生率为30%,因此如何选用合理的药物诊治这部分患者十分重要。对于HER2+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局部症状可控的情况下,首先考虑抗HER2药物治疗,其中尚未经治疗的患者可选用拉帕替尼+卡培他滨、吡咯替尼+卡培他滨或图卡替尼+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其分别根据LANDSCAPE研究、PHENIX研究和HER2CLIMB研究,而对于治疗后再进展的脑转移患者,根据TBCRC 002研究可选用奈拉替尼+卡培他滨,或者选用图克替尼+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
乳腺癌脑转移治疗进展——649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王涛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王涛教授首先介绍了两例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病例,引发思考。30%-5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会发生脑转移,其中三阴性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HR阳性乳腺癌的脑转移瘤发生率分别是25%-46%、30%-50%、5%-10%。而乳腺癌的脑转移,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目前,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疗、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
脑转移治疗是晚期乳腺癌的常见问题,目前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王涛教授分享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650例脑转移患者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晚期乳腺癌治疗效果的改善,OS的延长,脑转移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转移部位。而Breast-GPA评分体系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更好的体现现有综合治疗模式对于脑转移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系统治疗可以延长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特别是HER2阳性脑转移患者的抗HER2治疗。脑转移病灶和颅外转移灶存在显著的分子指标表达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临床有必要探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转移程度的脑转移患者不同的综合治疗模式。
学术交流Part II
王海波教授、王晓稼教授、余之刚教授、刘强教授共同主持
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关键临床问题思考
徐玲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徐玲教授提出了辅助内分泌治疗三大思考:辅助内分泌治疗思考之一,药物OFS使用的时机选择。在不同研究中OFS使用的时机不同,TEXT研究是OFS与化疗同步,而SOFT研究是化疗结束8个月内使用OFS,ASTTRA研究则是化疗结束两年内使用OFS。ASTRRA研究显示,基于目前的化疗方案,年龄<45岁的患者化疗后月经恢复率高,而一项Meta分析中,OFS与化疗同步使用不影响生存获益。辅助内分泌治疗思考之二:药物OFS的剂型选择。目前OFS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均为单月用药,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是否长效的OFS剂型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一项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对比GnRHa三月剂型和一月剂型的研究,结果显示三月剂型非劣效于一月剂型。同时,期待未来国人的真实世界研究带来三月剂型和一月剂型比较的循证医学证据。辅助内分泌治疗思考之三:延长内分泌治疗人群的选择。根据2019 ASCO指南推荐,许多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应该根据已知预后因素考虑复发风险,酌情延长辅助内分泌治疗最多不超过10年。如果患者的复发风险低,其获益也较少,对于淋巴结阴性但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CTS5、基因表达检测有助于治疗决策的治疗,而对于淋巴结阴性低危患者不应常规进行延长治疗。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组合和新靶点
郝春芳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HR+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推荐中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在一线、二线内分泌治疗具有优选地位,但一线内分泌治疗选用单药还是联合治疗尚悬而未决,目前尚无生物标记物可以准确识别这类患者。总体来说,ER+是目前使用CDK4/6抑制剂联合明确有效生物标记物。CDK4/6和内分泌耐药的患者中包含基因组测序和重复生物标记物分析的肿瘤活检是指导后续治疗策略的关键,内分泌+PI3K抑制剂/mTOR抑制剂是国内外指南推荐HR+/HER2-晚期乳腺癌内分泌耐药后的二线或后线治疗方案。HR+晚期乳腺癌开启了靶向治疗时代,拓宽了内分泌“敏感”人群,基于现有的证据和指南推荐,优化治疗顺序和精准治疗,以延长内分泌敏感性,减缓疾病进展,推迟化疗。
学术交流Part III——优秀论文交流
雷蕾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袁洋 (解放军总医院)
金亮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雷蕾、袁洋、金亮三位青年医生在大会分享了优秀的论文。分别是腋结阴性早期乳腺癌多基因检测临床价值分析、MONARCH plus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亚组分析结果和IHC4在HR+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及预后预测的临床研究。
学术交流 Part IV
王建东教授、段学宁教授、袁芃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未来之路——精准检测和新的靶点
袁芃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一直以来,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预后极差,治疗效果长期难以改变。而且TNBC异质性更强,是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垃圾桶”。FUTURE研究显示,难治性转移性TNBC患者可能从基因导向匹配治疗中获益,NCCN指南也以高级别证据推荐患者进行精准检测,而ESMO最新的转移性癌症NGS检测指南也推荐对部分转移性癌症患者选择二代测序。
既往研究已经显示,TNBC的治疗有很多潜在靶点:OlympiAD研究、EMBRACA研究、TBCRC048研究等证实,BRCA突变的mTNBC患者可以从PARP抑制剂的应用中显著获益;NTRK融合的TNBC患者可以从Entrectinib的治疗中获益。LOTUS研究、IPATunity 130研究等则显示PIK3CA/AKT1/PTEN突变mTNBC患者可以从AKT抑制剂Ipatasertib中获益。袁芃教授还细数了包括免疫治疗在内TNBC其他治疗潜在机会。综合来说,对于缺少有效治疗手段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获得新的靶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机会。
TNBC新辅助免疫治疗——机遇和挑战
王殊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新辅助治疗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乳腺癌,尤其是TNBC和HER2+乳腺癌中,但相较于HER2+乳腺癌,TNBC的新辅助治疗仍处于瓶颈。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走入临床,免疫治疗为TNBC带来了许多机遇,包括pCR获益,长生存获益和方案优化所带来的获益。IMpassion031研究中,ITT人群pCR显著获益,PD-L1阳性人群与ITT人群获益一致,而在KEYNOTE-522研究中,pCR的显著获益可能与长期生存获益有密切关系。另外,GeparNuevo研究是一项方案优化的探索,但研究主要终点显示白蛋白紫杉醇+度伐利尤单抗的pCR并未显著优于紫杉醇+度伐利尤单抗,同时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安全性同样值得关注。联合不同方案的疗效不确定性和联合方案的安全性将是免疫治疗正面临的挑战。
修正的参与肿瘤负荷系统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反应评估临床使用性分析
刘月平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评估应考虑残余癌细胞数量的变化,尤其是肿瘤NAC前后体积的变化以及肿瘤组织和间质形态学改变,而仅评估浸润区的组织学改变时,若反应程度在2个等级之间,应选择低级别者。病理评估体系中未将淋巴结转移情况列入其中。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RCB评估系统,包括瘤床的评估和淋巴结的评估,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标本T的评估应结合影像确定肿瘤最大横截面,而对于多灶性肿瘤,若RCB与AJCC评估不一致,可使用修正的RCB评估系统,模型构建为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其预后指数的乘积+治疗后RCB分级与其预后指数乘积,即可获得H-RCB,根据H-RCB的不同等级可评估患者病灶残留情况,预测患者术后复发风险。
在2020CSCO学术年会乳腺癌专场之后,举办了TRANSLATION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TBCR)杂志编委读者见面会。并进行了乳腺癌专场MDT病例讨论及CSCO AI人工智能系统演示。
TBCR杂志编委读者见面会
TBCR杂志编委读者见面会(云端)
精彩纷呈,关注继续。请继续关注良医汇-2020 CSCO 年会云游指南,了解2020 CSCO 学术周最新报道。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r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