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谢嫣嫣教授:双重机制破局,中位OS有望达30个月!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重塑EGFR-TKI耐药NSCLC治疗格局

11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全球恶性肿瘤疾病谱中,肺癌以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位居前列,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肿瘤之一。尤其是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占比高,其中EGFR敏感突变虽能从EGFR-TKI治疗中获益,但耐药困境始终是悬在临床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破解耐药难题,找到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下一代治疗方案,已成为全球临床领域亟待突破的核心课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研力量以其坚韧与创新,实现了“换道领跑”的跨越。OptiTROP-Lung04研究的横空出世,不仅以全球首个EGFR-TKI耐药NSCLC领域TROP2-ADC实现PFS与OS双阳性III期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强势荣登 ESMO大会主席论坛,更同步在国际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重磅发表,在全球舞台展现出医药领域“大国重器”的中国创新力量。2025年9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NSCLC成人患者。


【肿瘤资讯】特此策划“POWER INVESTIGATOR”系列专家访谈,邀请OptiTROP-Lung04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们,深入解读我国EGFR-TKI耐药NSCLC的诊疗现状、剖析研究的里程碑意义,并探索全程治疗策略的优化路径。本期特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谢嫣嫣教授,深入解析芦康沙妥珠单抗的独特作用机制、临床数据价值,以及其对EGFR-TKI耐药NSCLC全人群治疗的变革意义。

谢嫣嫣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内科一区副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大学坦帕总医院访问学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四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西医学会生物靶向治疗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第一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CROC)广西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临床肿瘤学会(GSCO)第一届肿瘤支持与康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临床肿瘤学会(GSCO)第一届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第一届乳腺癌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医学会肿瘤化疗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
广西医师协会乳腺癌第一届专委会常委
广西抗癌协会第三届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广西抗癌协会第三届肿瘤转移专委会常委

SKB264药物作用机制-1027.png

图1 新一代靶向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作用机制

问题一:芦康沙妥珠单抗在OptiTROP-Lung04研究中实现PFS与OS双重显著获益,其优异疗效背后有哪些独特药物作用机制?

谢嫣嫣教授:在免疫治疗时代,中国学者积累了丰富的研发与临床经验,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换道领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ADC药物研发中,戈沙妥珠单抗与德达博妥单抗的III期研究均未成功,而芦康沙妥珠单抗能够弯道超车,成为全球首款获批肺癌适应症的TROP2-ADC,核心得益于药物独特结构、双重释放与双重稳定机制

其一,双重释放机制精准提升肿瘤杀伤效率。芦康沙妥珠单抗通过“肿瘤酸性微环境触发裂解+细胞内溶酶体酶解”两条途径释放载药T030。一方面利用肿瘤微环境的酸性特征提前特异性释药,杀伤异质性肿瘤细胞;另一方面依托TROP2强内吞活性,进入肿瘤细胞后经溶酶体降解深度释药,诱导DNA双链断裂,同时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周围肿瘤细胞。动物肿瘤模型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肿瘤组织中载荷T030的暴露量是戈沙妥珠单抗(SN-38)的4.6倍,为强效杀伤肿瘤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二,双重稳定机制降低脱靶毒性保障安全。ADC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依赖于抗体、连接子与载荷的优化组合。芦康沙妥珠单抗的CL2A连接子通过甲磺酰基嘧啶连接头实现“抗体-连接子不可逆偶联”,载荷的甲基砜结构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双重稳定设计大幅减少了血液循环中载荷的释放,降低“脱靶效应”基础研究显示,血浆中T030浓度仅为SN-38的40%,OptiTROP-Lung04研究也验证了其安全性优势,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仅9.0%,远低于化疗组的17.6%,且无因TRAE导致的永久停药或死亡案例。

幻灯片13.png

图2 整体安全性

其三,高DAR值与旁观者效应强化疗效持久性。芦康沙妥珠单抗的药物抗体比(DAR)达7.4,单次给药可携带更多载荷;同时T030具备脂溶性,能够穿透细胞膜,杀伤周围低表达TROP2的肿瘤细胞,有效克服肿瘤异质性。临床数据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8.3个月,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达32.3%,显著高于化疗组的7.9%,最终转化为总生存期(OS)的显著获益,使患者死亡风险下降40%,形成了从机制设计到基础验证再到临床双终点获益的完整闭环。

幻灯片6.png

图3 BIRC评估的PFS

幻灯片9.png

图4 总生存期(OS)

问题二: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双重稳定与双重释放机制,在OptiTROP-Lung04研究数据中如何体现?对肿瘤杀伤效率与疗效持久性有何具体影响?

谢嫣嫣教授: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机制设计优势,在OptiTROP-Lung04研究数据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具体体现在疗效提升、安全性保障及二者的协同突破三个维度。

首先,双重释放机制直接驱动疗效优势。肿瘤局部的高效释药模式,使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0.6%,远超化疗组的43.1%;中位PFS延长至8.3个月,较化疗组的4.3个月实现近乎翻倍,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51%。同时,双重释放机制延长了疗效持续时间,12个月PFS率达32.3%,相较于对照组提升4倍,大幅降低患者复发风险,为长期生存奠定基础。

其次,双重稳定机制支撑安全与疗效累积。低游离载药设计减少了脱靶毒性,芦康沙妥珠单抗3级及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仅18.2%,显著低于化疗组的29.7%,且无4级黏膜毒性发生。良好的安全性使患者能够耐受更长时程的治疗,中位药物暴露时间达9.6个月,是化疗组4.9个月的近两倍。长时程治疗推动疗效持续累积,18个月OS率达65.8%,远高于化疗组的48.0%,充分体现了安全基础上的疗效优势。

最后,机制协同实现“疗效-安全”双重突破。双重释放机制强化疗效,使PFS实现翻倍;双重稳定机制保障安全,降低严重不良反应风险,二者的协同作用打破了“疗效升则毒性增”的传统困境。数据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中位OS有望延长至27-30个月,远超化疗组的17.4个月,为ADC药物实现“疗效与安全平衡”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范例。

WX20251110-133721@2x.png

图5 OS模型预测分析

问题三:芦康沙妥珠单抗对T790M不同状态患者均有效且无需筛选耐药机制,从机制角度如何解读这一全人群获益优势?对解决EGFR-TKI耐药临床痛点有何价值?

谢嫣嫣教授:芦康沙妥珠单抗能够覆盖EGFR-TKI耐药全人群,核心源于其靶点选择与作用机制的独特性,这一优势对解决临床痛点具有重要意义。

从机制层面来看,芦康沙妥珠单抗靶向的TROP2靶点在肺癌中普遍高表达,且是EGFR-TKI耐药后肿瘤细胞显著高表达的独立靶点。TROP2的表达水平与EGFR耐药机制,如T790M突变、c-MET扩增、小细胞转化等无直接关联。无论患者的耐药原因是T790M阳性、T790M阴性,还是耐药机制未知,只要肿瘤细胞表达TROP2,药物就能发挥作用。OptiTROP-Lung04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三类人群的PFSHR分别为0.50、0.50、0.45,获益趋势高度一致,充分证明其不依赖特定耐药机制即可起效。

同时,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双重释放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全人群覆盖能力。EGFR突变NSCLC患者的TROP2内吞作用更强,有助于药物内吞释放载荷;而载荷的旁观者杀伤效应,能够杀伤低表达或不表达TROP2的肿瘤细胞。此外,无论耐药机制如何,肿瘤酸性微环境均能促使药物释放载荷,进一步跨越了不同耐药机制的限制,实现全人群的PFS与OS双重获益。

这一优势精准解决了临床两大核心痛点:一是EGFR-TKI耐药机制复杂,仅约50%的患者能明确耐药机制,剩余患者面临治疗无方向的困境;二是耐药检测存在耗时、耗力、经济成本高的问题,检测过程通常需要1~2周,易延误治疗,部分患者因肿瘤负荷大、体力状态差,无法耐受穿刺活检。芦康沙妥珠单抗“无需筛选耐药机制”的特点,可直接覆盖所有EGFR-TKI耐药的“ALL Comer”人群,大幅提升治疗效率,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同时减轻检测带来的经济与身体负担。

结语

OptiTROP-Lung04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不仅让芦康沙妥珠单抗这款中国原研的“大国重器”在EGFR-TKI耐药NSCLC治疗领域站稳脚跟,更标志着我国在ADC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领域,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国际”到“领跑全球”的关键跨越。其以双重释放、双重稳定机制打破“疗效与安全不可兼得”的临床困境,凭“不依赖耐药机制、覆盖全人群”的优势破解临床诊疗痛点,为无数EGFR-TKI耐药患者带来了兼顾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新希望。

随着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EGFR-TKI耐药NSCLC的治疗正式迈入“全人群获益、双终点突破”的新纪元。未来,期待更多中国原研创新力量持续深耕,以更精准的机制探索、更优化的治疗策略,推动肺癌诊疗不断突破边界,让“中国智慧”持续引领全球肺癌治疗发展方向,为更多肿瘤患者点亮长期生存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K. J, et al.,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09
2. Chau CH, et al., Lancet, 2019
3. Rinnerthaler, et al., Int J Mol Sci, 2019
4. Fu Z,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
5. Heidi L Perez, et al., Drug Discov Today, 2014  
6. Bargh JD, et al., Chem Soc Rev, 2019
7. Cheng Y, et al., Front Oncol, 2022
8. Vogel M, et al., J Clin Oncol. 2025
9. Zippelius A, et al., Nat Rev Cancer, 2025
10. Liao S, et al., Drug Dev Res, 2021
11. Omori S, et al.,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22
12. Hammood M, et al.,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1
13. Zhao S, et al., Nat Med, 2025
14. Zhang L, et al., 2025 ESMO LBA5
15. Fang WF, Zhang L, et al., NEJM, 2025
16. Data on file

责任编辑:NY
排版编辑:Crysta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12日
毛玉英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