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晓实教授: 免疫“摸黑”向前 治愈曙光初显

2020年04月26日
来源:肿瘤资讯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实体肿瘤,易早期发生转移,晚期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1]。我国的黑色素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但发病率逐年增长,死亡病例与新发病例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张晓实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
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单病种首席专家
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和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广州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黑色素瘤综合治疗和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编出版专著《肿瘤生物治疗学》、《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和《黑色素瘤》,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

近期,在2020年首个肿瘤高峰论坛( “大默无限”MSD肿瘤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单病种首席专家张晓实教授回顾了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并在感慨免疫治疗在这个“小瘤种”爆发出的惊人能量的同时,也对在国内治愈这种一度被认为无法治疗的恶性肿瘤报以了巨大的期望。

 一马当先 引领免疫

自1840年Samuel Cooper将晚期黑色素瘤称为“不能治疗的”疾病,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多年。两个多世纪的摸索中,除了化疗药物达卡巴嗪几乎没有任何有效对付这一顽症的武器,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裹步不前[2]。 

但是从2011年以来黑色素瘤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继有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相继通过FDA批准。黑色素瘤领域最早启动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颇多,黑色素瘤摇身一变,成为了免疫治疗的“先行军”。

KEYNOTE-001是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包括恶黑和晚期肺癌在内的多个恶性肿瘤的注册临床研究,也是帕博利珠单抗最早的一个临床研究。2018年 ASCO上公布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恶黑的5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在经治和初治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5年OS率为34%,其中初治患者5年OS率达到41%,其中1/4患者达到CR。

1111.jpg

KEYNOTE-001五年随访的总体人群和初治人群的OS数据结果 

该研究是目前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肿瘤随访时间最长的,确认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不仅持久有效而且十分安全[3]。相较于2019年ASCO公布的该研究中晚期肺癌的数据(初治和经治患者的5年OS率预估分别达到23.2%和15.5%[4]),帕博利珠单抗在黑色素瘤领域显示了其更优的疗效。对此,张晓实教授说道,黑色素瘤既往基本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意义上的化疗、放疗有效率非常低,化疗单药总体有效率小于5%。 KEYNOTE-001的随访数据让我们都很惊讶,我相信未来,晚期黑色素瘤完全率先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

在2019年ASCO同期公布的KEYNOTE-006研究结果再次让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成为“第一”。KEYNOTE-006研究结果显示,当未经伊匹木单抗( ipilimumab )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服用 帕博利珠单抗持续治疗2年后停药观察,观察的时间达4年,其有效率能达到40%~60%,绝大多数的患者在观察过程当中没有进展,而且即使出现进展再次使用也还是有效。黑色素瘤也是目前唯一能得出PD-1抑制剂治疗停药后随访4年结果的疾病[5]

2222.jpg

KEYNOTE-006五年随访的OS&PFS数据结果

肿瘤免疫治疗最早应用的领域即为恶性黑色素瘤,帕博利珠单抗是美国FDA以及中国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PD-1单抗,并先后获批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二线及一线治疗适应证。黑色素瘤的免疫辅助治疗再次扩大了免疫治疗的版图,推动其临床应用再次前移。

它的下个目标会是什么? 中国在恶黑的免疫治疗领域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特色 中国实践 中国声音

与欧美国家患者病灶集中于皮肤表面不同,中国恶性黑色素瘤患者60%以上发病位置集中于掌指、足底或甲下。肢端型黑色素瘤更容易出现移行转移及淋巴结转移。黏膜型黑色素瘤更容易出现内脏转移,特别是肝转移,发病率高且非常棘手。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一直处于不利境地。化疗药物只有达卡巴嗪,并且有效率仅为3.8%。

因此,中国和欧美黑色素瘤存在巨大差异,我国黑色素瘤患者从国际上突破性药物研发进展中的获益就有限;如何能寻找到符合中国患者特点的治疗方案尤为关键。 

帕博利珠单抗在国内获批,是基于一项针对中国患者的多中心、非对照、Ib期临床研究KEYNOTE-151。该研究纳入了103例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中国晚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用于评估帕博利珠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表1  KEYNOTE-151 患者反应情况汇总表[6]

2222.png

从研究可以看到,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我国经治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数据与西方人群相互印证,二线治疗有效率在20%~30%左右,肢端型和黏膜型免疫治疗效果略差,但有效率优于化疗。 

中国数据的纳入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更强的信心,在治疗手段及理念上,中国专家也在不断探索,并在PD-1单抗和阿昔替尼联合治疗黏膜型黑色素瘤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7]。 

治疗重心前移 治愈前景可期

PD-1单抗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上显示了极大的威力,并已改变该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 但免疫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免疫治疗用于黑色素瘤的辅助或新辅助治疗能否进一步提升治愈黑色素瘤的概率?

2018年4月在美国AACR年会公布的PD-1 抗体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III期皮肤黑色素瘤的KEYNOTE-05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D-1单抗辅助治疗可降低43%的术后复发风险。4444.jpg

KEYNOTE-054研究的主要数据结果

基于KEYNOTE-054研究的优异结果,日本厚生省和美国FDA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2月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 

张晓实教授指出, 高危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近5年进展迅速,免疫或靶向辅助治疗均能使高危患者获益,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从辅助治疗中获益,如何进一步提高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辅助治疗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整合数据,美国、澳洲的多家中心牵头成立了国际新辅助黑色素瘤协会(INMC)。2019年ASCO大会报告了INMC的汇总分析——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的病理缓解率和生存结果[8]

该研究汇总了6项抗PD-1单抗或BRAF/MEK靶向治疗用于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的研究结果。新辅助治疗方案包括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或联合ipilimumab)、帕博利珠单抗或达拉非尼(dabrafenib)+曲美替尼(trametinib)。

研究共纳入184例临床Ⅲ期黑色素瘤患者(133例免疫治疗,51例靶向治疗),结果显示, 38%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获得pCR, 略逊于靶向治疗的47%的比例;但是与靶向治疗相比,免疫治疗可以改善12个月RFS率(83%对65%,P<0.001);而且接受免疫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接受靶向治疗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4%(18例)和51%(26例)。

对比该研究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RFS可以发现, 即使是未达pCR的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也显著优于新辅助靶向治疗。

“由经免疫治疗后患者可达到CR的发展趋势设想,我们应将治疗思路提前,不要等到肿瘤发生转移后再进行免疫治疗。从目前小样本临床试验来看,新辅助治疗在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张晓实教授这样认为。

在过去十年,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瘤种上一路向前,引领着实体瘤的免疫治疗向前发展。 未来,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能否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比如早期使用后,让患者无需手术,或使肿瘤降期,让不可切除的恶黑成为可切除? 能否为中国的肢端和黏膜型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这些都值得期待,但仍需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任宇,刘宝瑞,邹征云. 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2018,26(12) :1970-1974

[2] 郭军. 2009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0,01(94):44-46.

[3] Omid H, Caroline R, Adil D, et al.5-year survival outcomes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pembro) in KEYNOTE-001[J]. J Clin Oncol 36, 2018 (suppl; abstr 9516).

[4]Five-Year Overall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 KEYNOTE-001 Study. Published at jco.org on June 2, 2019

[5] Robert C, Ribas A, Schachter J,et al. Pembrolizumab versus ipilimumab in advanced melanoma (KEYNOTE-006): post-hoc 5-yearresults from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 2019 Jul 22. pii: S1470-2045(19)30388-2. doi: 10.1016/S1470-2045(19)30388-2.

[6] ESMO 2018. Abstract Number: 1257P: KEYNOTE-151: A phase Ib study of second-line pembrolizumab for Chinese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melanoma.

[7] Axi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Toripalimab, a HumanizedImmunoglobulin G4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Programmed Cell Death-1, in PatientsWith Metastatic Mucosal Melanoma: An Open-Label Phase IB Trial[J].JCO2019.

[8] https://meetings.asco.org/am/program

责任编辑:Ervin
排版编辑:DD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04月27日
屈国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 | 肿瘤外科
扫“黑"除“恶”的利器
2020年04月27日
徐圆
当涂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20年04月27日
无果花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免疫治疗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