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学研究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临床与科研创新持续涌现。来自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为推动血液疾病的预防 与治疗提供了独特优势。然而,如何进一步增强原创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优化科研生态体系、深化国际合作,是实现中国血液学持续攀升的重要课题。基于此,【肿瘤资讯】荣幸邀请《美国血液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简称AJH)主编、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Carlo Brugnara教授,分享其对中国血液学研究现状、国际合作经验及投稿策略的深刻见解。基于多年主编经验和访华所感,Carlo Brugnara教授为中国血液学研究者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经验与建议,帮助推动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登上全球血液学顶尖舞台。
专家简介
波士顿儿童医院检验医学部血液学实验室主任
哈佛医学院病理学教授
自2007年起担任《美国血液学杂志》主编
Brugnara 博士基于实验室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血液学参数评估铁的可用性和造血细胞之间的平衡。
他根据红细胞和网状红细胞的特殊流式细胞学特征,描述了正常人在接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后出现的功能性铁缺乏症。
他的基础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离子在细胞膜上的转运。
优化选题与写作策略,
助力中国血液学研究成果迈向国际顶尖期刊
作为AJH的主编,Carlo Brugnara教授深刻理解该刊在全球血液学科研中的重要价值和特殊角色。AJH致力于发表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及转化医学的高质量成果,是国际血液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权威期刊之一。其评审标准严格,致力于推动领域内血液疾病防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Carlo Brugnara教授指出,AJH每年收到约1500稿件,竞争异常激烈,仅20%能进入同行评审阶段,其余大多因质量不达标或主题不符直接被拒。如何撰写出优秀论文并通过严格审核,是众多中国学者关心的话题。
针对中国学者,Carlo Brugnara教授给出了明确建议:“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往往面临样本量不足的瓶颈,且多为单中心研究,导致数据的统计学效力与代表性受限。”通常研究中的病例数在20至30例左右时,偏倚风险较高,难以满足国际一流期刊对证据强度的要求。因此,中国学者应积极寻求多中心合作,扩大样本量,特别是在不同人群中交叉验证疾病风险预测因子,以增强研究的普适性和临床相关性。
此外,论文的写作质量亦至关重要。Carlo Brugnara教授强调:“标题、摘要和投稿信是文章初筛阶段的‘名片’,有助于编辑和审稿人快速捕捉论文的核心创新点和价值。”尽管中国研究者的写作能力近年来有显著进步,但仍应进一步强化对研究成果科学意义的表达能力。
在稿件洪流中,能否让论文第一时间吸引编辑注意,决定了是否有机会进入同行评审流程。换言之,扎实的选题策略和精准的文字表达成了投稿成功的关键。Carlo Brugnara教授鼓励中国血液学研究者关注研究创新性与临床适用性的深度挖掘,利用跨机构合作充分提升研究质量,争取在AJH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更多有影响力的成果。
汲取国际联盟经验,
共筑中国科研协同新生态
在全球血液学研究领域,多中心合作联盟已成为推动科学发现和临床创新的关键模式。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建立了覆盖广泛的研究联盟,通过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大幅提升了研究样本量和数据质量,为突破性成果的诞生创造了坚实基础:
美国拥有多个专注儿科肿瘤研究的全国性网络,涵盖不同医院和科研机构,集成患者数据和科研资源,实现跨机构的协同研究。
欧洲则打造了涵盖多国的骨髓研究联盟,这些联盟通过共享患者样本和临床信息,解决了单一中心因样本不足而无法深化探索的难题。
这一模式不仅扩大了研究规模,更借助多学科专家协作,实现对复杂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临床治疗策略的精准调整。此外,多中心合作联盟中通常设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数据使用、伦理审查和论文质量控制,确保科研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提升联合发表成果的学术权威性。
Carlo Brugnara教授介绍了这些国际联盟的成功经验:“将数据与专业知识整合在大规模网络中,是推动高质量血液学研究的关键。美国的大型儿科肿瘤研究网络和欧洲的骨髓研究联盟已积累了卓越成果,持续产出高影响力论文,解决了许多单机构难以回答的临床问题。”通过多中心合作可以极大扩充样本数,提升研究统计学效力和结果可信度。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拥有庞大患者群体的国家,参与国际或国内联盟,有望实现资源共享,突破数据“孤岛困境”,更好回答临床和科研中的重大疑问。
同时,Carlo Brugnara教授强调,联盟机制中的数据管理和论文质量审查机制必不可少。管理委员会监督数据使用和论文撰写,确保提交的研究成果科学严谨,代表数据真实水平,是多中心高质量研究的保障。另外,Carlo Brugnara教授建议中国血液学界积极借鉴和吸收欧美成熟的联盟建设经验,推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共享和科研合作管理体系,打造国际认可的科研协同生态,实现科研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与成果共赢。
携手全球合作,开启中国血液学数据共享与科研影响力新篇章
从全球视角谈中国血液学研究的独特价值,Carlo Brugnara教授强调,中国庞大且遗传多样的患者资源在全球科研中独具吸引力。而国际合作不仅关乎数据量,更重要的是遗传和环境差异的对比研究,这将为疾病机理的深入理解和精准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证据。
遗憾的是,虽然中国是AJH第二大读者群体,贡献了约30%的投稿量,但录用率相对偏低,反映中国研究尚未充分展现其科研贡献及影响力。针对这一现状,Carlo Brugnara教授提出具体建议——扩大样本量,推动多中心跨人群研究验证,建立联合专刊、专项青年学者奖等激励机制,提升原创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可见度。但值得欣慰的是,来自中国研究者的投稿录用率也在逐年增加。
此外,Carlo Brugnara教授强调数据开放的重要性,只有实现数据共享和透明,才能促进跨国、跨中心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合作,助力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优化。“期待未来,中国通过一定程度的数据开放和标准化建设,与欧美研究者实现数据交流和互惠合作,共创全球血液学研究新篇。”Carlo Brugnara教授说道。
注入创新活力,AJH助力谱写中国血液学临床实践与科研发展新局面
在此次中国行考察中,Carlo Brugnara教授访问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深刻感受到中国血液学的快速发展与科研实力。他高度赞赏中国庞大且高质量的患者群体,以及先进的医疗水平:“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体系,同时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疗法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在老年患者群体中的精准临床研究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血液肿瘤领域的创新实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组建了中国北方地区首个套细胞淋巴瘤(MCL)数据平台,目前平台中已实现17家医疗中心的标准化数据互通,这有助于了解中国真实世界中的MCL现状。同时,通过统一采集标准和质控体系,MCL数据平台有效改善了单中心研究数据偏差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正在探索前沿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包括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目前,国际研究已显示此类药物在复发/难治性MCL中的潜力,但国内针对MCL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仍需进一步信息披露以确认其具体进展。
Carlo Brugnara教授特别提到年轻科研人才的重要性:“虽然人们常担忧医学科研后继乏人,但中国拥有大量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青年医生与研究者,他们势必成为推动临床研究和创新疗法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实际上,通过本次Carlo Brugnara教授的观察与指导,可以看到中国血液学领域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阶段。结合国际合作经验、数据共享平台及科研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血液学必将不断注入创新活力,助推诊疗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突破。
总结
Carlo Brugnara教授丰富的国际视野与对中国血液学科研成长的深刻洞察,为中国血液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路径和合作启示。从提升论文写作与选题策略,借鉴欧美研究联盟的协作经验,到推进国际间数据共享和青年学者培养,再到亲身见证的中国科研活力,AJH与中国血液学的携手合作将为全球血液学研究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随着中国血液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与国际顶尖平台的深度融合,更多来自中国的原创性、高质量成果必将登上世界舞台,推动血液学进步,造福全球患者。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展思懿