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BMT| 平衡策略,个体优化——聚焦AML/MDS异基因移植预处理方案新进展(下)

05月0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血液系统内最具挑战性的恶性病变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高危患者唯一有望治愈的方法,而“预处理方案”的强度和类型直接关乎移植成败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现有随机对照研究(RCT)与真实世界研究均发现,不同预处理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差异显著,选择合适的预处理策略仍面临众多临床决策难题。在2025年EBMT大会上,一场聚焦“优化AML/MDS移植前预处理方案”的专题研讨,为全球领域同仁带来最新循证进展与多元实践经验。会议由法国巴黎圣安托万医院和索邦大学血液学和细胞治疗科Mohamad Moht教授主持,汇集了全球顶尖专家,深入探讨了AML/MDS移植前预处理方案的最新进展(点击跳转上篇)。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EBMT官网

图片 1.png

专题研讨会日程

前篇回顾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传统以清髓性(MAC)为主,剂量大、毒性强、抗瘤效果突出,但非复发死亡(NRM)高、适用人群有限。90年代末,非清髓性/降低强度预处理(RIC)和降低毒性预处理(RTC)相继问世,实现了“适度杀伤+降低毒副作用+免疫抑制力支持植入”的平衡,使更多高龄或合并疾病患者获益。

近年来,随着后移植环磷酰胺(PTCy)、桥接新药、序贯预处理等创新,尤其是半相合移植(Haploidentical HSCT, Haplo-HSCT)平台的成熟,欧美中心已能突破HLA限制,将移植机会延伸至绝大多数无亲缘全合适配者的患者。正如Mohamad Moht教授所言,现今的移植早已是“患者中心+多参数风险动态平衡”的精细化医学,而非“一刀切”的强度选择。

会议精彩回顾

议题三:Half-Match, Full Potential: Optimizing Haploidentical HSCT with RTC Regimens

讲者:法国保利-卡尔梅特研究所Raynier Devillier教授

image004.png

法国中心RTC演进之路

Devillier教授开场细致回顾了Haplo-HSCT的难点:早期最大瓶颈在于植入失败与重度GVHD,造成功能性植入率不足八成及20%以上的高NRM。2000年后,T细胞去除、ATG/GCSF骨髓动员、中国的“北京方案”、欧美PTCy(移植后环磷酰胺)等多路径探索协同推进,使患者层级更广、疗效更稳。

尤其自PTCy广泛应用后,原骨髓为主的“Baltimore平台”进阶到外周血干细胞日益普遍,为中高龄AML/MDS患者打开窗口。马赛团队近年聚焦TBF预处理(Thiotepa, Busulfan, Fludarabine),强调剂量个体化——筛选重心不仅看年龄,更要精确评估心肺肝肾功能、感染史、合并症与耐受力。团队风控会议与动态风险评估(如TCI评分、DRI)在治疗决策中扮演核心角色。

临床数据与方案权衡

Devillier教授现场分享了保利-卡尔梅特研究所单臂队列:70岁以上AML/MDS患者,通过TBF或Treo + Fludarabine平台配合PTCy、外周血移植。结果显示:

  • 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率(100天以内)降至极低,远低于传统MAC历史数据;

  • 复发率虽存在,但三年生存接近70%,在高危老年群体中成绩突出;

  • 最大死因依旧为肿瘤复发,如何在“毒性-抗瘤-免疫植入-生存质量”四维中找到最佳平衡,是未来关键。

保利-卡尔梅特研究所还创新性提出“风险通道”管理,即对于每一例AML(如合并轻度心肌损伤),实施TBF剂量下调20%、分批给药,移植后20天即启动MRD评估和预防性DLI,使患者安全度过窗口期。尽管如此,TBF高毒性、双烷化剂方案下,老年/脆弱患者非复发死亡依然高企(两年NRM超过30%),一半患者一年后生存。法国团队据此在真实世界与RCT数据中持续对比RTC与MAC、不同年龄层的收益风险比,并积极尝试Treo等“中强度+低毒性”新路径。

议题四:Bridging Insights: A US Perspective on Conditioning Regimens in HSCT


讲者:美国西雅图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ilippo Milano教授

image005.png

美国移植格局:多样化与现实挑战

Milano教授带来真实、多元甚至“混乱”的美国局面。他直言:“同一患者在西雅图、休斯顿、东海岸中心得到的预处理决策可能完全不同。”大数据分析显示,PTCy的普及推动Haplo无关移植数量逐年攀升;RIC与RTC方案多头并进,各大中心形成鲜明派系:

  • 西雅图偏好TBI联用低剂量RTC;

  • 休斯顿/MD Anderson推崇Busulfan分次给药以降低毒性;

  • 部分机构新尝试Treosulfan替代Busulfan;

  • 私人医保背景下还有尝试新型分子靶向药辅助预处理、减少毒副作用的创新。

美国多项权威临床研究对比不同方案:如Treosulfan + Fludarabine近年在60岁以上合并轻度功能障碍群体显示出优势,2年OS达56%,NRM低于18%;TBI + Fludarabine、FluMel等平台生存率均在70%以上,重度GVHD发生率低于5%。

案例与现实困境

Milano教授以实际病例说明患者在美国不同中心求医屡遭“拒收”,最终在RTC平台成功移植的困境。医保体系复杂、数据库未全国联网、创新药物难以普惠,令部分患者“只因地域/信息壁垒错失治疗良机。”Milano教授呼吁全国级真实世界数据库合作,使风险-资源分层模型能真正落地。

圆桌讨论:Flip the Coin——全体专家

在圆桌讨论环节,所有讲者围绕主题“RIC, RTC, or MAC?”展开热烈互动。从实际临床场景出发,专家们就如何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疾病风险、分子遗传特征、MRD水平等参数动态选择R‍IC、RTC、MAC方案展开了多维探讨。现场演示了病例决策情景,解析多学科分工与个体化治疗的实施逻辑。大家一致认为,精准风险分层与患者参与是优化预处理方案不可或缺的基石。

未来展望:个体化与多学科协作

会议临近结束,Mohamad Mohty教授指出,随着精准分子分型、创新药物与评分系统(如TCI)的深度应用,异基因移植预处理正步入“个体化新时代”。 Mohamad Mohty教授专门提出三个“转型方向”:

(1)推动地区/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大数据库建设,积累个体差异和群体共性的决策辅助案例

(2)强化分子、功能、社会支持三重维度的全新评估体系,提出“动态患者路径管理”(dynamic patient pathway);

(3)推动医患共决和随访体系创新,实现真正“介入—移植—康复—长期监控”一体化闭环。

在未来,创造可推广、便于复制的“风险—收益—资源分层模型”,才是下一个十年异基因移植优化的核心抓手。

总结

本次EBMT专题论坛为国际血液病移植领域呈现了多国最新数据、真实世界经验与未来战略,强调了“患者中心、团队整合、创新引领”的发展主线。移植预处理领域正在经历从单一强度选择到个体化、多参数动态调整的深刻转型。未来,团队合作和前沿研究将为更多AML/MDS患者带来“平衡风险、优化结局”的希望。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5月08日
崔俊飞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 外科
学习学习,共同努力
05月08日
庞静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