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 HOW WE TREAT NSCLC”大型网络云会议暨2020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完美收官

2020年04月25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新冠疫情期间,学术活动不停歇。2020年4月25日,本年度备受瞩目的“2020 HOW WE TREAT”系列学术会议之“2020 HOW WE TREAT NSCLC”大型网络云会议暨2020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在良医汇网络平台重磅召开!该会议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主办良医汇承办,会议分为1个主会场——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进展解读,和3个分会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专场、肺癌综合治疗专场、免疫治疗专场,以解读最新进展,聚焦规范诊疗,展望当下研究方向为宗旨。大会全程气氛爆燃,一席难求,线上观众超过5.88万。【肿瘤资讯】全程报道会议主要内容,助力肿瘤事业发展。

本次大会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担任共同主席。

主KV.jpg

主会场: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进展解读

主席致辞

周彩存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虽然受疫情影响,本次大会是在线上召开,但隔绝了距离,不隔绝交流。今天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最新进展和临床热点问题探讨,期待大家能如线下一样,依旧收获满满。

王洁教授提到,肺癌是目前诸多瘤种进展较快的肿瘤。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取得了诸多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将会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新的一年到来,虽然我们因为疫情不能共聚一堂探讨,线上的模式也带给别有风味的交流。

程颖教授发表开场致辞,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的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采用线上模式召开,形式特别,别具意义。线上开会不受场地的影响,可以让全国各地更多的医生有机会参会,真正践行了我们办会的目的。今天的内容聚焦进展和规范,同时探讨临床难点和热点,相信对大家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学术篇章

上半场主持:周彩存教授、宋启斌教授和范云教授

液态活检在晚期NSCLC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液体活检是近年来晚期NSCLC的研究热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首先介绍了ctDNA用于驱动基因检测以及免疫疗效预测上的最新研究进展;之后分享了目前关于循环肿瘤细胞(CTC)的研究。总体而言,液体活检的未来探索方向是精细化分层基础上的精准管理及耐药机制的探索与检测,并探索外周血生物标志物预测基础上的免疫治疗的长期生存。基于群体或单个CTC的组学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研究肿瘤异质性、演变规律、转移机制,以及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整合肿瘤内因与微环境相关因素建立免疫治疗的预测体系是未来的方向。

NSCLC联合治疗的进展和走向

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首先介绍了晚期NSCLC治疗药物的发展和分类,包括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化获益,我们期待联合方案可以取得协同、相加的疗效。目前,抗肿瘤新药层出不穷、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因肿瘤异质性复杂且不断进化,单一药物的单打独斗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联合治疗被寄予厚望。TKI/IO联合化疗、TKI/IO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IO+IO等联合策略已经取得成功,成为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但在为NSCLC联合治疗取得成功而喜悦的同时,也有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目前我们对肿瘤异质性、微环境的认知仍然有限,联合治疗仅是现有手段的简单叠加、盲目联合,仍需对获益人群、生物标志物、最优联合策略等方面继续探索。未来,需要深层次了解肿瘤机制,为联合治疗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选择适用人群实施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能实现真正的联合制胜。

晚期NSCLC免疫二线治疗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就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免疫二线治疗的现状和困境展开介绍。基于CheckMate 017/057、KEYNOTE-010和OAK研究,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已经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二线治疗标准。然而,单药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仍有待提高。近年来开展了相关研究,探索联合治疗模式,如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Ramucirumab、帕博利珠单抗+多西他赛等,从初步结果来看,免疫+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望提高疗效。关于免疫治疗的应用疗程,目前一线免疫治疗的大多数研究采用2年,二线治疗的大多数研究没有限制给药时间,但KEYNOTE-010研究中采用用药2年的模式。从结果来看,由于持续的免疫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疾病,一旦停止治疗可能会使患者面临更大的进展风险,并且停药进展后如果再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获益不如之前,所以需要持续免疫治疗直至疾病进展。在免疫治疗过程中,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原发性耐药与快速进展,目前认为年龄>65岁、LDH>正常上限、转移灶数目>2、合并肝脏转移,可能与超进展有关。最后,随着一线免疫治疗的应用,免疫治疗失败的患者,二线治疗能否再挑战成为临床关注热点。对于一线治疗有效、未出现严重毒性、疗效持续时间长、一般状态好、仅合并寡转移且生物标志物提示患者有获益的人群,可以尝试免疫治疗再挑战。

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

抗肿瘤血管生成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哲海教授分别从抗血管生成的经典性研究,以及与EGFR TKI联合治疗的两个方面展开分享。总体而言,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仍将是研究热点领域之一,但作用靶点不同,疗效及毒性极大差异。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非鳞NSCLC一线治疗地位确立。随着TKI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的出现,为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治疗领域。EGFR TKI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提高了RR、PFS,但是否提高OS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全程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需要对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下半场主持:高树庚教授、陆舜教授和马智勇教授

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

天津市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首先介绍了早期NSCLC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接下来详细介绍了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可知,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用于早期或局部晚期NSCLC,主要病理缓解率(MPR)非常之高,且没有明显增加手术难度,前景乐观。对于新辅助免疫治疗,外科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于:手术切除率、手术难度、不良反应对手术延迟及脱落的影响。未来,还有很多需要回答的问题,如MPR与生存获益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等待和验证;有价值的预测标志物需要更深入研究;最佳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尚无定论,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都需要等待更多Ⅲ期临床研究结果。

局部晚期NSCLC治疗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系统性回顾了局部晚期NSCLC的研究进展,包括同步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不同放疗技术的对比。总体而言,同步放化疗是不可切除Ⅲ期NSCLC治疗的标准方案,近十年来,该标准方案仍没有被修改或更新。IO维持治疗(PACIFIC研究是地标性研究:度伐利尤单抗),成为不可切除Ⅲ期NSCLC同步放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新标准。质子治疗同步化疗,可能有潜在可比较性治疗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虽然近年来对于局部晚期NSCLC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PACIFIC模式建立了同步放化疗后维持免疫治疗的新标准,但是仍需要与IO联合化疗等更多方案进行优势比较。相比质子,重离子的生物与物理优势能否转化成临床疗效的优势?这些都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NSCLC靶向治疗进展

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NSCLC治疗典范,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从经典治疗靶点和罕见治疗靶点两个方面展开介绍。NGS等技术不断推进NSCLC分子分型精细化的同时,靶向治疗新药物、新方案不断涌现,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与更多临床获益。如针对EGFR突变,多个TKI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如A+T)对于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得到证实;新型二代ALK TKI Brigatinib在亚洲人群疗效与全球数据一致;针对罕见靶点,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恩曲替尼有望成为ROS1/NTRK阳性NSCLC治疗新选择。此外,我国针对c-MET、RET、HER2等罕见靶点NSCLC治疗的临床研究如火如荼,部分研究已获得阶段性成果。

分会场1: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专场

主持:中国人民解放总医院焦顺昌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朱广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明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宋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建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子平教授分别就“ALK阳性NSCLC的治疗进展”、“EGFR阳性NSCLC治疗进展”、“少见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和“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免疫治疗应用前景”四大话题展开分享,靶向治疗作为晚期NSCLC重要治疗手段,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必不可少,如何在精准的基础上追求更精准,是未来的探索方向。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徐佳晨教授分享了一例“术后复发转移的EGFR突变晚期NSCLC”的真实世界病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武汉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就患者诊疗中的难点问题展开剖析,这一病例分享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会场2:肺癌综合治疗专场

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绿化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伍钢教授、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安文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张树才教授

本专场中,来自浙江省肿瘤医院的范云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跃银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袁双虎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分别就“驱动基因阴性非鳞NSCLC的全程治疗策略”、“NSCLC驱动基因的分子诊断”、“肺癌寡转移的综合治疗”和“肺小结节的精准诊疗”四大主题展开分享,内容覆盖临床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临床实用性强。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夏旸教授分享了一例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真实世界病例,上海市肺科医院何雅億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石琴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袁智勇教授就患者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值得分享的经验展开讨论。

分会场3:免疫专场

主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傅小龙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赵路军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聪颖教授

本专场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许亚萍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分别就“免疫一线治疗现状及其进展”、“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免疫治疗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及“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处理”4个主题展开介绍,内容覆盖免疫治疗单药和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等联合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及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等临床热点话题,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分享一例晚期NSCLC接受免疫治疗的真实世界病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武汉同济医院褚倩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汤传昊教授参与病例讨论,总结患者诊疗经验。

大会总结

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今天的大会虽然采用线上的模式,但与会听众学习的热情不减。讲题内容也是干货满满,涉及到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各位专家自身的思考,并结合中国临床实践情况进行充分交流,令人受益匪浅。期待在未来能举行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NSCLC诊疗水平,让患者得到更多、更大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J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M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05月23日
周会会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今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数据有很多,希望越来越多的研究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2020年05月08日
柳文戈
翼城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消除了分歧,统一了认识。
2020年05月05日
赵艳秋
沈丘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NSCLC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各种治疗方法怎么联合更有效,期待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