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前腺新研 | 局限期前列腺癌领域进展迅速,达罗他胺持续引领诊疗变革

05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前列腺癌全球发病率居男性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约140万,死亡人数占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6.8%。在中国,初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死亡率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精进和早诊早治理念的发展,局限期前列腺癌的诊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近期召开的学术会议中,与会专家聚焦局限期前列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结合热点话题和与会专家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共商前列腺癌诊疗新局面。会议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叶雄俊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梁晶教授、李亚健教授、杨飞亚教授、朱亿豪教授共同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现整理内容精粹与读者分享。

img_v3_02m2_7d5c047c-7689-44e5-9728-419401c4de3g.jpg

学术分享

一、达罗他胺+ADT新辅助治疗高危/极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

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组II期研究(NCT05249712)聚焦高危/极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T3期、Gleason评分≥8、PSA>20ng/mL或淋巴结受累),旨在评估6个月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缓解与安全性[1]。研究入组30例患者,87%为局部晚期(LAPC),基线PSA平均值81.8ng/mL,Gleason评分≥8者占97%。治疗方案为达罗他胺600mg每日两次联合ADT,6个月后行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及扩大淋巴结清扫。
 
研究结果显示,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7%,微小残留病灶(MRD)率33%;肿瘤体积平均值从基线50.6mL降至20.8mL,缩瘤率56.1%;手术切缘阳性率仅13%(n=4)。生存数据方面,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达90%(95%CI:74.4%-96.5%),疗效显著。

分子层面,25例患者接受二代测序(NGS),88%存在基因突变,最常见为FOXA1(36%)。循环肿瘤DNA(ctDNA)阳性患者中80%出现疾病进展,而阴性患者仅5%出现疾病进展,表明ctDNA可作为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事件为潮热和肝酶升高,无3/4级严重不良反应,显示该方案耐受性良好。该研究首次证实达罗他胺联合ADT在高危/极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为达罗他胺在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二、ARNEO随机II期试验:地加瑞克±阿帕他胺新辅助治疗高危前列腺癌

ARNEO试验[2]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89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随机接受3个月地加瑞克联合阿帕他胺或安慰剂,旨在验证新型抗雄药物的疗效。结果显示,阿帕他胺组病理降期至pT2期的比例达51%,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7%(p=0.022);MRD率38%vs.9.1%(p=0.002),提示阿帕他胺可显著改善病理缓解。然而,中位随访49个月时,两组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CR-free)和无转移生存率(MFS)未达统计学差异(HR=0.67,p=0.25;HR=0.39,p=0.13),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或随访时间不足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病理降期至pT2期患者的BCR率仅11%,显著低于未降期者的54%(p=0.0001),强调了病理降期对预后的重要性。该研究表明,阿帕他胺短期强化治疗可提升病理缓解,但长期生存获益仍需更长时间验证。

三、FAST-PC研究:氟唑帕利联合阿比特龙新辅助治疗

这一单臂II期试验探索了PARP抑制剂氟唑帕利联合阿比特龙在高危前列腺癌中的疗效[3],纳入35例患者(91%为NCCN极高危),接受6周期治疗后行根治术。主要终点病理缓解率(pCR/MRD)为46%,其中pCR率9%,MRD率37%;2年无生化进展生存率(bPFS)53%,无转移生存率(MFS)94%。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携带双等位基因HRR突变(如BRCA2)的患者达到PSA<0.1ng/mL的时间更短(p=0.001),提示基因特征可能指导个体化治疗。安全性方面,94%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以贫血(66%)和肝酶升高(26%)为主,3级以上事件占14%,需关注血液学毒性管理。

四、新辅助治疗对前列腺癌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影响

三级淋巴结构作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键组分,其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通过HE染色和多重免疫组化发现[4],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HT)可显著促进TLS的形成与成熟,表现为CD21+滤泡树突细胞和CD4+/CD8+T细胞浸润增加。高TLS密度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HR=0.08,p<0.01),且成熟TLS阳性者预后更佳(HR=0.11,p=0.01)。机制上,NHT可能通过调节趋化因子分泌增强免疫细胞招募,为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新辅助治疗的免疫调节作用,为改善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提供了潜在靶点。

五、新辅助治疗时长对预后的影响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5]纳入407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局部晚期患者,探讨治疗时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组的pCR/MRD率19.7%显著高于3个月组的9.7%(p=0.018),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从19个月延长至未达到,4年无转移生存率显著提升(HR=0.67,p=0.0069)。亚组分析表明,延长治疗至6个月可进一步优化病理缓解,提示对于高危患者,充足的治疗时长是疗效的关键。该研究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周期提供了循证支持,建议高危患者新辅助治疗不应少于6个月。

热点讨论

在学术分享后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围绕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评价标准及临床研究落地等临床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相关诊疗规范及科研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关于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方案的规范化与研究设计

针对准备开展或正在开展的新辅助治疗研究,术后辅助也是不可缺失的一环。术后辅助治疗方案需进一步明确细节,放疗方案应全程执行,药物治疗建议以两年为周期。另外,从研究终点设置上,优先聚焦短期主要终点以快速检验治疗效果,同时跟踪长期次要终点如无生化复发生存期(bPFS)以积累长效数据。与会专家们还提到药物研发路径差异,强调临床研究需兼顾科学性与转化效率。

二、前列腺癌新辅助评价标准的争议与实践

国际上前列腺癌新辅助评价MRD的方法,存在全截面切片肿瘤直径<5mm直径与残留肿瘤负荷(RCB)<0.25m3体积两种标准。病理取样时,前列腺不同区域需采用不同切片法,受限于病理片子规格,需将大切面切分为小切片并拼接评估。体积计算采用特定公式,多灶肿瘤需逐灶计算后累加,并结合肿瘤细胞占比综合判定。对比发现,评估RCB标准更灵活,国际研究数据显示其三联/四联治疗MRD达标率高于评估全截面肿瘤直径标准。

总结与展望

本次会议探讨了多项研究,紧密围绕新型内分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免疫微环境及治疗时长等维度,全面展示了局限期前列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达罗他胺联合ADT的突破性数据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而ARNEO等试验则提示需平衡短期病理缓解与长期生存获益。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治疗、免疫联合新辅助策略,以及延长治疗的潜在获益,以推动新辅助治疗向个体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WorldJUrol.2025Jan3;43(1):58.
2. Alexander Giesen, et al. 2025 ASCO GU Abs 394.
3. Yao Zhu, et al. Cell Rep Med.2025 Mar 18;6(3):102018.
4. Yunfei Yu, et al. 2025 ASCO GU Abs 411.
5. Liu S.,et al. 2025 EAU. P622.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