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洞察毫厘,预见未来:循环肿瘤DNA引领可切除NSCLC管理新纪元

10月08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可切除的早期NSCLC患者,虽然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根治性手段,但术后复发仍是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数据显示,即便是IA期的患者,五年内复发率也高达20%,而伴有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仅靠手术的治愈率只有25%左右。 因此,如何在术前术后精准评估复发风险、指导辅助治疗决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中之重。传统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的评估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一种新兴的液体活检技术,正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为精准管理可切除NSCLC患者开辟了全新的视野。

液体活检新突破:ctDNA在NSCLC诊疗中的价值

液体活检通过分析血液等体液中的肿瘤来源物质,来获取肿瘤相关的分子信息。 其中,ctDNA是自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的DNA片段,携带了与原发肿瘤一致的基因突变等信息,因此被誉为肿瘤的“分子指纹”。
 
与需要组织穿刺的传统活检相比,ctDNA检测具有无创、可重复取样、能反映肿瘤异质性等诸多优势。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NGS)、数字PCR(dPCR)等高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NA的检测灵敏度显著提升,使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

精准预后:ctDNA作为可切除NSCLC管理的核心生物标志物

大量研究证实,ctDNA是预测可切除NSCLC患者预后的强大独立风险因素1
 
术后MRD监测与复发预警: 术后ctDNA状态是预测患者复发风险的“晴雨表”。多项研究表明,术后检测到ctDNA阳性的患者,其疾病复发风险显著高于ctDNA阴性的患者。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ctDNA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是阴性患者的近7倍 (71.4 % vs 11.5 %)2。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ctDNA的阳转往往早于影像学发现的复发,中位可提前88天,为临床干预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3
 
风险分层与辅助治疗指导: 基于ctDNA的风险评估,可能将改变未来的辅助治疗模式。对于术后ctDNA阴性的低风险患者,或可豁免辅助化疗,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毒性;而对于ctDNA阳性的高风险患者,则应考虑强化辅助治疗,如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以期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 这种“因人而异”的精准策略有望实现疗效最大化和毒性最小化。

IWbfuswKr1ANeRyvOTr8gdlcvsyL5JSh.png

 疗效评估新视角:ctDNA指导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旨在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清除潜在的微转移。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是评估新辅助疗效的重要指标,但其评估存在滞后性。ctDNA动态监测为此提供了新的实时评估手段。
 
在CheckMate-816试验中,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的IB-IIIA期NSCLC患者,其ctDNA的清除率(56%)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35%)4。 ctDNA的清除与更高的pCR率和更长的无事件生存期(EFS)显著相关,这表明ctDNA可作为替代终点,在治疗早期就预测新辅助治疗的长期获益。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达到pCR的患者中,也仅有一半实现了ctDNA的清除,这提示ctDNA或许能比传统病理学评估更精准地识别出那些仍有残留肿瘤负荷的超高危患者。

挑战与展望

尽管ctDNA在可切除NSCLC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走向临床常规实践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检测灵敏度: 早期肿瘤释放到外周血中的ctDNA浓度极低,对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常规NGS技术的检测限约为1%,可能导致假阴性。
2.  技术标准化: 从样本采集、处理到数据分析,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流程,这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跨研究的可比性。
3.  结果解读: 克隆性造血(CHIP)等非肿瘤来源的突变可能对结果判读造成干扰。
 
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例如,引入分子条形码(Molecular Barcodes)等技术,可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0.1%甚至更高,从而显著提高在早期肺癌患者中检测到体细胞突变的能力。

总结

ctDNA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液体活检工具,正在深刻改变可切除NSCLC的临床管理模式。它不仅为预后判断和风险分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依据,还在指导新辅助与辅助治疗决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的积累,ctDNA检测有望成为可切除NSCLC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的标准组成部分,助力临床医生“洞察毫厘”,最终实现“预见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参考文献

1.Krebs MG, et al. JAMA Oncol 2022;8(12):1830. https://doi.org/10.1001/jamaoncol.2022.4457. 
2.Zhang X, et al. Front Oncol 2023;13:1098128. https://doi.org/10.3389/ fonc.2023.1098128. 
3.Qiu B, et al. Nat Commun 2021;12(1):677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022-z.
4.Passarella G, Canova S, et al. The hype around ctDNA guiding an informed periopera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Discov Oncol. 2025 Jan 29;16(1):100. doi: 10.1007/s12672-025-01826-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09日
苗雨
清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洞察毫厘,预见未来
10月09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伴有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仅靠手术的治愈率只有25%左右
10月09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ctDNA检测有望成为可切除NSCLC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的标准组成部分,助力临床医生“洞察毫厘”,最终实现“预见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